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戴瑩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的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地方高校不僅要為地方經濟服務,更要承擔起引領地方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任。為此,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和麗水地方文化特征,建議麗水學院既要充分利用、改善已有景觀如牡丹亭的環境與功能,設計有特色的校園路標,設計個性化、視覺化的周邊產品,突顯學校文化特色,又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特別是“紅色浙西南”革命精神,將其融進校園文化環境建設。
關鍵詞:地域文化;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文化建設;麗水學院
一、研究背景
(一)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環境文化
在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環境的文化建設也顯得十分重要,它不單單為美化校園環境服務,也影響高校學生的心理及價值觀,對學生的成長及思維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諸多意見,鼓勵支持各高校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1]。而作為地方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應與該區域文化進行良好的互動,借助區域城市文化拓展校園文化,借助校園文化平臺弘揚區域文化。地方高校是區域文化中心,也是地方教育機構,不僅要為地方經濟服務,更要承擔起引領地方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任,這是時代賦予地方高校的新的歷史使命。
地域文化進校園變成校園文化是一種創造。地方高校應當凝練地域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蘊,把當地特有的文化資源結合校園文化教育,為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做出貢獻,同時也為校園增添獨有的特色文化。
(二)麗水地方特色文化發展現狀
“兩山戰略”提出以來,麗水市各地方政府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深入推進全市各地城鄉環境綜合大整治,文化軟實力得以持續提升,特色文化品牌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例如麗水國際攝影文化節、仙都旅游文化節、景寧畬鄉風情旅游節、遂昌湯顯祖文化節、青田石雕文化節、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游節等,都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文化格局,大大豐富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國內外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同時,麗水市還有著一批省市級特色小鎮,如蓮都古堰畫鄉小鎮、龍泉青瓷小鎮、青田石雕小鎮、景寧畬鄉小鎮、云和木玩童話小鎮等,都展現出了極富感染力的文化特色,推動了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
另外麗水市在2019年發布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和紅色資源價值轉化規劃》,其中確定了打造紅色文化引導高質量綠色發展“麗水樣板”的總體定位,是全國首份“紅綠融合”的系統性發展規劃[2]。麗水市將通過踐行“浙西南革命精神”,打造全國紅色文化傳承高地,塑造“紅色浙西南·綠色新麗水”城市紅色文化區域品牌,為“麗水之干”注魂、賦能、立根。
由上圖1、圖2可見麗水學院所在的蓮都區為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踐行引領核心,因此在校園內積極傳播“兩山”文化和浙西南特色,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地域文化結合是響應政府的號召。同時政府也在重視和支持地方文化特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鼓勵高校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優勢,將課堂教育與實踐學習相結合,培養青年的生態意識,讓理論、文化進入思想、融入行動,從人生素質培育的根源上,讓新時代大學生培養起正確的生態觀及地方文化特色意識。
因此本文將以麗水地方特色文化與大學校園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相結合為主題,具體以麗水地方本科院校——麗水學院為例,把握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環境及各種文化差異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來謀求發展特色教育及創新教育品牌,挖掘傳承地方文化發展的優勢,希望以此推動地方和校園公共空間環境文化建設的雙發展。
二、地方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環境文化建設現狀
(一)校園主要公共空間文化建設缺乏特色
現階段,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校園公共空間文化建設缺乏應有的創造性以及多樣性,在公共空間布置中有的很普通,大多都是雕塑、踏步、走廊等,對突顯文化特色作用不大。加之校園建筑面積在擴大時,校園的歷史與傳統文化會由此受到巨大沖擊,導致校園不斷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
