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園“四季假山”的概念最早由陳從周提出,但在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以接受美學理論來解讀這一概念,假山被感受主體重新詮釋,由此獲得了新的意義,“四季”之感的出現就是對疊石作品的一種藝術再創造。文章從假山的石材選擇、疊山手法、配植植物三個方面分析“四季”立意出現的原因,對研究其他園林作品有一定啟發意義。
關鍵詞:個園;疊石;四季假山
一、個園“四季假山”的爭議
《揚州八怪研究概覽》一書稱“東南園林甲天下,揚州園林甲東南”,這句表明揚州園林造園水平之高。據清代李斗所著《揚州畫肪錄》記載:“揚州以名園勝, 名園以疊石勝。”這揭示了疊石在揚州園林中的地位。眾多揚州園林疊石,以個園疊石最具有代表性,它以“假山堆迭的精巧出名”[1]212。個園園內假山分峰疊石,同時使用筍石、湖石、黃石、宣石,做三色假山,是古典園林中建筑中少見的手法。
有學者認為個園內的四座假山是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立意建造的,表現的是山水《畫論》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意境。個園“四季假山”的概念最早出現在陳從周1961年完稿的《揚州園林與住宅》中。他認為:個園“在建造時,就有超出揚州其他園林之上的意圖,故以石斗奇,采取分峰用石的手法,號稱‘四季假山,為國內唯一孤例”[1]212。此后有學者沿用這一觀點,比如錢承芳,他在《揚州個園小記》中寫道:“全園(個園)布局又分為春、夏、秋、冬四景,運用不同的石頭表示四時景色”[2]。個園“四季假山”的提法在一些文學作品、旅游宣傳中也常常出現,作為個園的特色之一廣為人知。
但是,“四季假山”的提法沒能在現存的歷史資料中得到證實。與個園相關的文獻《個園記》中僅用“疊石為小山”記載假山,并未直接點出假山有四季之立意。《端綺集》為個園主人黃至筠次子黃右原編著,記錄了許多當時的文人墨客游覽個園后作的詩詞畫作,其中文字多著墨于園內樓館建筑,并未以假山為重。因此,有部分學者對“四季假山”的觀點提出質疑。陳植在《中國歷代造園文選》中反對“四季假山”的觀點,他在書中寫到:“今存個園,以四座石假山(人稱‘四季假山,實非)著稱。”此外,朱江認為“四季假山”這種設想是“興味之談”,不是園主的本意。他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園林掇山“由繪事而來”[3],造園疊山以畫理為基準,遵循傳統山水畫中的原則,假山堆疊是以丘壑為外形,用土石做出筆墨皴擦的效果,并不會以四季之景為模板。二是每種假山都有“冬青夏彩”的時節,如果在冬日大雪過后,漫山皆白,就無法分辨什么是冬山,什么是春山了。三是用湖石、黃石、宣石疊三色假山的園林非個園獨有。清代乾隆年間營建的凈香園同樣采用湖石、黃石、宣石三色石子,并且也配植竹林。因此,陳植先生認為個園與凈香園一樣,都是為了造就一幅立體的竹石山水畫罷了。
對于個園“四季假山”這一提法,可以用20世紀60年代中期漢斯·羅伯特·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學理論來分析。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作品的功能要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實現,而實現的過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讀者在這一過程中是主動的,他經過閱讀作品得到的思考、觀點可能是作者希望傳達的,也可能是作者意料之外的,甚至是讀者自己創造的。但是這些意料之內或之外的結果都是作品的一部分。正如姚斯指出:“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4]
