摘 ?要:伴隨著交通運輸業的日益繁榮與發展,怎樣依托行業背景,運用專業特長在交通運輸領域進行文創藝術品的設計與開發研究,是擺在交通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師生面前亟待思考的問題。挖掘行業中交通元素的文化內涵,構建設計因子的提取方法;并基于形狀文法對交通元素新紋樣進行有序規則可重復交叉性推演,是有效解決交通文化中設計因子提取及靈活運用的有效途徑。該提取模型和推演方法對其他相關行業的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交通元素;形狀文法;設計因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9SJA0618);2019年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JR1913)階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文創藝術品是藝術衍生品的一種,它是對原生藝術品的解讀和重構,即利用原生藝術品的符號特征、人文情懷、美學精神等文化元素,通過設計者自己的理解,將原生藝術品的文化元素與產品本身的創意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文化創意產品。這種新型的文創藝術品以文化為基礎,適應時代需求,充分發揮創新創意能力而研究和設計,產品涉及首飾、雨傘、箱包、燈具、陶瓷器、書畫、服飾、室內軟裝陳設品等,大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點。
目前文創藝術品,在博物館、動漫衍生藝術品市場很火爆,但怎樣將文創藝術品與行業文化、行業特色相融合卻是一個新的課題。我們的文創藝術品的設計開發與研究,旨在依托所在的交通高職院的行業背景,挖掘行業文化元素,在交通運輸領域進行文創藝術品的研究、設計與開發。本文將以交通元素內涵基因為依托,探討交通元素融入文創藝術品設計的方法,豐富文創產品的設計思路,滿足新時代大眾日益增長的更多元的精神需求。
二、交通元素的提取
(一)交通的內涵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通”從字面上理解含有互相通達之意。在廣義上,交通是指人、車、物件和信息之間的往來、傳遞和輸送的總稱,包括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
交通的文化內涵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交通發展水平體現了人類征服、利用自然的物質結果,“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詮釋了交通工具的發展,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腳步和實現自由的軌跡。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交通工具的進步,人們克服了空間地理的阻隔,昔日上天入地的夢想,在今天都變成了現實。其次,交通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以物質為載體的人類文明互通與不斷創新的過程。今天21世紀的絲綢之路,何嘗不是促進文明交流的古絲綢之路的又一次被有意識的運用。
(二)交通元素的提取
交通元素的外延寬泛,內涵豐富,樣式也豐富多彩,若僅從文創藝術設計提取的角度來歸納,包括各種交通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及相關服務設施、交通標志、交通信號及走廊過道、候車廳、樓梯、電梯、自動扶梯、軌道、立交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參與交通空間的各種功能要素。
交通元素的提取,絕不僅是對交通元素“形”的簡單復制,而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交通元素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提煉,用新的載體傳播交通元素文化內涵。交通元素的擷取,可以是某種交通工具的局部(如車輪、機翼、 船舵等),也可以是交通標志、交通信號、立交橋、高速公路及附屬設施等符號化點、線、面的汲取融合。交通元素的擷取,要體現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使交通工具更替的文明軌跡,要體現促使人類征服自然,“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獲得自由的魄力,更要體現隨著時代進步審美追求變幻的時光印跡。文創藝術品的開發研究,應挖掘文化內涵,追求創新,更應貼近生活,以嚴謹、審慎的態度,注重對標志性交通運輸文化元素的準確提取。在截取局部圖案、復制專用的核心字樣和紋飾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所提取元素進行適度必要的打散、重構、整合,每一種設計方式都要考慮到交通運輸領域文創產品本身的特點和購買者的使用體驗。
下面將從交通元素的顯性因子和隱性因子著手,對交通元素基因中包涵的設計因子進行研究和篩選提取,目的在于挖掘交通元素中深厚的文化涵義,探究交通元素與文創藝術品設計研發的融入之道。
三、交通元素融入文創藝術品設計的步驟與方法
(一)步驟
1.資料收集整理。收集交通元素資料,將得到的歷史文化元素進行邏輯層級的整理分類,初步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文化元素作為設計創作的基礎元素,要求這些交通元素均凸顯交通的文化基因。再將這些設計元素分為“形”(即外在的表現形式,如基本型、圖案、配色、材質等)與“意”(即文化內涵,是內在的精神、意境等)兩大類,以備后用。
2.設計因子的篩選。由于文化基因中蘊含著大量意蘊不夠明晰的設計因子,導致在提取中往往無所適從,于是我們將設計因子分成意蘊較清晰淺層的顯性因子和意蘊較模糊深層的隱性因子。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調研(如問卷等)的結果對顯性因子中的形態因子進行篩選、精煉,形成形態因子庫;依據調研的方式方法和思維導圖的分析,對隱性因子中的語義因子進行提取;利用ps等圖片處理軟件對顯性因子的色彩因子進行提煉,生成色彩因子庫。