(二)地域文化與地方校園文化的交流合作較弱
由于高校自身獨特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導致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之間有溝通障礙,這是高校文化和地域文化在地理位置、溝通途徑、思想觀念上存在差異化的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校園和城市發展方向各有特色,加上兩者長時間缺乏交流、溝通路徑不足,導致在傳統觀念上兩者產生分歧,阻礙了兩者間的相互影響,導致兩者文化融合度較低。
(三)地域文化在校園空間的傳播途徑較單一
雖然眼下高校對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越來越重視,但是總體上,當前高校對地方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內容設計缺乏創新,同時借助地方傳統文化建設校園特色文化的路徑不夠暢通,傳播和建設形式單一,缺乏理論研究,思想意識淡薄。其實,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將地域文化引進校園變成校園文化,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蘊,使其多形式在校園空間中體現,為地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做出貢獻,同時促使形成獨有的高校校園文化特色。
(四)校園新媒體在校園文化空間建設上較弱
近幾年,網絡技術迅猛發展,校園新媒體已經逐漸地變成了高校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校園新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宣傳力度較小,宣傳內容較為簡單枯燥,新媒體和校園文化建設尚未形成文化陣容,作用較弱。
三、麗水學院校園公共空間文化建設啟示
根據地方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環境的文化建設現狀和麗水學院校園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實際情況,同時從地方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角度出發,下文對麗水學院部分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文化建設提出幾點改善建議:
(一)牡丹亭
牡丹亭作為麗水學院的標志性建筑,建成時間久,風格古樸,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牡丹亭北面靠近人流量較大的學生事務中心,南面靠近學校南門以及環境優美的水牛公園,周圍綠化率較高,但日常人流量較少。區域內主要為退休教師晨練和部分學生校園節目的排練場所,大部分學生對其使用率低。針對牡丹亭目前現狀,以下將從環境改善、功能建設、文化營造和文化進校園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1.環境改善:牡丹亭周圍雖然綠化率較高,但周圍主要以草坪與低矮灌木為主,觀賞性與遮蔽性較低,對有休閑娛樂需求的學生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針對這一現狀,首先可將牡丹亭草坪與道路交界處栽植自然式景觀組團,既能形成獨特的校園景觀,也可以提高草坪的私密性,增加其吸引力。其次可利用南面的水牛公園,采用景觀組團與道路鋪裝的方式,使其與牡丹亭形成一個聯系更為緊密的空間,同時利用水牛公園為牡丹亭導流,提高人流量,增強牡丹亭區域的整體美感。
2.功能建設:可以充分利用牡丹亭毗鄰大學生事務中心的優勢,作為學生事務中心社團活動的延伸點,建設成一個學生戶外活動場所。在牡丹亭南面大面積閑置的草坪上,裝置一些人工標識并設計景觀組團將事務中心和牡丹亭進行銜接,引導學生進入牡丹亭空間,激發空間活力。
3.文化營造:當前牡丹亭建筑較破舊,對于晨練與校園活動排練都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對此,首先要在保留牡丹亭原有的建筑基礎與風格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修葺改善。同時在周圍增設一些設施,作為牡丹亭的輔助設施,使得牡丹亭整體更具有文化氣息與設計感,吸引學生前來拍照。
4.文化進校園:(1)《牡丹亭》是湯顯祖戲曲文化的重要杰作與載體。可以充分利用湯顯祖與麗水的關系,舉辦湯顯祖主題展覽,甚至邀請麗水周圍鄉鎮劇團,在此舉辦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豐富校園牡丹亭的文化內涵。(2)麗水擁有極其豐富的竹資源與竹產業,民間也有著一大批優秀的竹編傳統手工藝人,因此在此基礎上學校可以舉辦傳統工藝走進大學課堂活動,讓學生在牡丹亭草坪上沐浴著陽光學習竹編,豐富牡丹亭文化活動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傳統工藝。(3)麗水學院內有大量畬族同學就讀,因此可將牡丹亭作為學校舉辦麗水特色民俗活動的場所,如畬族的三月三節。如此也能更有效地將牡丹亭區域進行充分利用。(4)將牡丹亭區域設計為一個了解麗水生態環境的窗口,在區域內用沙、石、水構筑一個微型的生態展區。不定期舉辦游園活動,師生可以在這里了解到麗水的知名風景區,如白云山、萬象山、南明湖等。如此讓牡丹亭不僅具有靜態的美感,更彰顯動的活力。
(二)校園路線
校園路線中的路標、貼士、海報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因此校園主要路線中的環境設計對校園文化建設和地方文化的宣傳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下文將從6個方面對麗水學院內校園路線提出設計改造意見。