陳從周、朱江等多位學者都曾考證個園原先有一條復道廊,“(宜雨堂西南一隅角樓)原先是個復道轉角建筑,由此緣南墻背北東延,與‘透風漏月雪山相接;由此逶迤北去,則與長樓西頭湖山相連。”[5]由此可以推斷出,曾有一條貫通住宅、假山和各個樓館的超級長廊圍繞在假山區,形成一種獨特的“樓-廊-山”結構[6]。樓廊閣道連接雪山、湖山和黃山,形成一個單一方向的游覽路線,分峰假山變成回廊的一部分,游客在觀賞時也許受此指引,按照建筑的走勢欣賞園內景色。但現在回廊殘缺,各建筑之間缺少聯系,游覽從單一路線變為漫游[6],假山得以獨立于建筑之外,游覽者重新定義了筍石——湖山——黃山——雪山的游園路線,假山的“四季”之分就在游覽者的感受中被創造出來。假山從此不是機械的、靜止的個體,它接受了感受主體的規定和創造,它在感受的過程中得到完善,獲得了新的意義,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是一種“藝術再創造”。周維權先生在《中國古典園林史》中也寫道:“不過,(個園)四季假山的說法并無文獻可征。當時人劉鳳誥所寫的《個園記》中并未提到此種情況,也許是后人的附會之談。但從園林的布局以及分峰用石的手法來加以考查,又確實存在此種立意。”[7]這也印證“四季假山”之說雖然無從考證,但假山本身可以使游覽者感受并賦予它二次立意。
雖然“四季假山”的立意仍有爭議,但現在無論是誰,徜徉于個園中皆可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變換,眾多游覽者的感受在山水間產生共鳴,這也是四季假山這一立意可以成立并廣為人知的原因。從接受美學論的角度解讀,“四季”之感的出現本身就是對疊石作品的一種藝術再創造,是疊石作品立意外沿的再次拓展,個園的疊石因此變得更加完整豐滿。筆者認為,“四季假山”立意的歷史來源至此已不必深究,探索是什么因素促使個園假山在經歷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后仍可以引發新的共鳴更為關鍵,
二、四季景象的來源
假山的石材選擇、疊山手法、配植植物都是影響游人對假山感受的重要因素,春夏秋冬四座假山在這幾個層面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一)石材選擇
春山位于園林的入口處,是四季假山的開端。這里的“山”是石筍,散置在入口兩側的方形花壇中。石筍是外形修長如竹筍的一類山石,《云林石譜》記述“其質挺然尖銳,或匾側有三兩面,紋理如刷絲,隱起石面,或得涮道。扣之,或有聲。”[8]個園內采用的是石筍中的白果筍,它由青灰石的細砂巖形成,但因為有卵石進入,最終形成白果嵌在石中的樣子。造園者用石筍象征雨后嶄露頭角的春筍,展現盎然春意。
夏山在抱山樓西側,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太湖石的外形玲瓏,在日光照射下陰影多變,仿佛是夏日流云,又似山岳縮影。白居易又在《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見示,兼呈夢得》中形容太湖石:“峭頂高危矣,盤根下壯哉。精神欺竹樹,氣色壓亭臺。”這是說太湖石如懸崖峭壁般高聳,但根部強壯穩固,它挺拔的精神勝過竹林樹木,傲然的氣色壓過亭臺樓閣。因此,挺拔的太湖石可以表現力量與堅韌的感覺,一如夏天的精氣神態。若使用外形敦實的石材,則沒有了夏日的勃勃生長、奮發向上之感。
秋山位于假山區的東部,在四座假山中堆疊技法最高,體量最大。全山用黃石堆疊而成,這是一種帶有橙黃色的細沙巖,計成云:“黃石是處皆產,石質堅實,斧鑿不入,其文古拙。”[3]黃石外形近乎直線,轉折清晰,塊面分明,有斧劈刀鑿的氣勢。它因為隨處可產,石價便宜,能夠在造園時大量使用,堆疊成大體量的假山,形成迫似真山的氣勢。黃石因其顏色稍顯橙黃,極易使人聯想至秋日之景,正如周維權所述:“每當夕陽西下,一抹霞光映照在發黃而峻峭的山體上,呈現醒目的金秋色彩”。[5]黃石在造型上如斧劈刀砍,棱角分明,輪廓多轉折,與太湖石玲瓏的外形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夏天至秋日的轉變。
冬山由宣石疊成。宣石又稱雪石,在地質學上稱作石英巖,石塊中包含大量石英,故呈現雪的色彩。宣石在陽光直射時閃閃作光,在背陰處時白色若隱若現,似有殘雪。縱覽諸石,唯有宣石可以體現冬日雪后清冷肅殺、銀裝素裹的景象。