3.方案的生成。在各種因子庫的介入下,生成交通元素的初始紋樣方案,再運用形狀文法的推演規則,對初始紋樣方案進行生成性和衍生性等一系列推演。依據形式美的基本法則,篩選整合出貼合當前審美追求的交通元素的新圖形,再骨架拆分新圖形,生成創新創意方案。
(二)“形狀文法”的運用
將某一個或幾個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規則秩序在特定的空間關系中進行排列組合形成新形狀的方法,稱為“形狀文法”。它是由George Stiny 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早期僅運用于繪畫及裝飾藝術的分析中,之后才延伸到設計等相關領域,大量實踐驗證了它的可行性。
運用形狀文法,在圖形推演過程中,將初始紋樣從交通文化元素的設計因子中提取而來。初始形狀經不同推理規則(如位移、縮放、水平鏡像、垂直鏡像、繞點、自由旋轉、繞軸旋轉等)推演,得到不同的衍生形,姑且稱之為“生成性推演”。
相同的初始形狀運用不同推演規則得到的新圖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當然,不同的初始形狀,運用相同的推演規則,得到的新圖形則肯定不同。即使同一初始形狀,推演順序、規則不同,得到的新圖形也是完全不同的。推演規則可重復、循環交替對同一基本圖形進行反復推演,將得到更加豐富的新圖形,此過程稱之為“衍生性推演”。
(三)交通元素設計因子的提取
交通元素里含有豐富的文化特征,即我們所謂的強大的文化基因,而文化基因中隱藏著海量的具有較強識別性和容易讓受眾產生深刻認同感的設計因子需要我們去挖掘。為探尋交通元素中的設計因子,可將設計因子分為意蘊較清晰的表層的顯性因子和意蘊較模糊的深層次的隱性因子。顯性因子(如色彩因子、形態因子等)指可被人直接感受到的有形因子,表層可感性更強些。隱性因子指思想、情感、內涵等無形因子,例如語義因子等。隱性因子能使設計開發的文創藝術品擁有較好的家族傳承性,顯性因子能使設計開發的文創藝術品有較高的被識別特性,有利于具有交通元素文創藝術品的設計開發研究。
1.語義因子的提取。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會經常運用能有效對文化中隱含的特色因子提取的“思維導圖”來探討問題。將某一個交通元素展開,將其內涵的文化抽象量化為可被感受和精煉的語義詞匯。采用網上和實地相結合的調研方式,經不同文化、職業等背景的受眾測試和匯總,分類歸納出感性語義詞匯,在此基礎上繪制出包涵語義因子的“思維導圖”。根據具體要設計的案例提取出其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語義因子。
2.形態因子的篩選建立。首先,圖片搜索已經篩選得出的語義因子,羅列歸納出有關交通元素的圖形元素。將初步篩選的代表性圖形元素進行去色、線描及提煉概括等處理,并將處理過的圖形元素進行再次篩選。其次,將造型進行簡化處理,精煉其圖片的獨特屬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圖形形態元素,結合市場做心理意向調研,根據數據統計分析測評的結果,對排名分值靠前的圖形建立樣本形態因子庫。
3.色彩因子的篩選提取。任何色彩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傾向,能烘托環境氛圍,是不容小覷的顯性因子之一。對隱性因子中的語義因子進行色彩圖片檢索,像素化處理其代表性色彩圖片。利用圖片處理軟件(如ps等)對相關圖片的色彩進行主要色提取并添加至色板進行存儲。建立有關交通元素的圖片色彩因子庫。
(四)紋樣推演
將從樣本形態因子庫中選擇出的某個基本形態與從色彩因子庫中選擇出的某段因子片段中,分別提取出具有交通元素的初始紋樣。再運用形狀文法的推演規則(如位移、縮放、水平鏡像、垂直鏡像、繞點、自由旋轉、繞軸旋轉等)進行生成性推演與繼續的衍生性推演,能推演出更多的具有交通元素文化因子的新紋樣。新紋樣具有交通元素文化的較強的家族基因,蘊含著交通元素深厚的文化內涵,有利于交通元素文化產品的設計開發。
(五)方案生成
運用形式美基本法則,對生成的新紋樣進行基于形狀文法的系列推演過程的排列組合操作,能生成許多具有交通元素特征的新圖形,它能豐富交通元素文化因子庫。結合時代審美趣味,對現代交通紋飾骨架進行拆分,通過市場調研解讀后再優化,得出創新方案。生成的新圖形紋飾圍繞交通元素的語義因子、形態因子、色彩因子展開設計。然后再從文創產品設計類型、潛在消費者職業、年齡等多視角對文創產品進行載體的最終選擇。
四、結語
伴隨著交通運輸業的日益繁榮與發展,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決策,怎樣依托行業背景,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在交通運輸領域進行文創藝術品的設計與開發,是交通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師生亟待思考的問題。其中探索文創藝術品的設計與開發研究的步驟和方法就顯得尤為必要。本文挖掘了行業中的交通元素文化內涵,構建了設計因子的提取方法;并基于形狀文法對交通元素新紋樣進行有序規則可重復交叉性推演,有效地解決了龐雜的交通文化中設計因子提取流于表層、靈活運用更難的問題。相信該提取模型和推演方法對相關行業的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紅紅,婁莉,顧源.融入揚州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清韻揚州”系列文創產品設計為例[J].設計,2018(4):124-125.
[2]伍琴,呂健,潘偉杰,等.基于案例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方法研究[J].工程設計學報,2017(2):121—133.
[3]王保陵.文創產品中流行元素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2):148.
[4]王偉偉,彭曉紅,楊曉燕.形狀文法在傳統紋樣演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7(6):57—61.
[5]魯百年.創新設計思維設計思維方法論以及實踐手冊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6]易平.文化消費語境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J].包裝工程,2018(8):84-88.
作者簡介:蔣志梅,碩士,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