1.校園路標:目前校園內有很多道路沒有路標,導致很多校外人員和新生找不到目的地,浪費很多時間,因此在校園內可設置獨特有創意性的路標。路標的設計可以在校園內進行招標,由全校師生參與設計,并在校園網上投票選出。路標的設計由師生參與能更好地挖掘及展示出校園特色,并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2.宣傳貼士:校內宣傳貼士的運用不多,因此可以在校園重要的角落和道路連接處裝飾一些具有浙西南特色的標語,根據不同的節假日定期更換不同的宣傳貼士語。3.海報:校園內展出海報較少,可以根據麗水每個特色節日的專屬習俗進行海報繪制。同時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校園路線繪制出帶有不同地點風格的海報,或是制作成有連接性、故事性的海報,使得海報環環相扣,更加吸引師生注意。4.校園文化屏:校園文化屏可以用于向外界和師生展示校園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根據不同節日播放學院及麗水當地文化和建筑演變的延時影片,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到校園和麗水地方城鄉的改變,以及開展的特色文化活動。這樣不僅對麗水文化進行了宣傳,也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榮譽感及保護欲。5.情懷文化:目前麗水學院內大部分都是用道路和樹木劃分出每個小區塊,缺乏特色,沒有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標志性地點。因此學校可以通過校園網站讓同學們選出心中最能代表校園的標志性的地點,在此基礎上合理地設計出一條特色路線,根據路線的形成一步一步地讓師生了解校園文化。6.校園歷史:結合校園的發展史,在現在的校園中做一個小范圍的“昔日校園”,并借助互聯網將同一個地點兩個時間段的照片進行對比,與情懷文化的點相結合,可以讓畢業的老校友根據路線故地重游。
(三)校園周邊產品
高校文化周邊產品像是校園的一張名片,作為承載著校園濃厚歷史底蘊的向導,這張“名片”擔負著向外界傳播文化的使命。隨著國內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很多高校已經逐漸意識到校園品牌形象的重要性。校園周邊產品通過個性化、視覺化的手段能夠直觀地體現校園文化特色,既能滿足廣大師生較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較好地承載、傳達大學文化精神,起到“以物化文”“以文化人”的作用。因而,開發校園周邊產品,對校園文化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1.專屬旗幟logo:麗水學院內有社團、學生會、學工社等各個校院級平臺,每個組織都可設計、擁有獨特的旗幟、logo,直觀地向師生展示團隊組織的文化特色。2.地標模型:麗水學院南門、圖書館、大學生事務中心、東區報告廳、牡丹亭等標志性建筑可以設計做成一個個小的模型,在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時可以拿出來展示以及售賣,給學生和校外人員留作紀念。3.鑰匙扣:將校園地標模型、校徽等實物作進一步處理,添加鑰匙扣功能,豐富文化產品的樣式。4.陶藝手工制品:與學院內的工作室合作,聯合出品有關麗水學院元素的陶藝作品,在工作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線上線下聯合售賣活動。5.元素設計:各社團和學生會組織可以面向全校師生,舉辦類似“麗院龍舟社logo設計大賽”等校級比賽。同時可以舉辦學生參與校徽與校園標志性建筑的金屬玩物的文化主題設計活動,例如浙西南麗水特色文化主題。選出最具學院和地方特色的作品,作為學院每年不同的創新特點,給當年新生、畢業生的紀念品。其他設計作品也可以印刷于白帆布袋上,制作具有麗院元素的系列帆布袋,為麗院各大晚會活動和迎新季提供紀念禮品。
四、結語
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地方城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正在逐漸淡化,人們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在逐漸消解。然而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兩者是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因此將地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勢所趨。同時“十三五”時期,隨著麗水市文化產業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更大。因此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設中,拓展地方特色資源的教育功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培養適應地方發展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改[2004]16號)[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o/moe_495/moe_512/tnull_6653.html.
[2]世界麗商網編輯部.麗水市正式發布《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和紅色資源價值轉化規劃》[EB/OL].[2019-08-27].http//www.ls-world.com/archives/990.
[3]朱連芳,李華云,鄧建萍.傳承紅色基因 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四川大學為例[J].辦公室業務,2019(23):80-81.
[4]黃梅紅,林娟.莆商精神與地方應用型本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莆田學院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4):268-269.
作者簡介:任靜,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
通訊作者:戴瑩,碩士,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