(二)堆疊手法
個園之長,在于山石。個園的假山堆疊藝術可以代表中國古典園林疊石技藝的最高水平,也是揚派疊石的代表之一。四季假山中的秋山保存完整,規模宏大,它在平面上曲折婉轉,又在立體上蟠曲回環,“乃大江南北諸園,僅存的碩果”[7]。假山整體占地約一畝,分為東、西、南三峰,主峰居東,兩側分峰朝揖而列,有真山的神態。疊石技法上,山體主要結構采用橫紋拼疊手法,在山的外表面則大量使用“挑”“飄”的技法。“挑”即將石材橫置,形成伸出山體外的石板;“飄”則是在橫出的石板上再豎立一塊石料。兩種技法在山頂立峰、蹬道邊緣、出入口處大量使用,形成縱向的線條,加強山勢之險峻。同樣是黃石假山,耦園東花園的假山堆疊較緊密,沒有形成凹凸或渦洞,整體上看上部豎向堆疊,下部橫向堆疊,堆疊手法簡單質樸。兩種堆疊方式相比,個園秋山“挑”“飄”技法的結合形成怪石嶙峋的險峻山勢,形成立體渦洞,使平面的山體富有前后空間層次,在視覺上形成濃厚的陰影,加強靈動險峻之美。在山腳處理上,秋山山腳邊緣緊挨園中的通路,使觀者從下至上看時不能覽其全貌,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堆疊而出的嶙峋怪石,增強山勢的險峻。而另一種常見的山腳處理方式,如耦園、留園中的黃石假山,山腳以山石疊砌花池,在其中栽種樹木,使其遮擋山體輪廓,有山林之野趣。比較兩種常見的黃石假山山腳做法,個園秋山的選擇更突顯山勢高而險,加強了秋日登高的“高”;相對于大量使用花池植臺,秋山選擇性種植了紅楓、女貞、羅漢松等植物,沒有因綠植削減秋日蕭瑟之感。在主峰處理上,秋山主峰高約9米,通過蹬道可通達峰頂,峰頂為全園最高處,有“高可拂云”之感,故設有“拂云亭”。秋山主峰雖不及耦園和環秀山莊的假山主峰山上疊山顯得精妙,也沒有網師園南假山和秋霞圃黃石假山層層出挑形成峰巒的巍峨,但作為秋日登高的終點,達到了登高攬勝的目的,也貼合秋日的主要活動。
夏山臨池而建,山上建有小亭,結合了池山與閣山的疊石形式。在疊石技法上,夏山由堅固的花崗巖類石材形成梁柱結構,外部由湖石仿卷云皴法包鑲,即橫向用長條石塊圍合,豎向用小塊湖石間隔架立,形成密布的孔穴,與環秀山莊大假山的掇山手法相似。這使夏山整體外形層疊多變,與水面的倒影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形成上實下虛、洞穴深峻的式樣。陽光照射下,湖石在山體、水面上投射陰影,隨陽光變換就如夏日行云,使夏山整體表現出夏日云雨之景。夏山山腳的處理手法與秋山相同,均采用“山腳造山法”突出真山的氣勢。山體形成垂直的絕壁,上部又做出懸挑效果,形成層層危巖,整體形態符合《園冶》所述:“如理懸巖,起腳宜小,漸理漸大,及高,使其后堅能懸……以長條塹立石壓之,能懸數尺,其狀可駭,萬無一失。”[3]蘇州獅子林主假山也使用湖石堆疊,整體布局采用“桃源十八景”之說,山洞和穿行路線多如迷宮,并用鐵件鉤掛的技法形成空靈變化的山體,細處追求石峰的似物象形,如立雪堂前形似牛、蛙的石料,與夏山用包鑲手法凸顯湖石陰影多變、有夏日積云的意味不同。前者追求湖石本身的寫意象形,后者借由小塊湖石包鑲的技法營造整體意境,各有千秋。兩者相比,獅子林主假山吸引游人注意湖石的象形和假山通道的莫測,個園夏山所用石料雖小,但通過包鑲的技法形成整體,營造了夏日的意蘊。
春山與冬山并非模仿真山的造型,而是注重意境的傳達。春山以筍石竹林點出“雨后春筍”之意,寥寥數根筍石,以小見大。冬山宣石沿墻壘疊,并未設置觀賞通道或洞穴,只可遠觀而不能近游。且冬山所靠之墻面向北,使宣石得以背陰,保留了假山石本身積雪未消的意蘊。若置于向陽處,那么宣石中的石英反而會閃光,與雪意相違。因此稱此處的宣石假山為“冬山”也是基于造園者原本的選擇進行立意延伸。
(三)植物配植
個園除了以假山為特點之外,在花木種植方面也頗有講究。雖然部分紅楓、臘梅等彰顯季節的植物是在近代維護修繕時陸續添補的,但總體根據假山原本的意境進行種植,進一步強化了四季的區別。
在“四季假山”區域,造園者用花木渲染時節,在造景時不僅注重時令變換間觀賞植株的不同形貌,也追求植物的香味,探索景觀內涵,從不同角度全身心體會四季輪轉,極富詩意。春山處種植的是小片竹林,幾枝石筍破土而出,點出“雨后春筍”之意。春山整體以竹的青綠、墻體的灰白為主色,配以青灰的石筍,渲染春寒料峭的氛圍。夏山湖石之上植有松柏藤蘿,松柏如蓋,紫藤飄香,池中又有成片蓮荷,暗香浮動,構成魚戲蓮荷之景。池畔有廣玉蘭亭亭而立,濃綠的樹影倒映于池中,與灰白的湖石形成蒼翠欲滴的畫面,為夏山增添清涼之感。秋山黃石假山配以紅楓、青楓、黃楊、羅漢松等色彩豐富的植物,突出丹楓蒼松的山林景象。所用植物既符合秋季景觀,又為蕭瑟的秋景增添生機。冬景蕭瑟寂寥,宣石之中有一棵老榆樹,有“年年有余”之意。東側沿墻種有臘梅和矮竹,有袁枚“霜高孕梅一身花”的氣質。冬季臘梅的一抹鵝黃點綴白玉般的宣石假山和青磚墻體,形成穩定的視覺感受,于方寸間感受冬季的蕭瑟。
個園假山間種植的樹木為獲得真山的效果少有修剪,樹木自由生長,顯出山林的意境;若運用修剪成形的小樹配合縮小尺度的園林山水,反而會產生盆景般的失真感[9]。這種順應自然的植樹法則形成“宛自天開”的造園效果,是揚州園林的一大特色。
三、四季立意的出現對
于研究其他疊石作品的啟示
在歷史考究方面有爭議的疊石假山,除了個園“四季假山”,還有獅子林假山。一方面,獅子林主假山堆疊出的山勢不似一般園林模擬自然山水,反而更加注重山石的形態,寫實與抽象兼具,似物非物,似佛非佛,全仰賴游人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假山內的通路猶如迷陣,易進難出,極富趣味性,一說體現禪宗的意境,又有一說是體現市井之味。因此,獅子林假山石不擬山水,又盤環曲折、丘壑蜿蜒,與傳統假山依據山水畫理建造截然不同,且其中又有禪宗意趣,知之者才能得其妙,這也是獅子林備受爭議之原因。從接受美學論的角度解釋,獅子林假山所引起的爭議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游人在其中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意趣才是假山作品的精妙之處,這也暗合禪宗“物我交融”的精神。
在探討疊石作品時,不必局限于古法和建造之初的意境,從游人的切身感受出發,所得之意趣符合原意也好,另辟蹊徑也罷,都是古今的對話,從此假山石不再是機械的、靜止的個體,它由感受主體進行重塑,原本的立意得以外延,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
四、結語
個園假山在建造時或許并無“四季”之立意,但它在石材選擇、疊石手法、植物配植等方面呈現出的景象符合觀賞者對四季的一般認識,可以讓游覽者感受到四季變換。假山本身傳達出四季之景,游覽者接收到并賦予它新的立意,這是一場現代人與古典園林的另類對話,是一種“藝術再創造”。對于其他古典園林而言,不如將解釋的權力交給游覽者,文化展示由參觀者主導。游客就好像在閱讀文化作品,作品在這種閱讀中重新定義文化內核,也許會發現全新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從周.揚州園林與住宅[J].社會科學戰線,1978(3):207-223.
[2]揚州市文化處、文聯編印.揚州史料:第一輯[Z].揚州,1962.
[3]計成,劉乾先,注譯.園林說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4]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5]朱江.揚州園林品賞錄(3版)[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6]沈學峰.揚州個園景觀營造分析[D].揚州:揚州大學,2018.
[7]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
[8]杜綰.云林石譜[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9]謝明洋.晚清揚州私家園林造園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作者簡介:馬笑天,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