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只有探索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根植于兒童的生活實際,將日常生活作為引導兒童學好道德與法治課的可開發、可利用資源。
“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和源泉”,需要我們以兒童生活為主線,引導學生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通過生活學習生活,最終回歸生活。那么,在教學實際中,我們要如何實施呢?
一、還原生活本真,回歸兒童起點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大課堂,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價值。課堂教學要回歸生活,就應當還原兒童的真實生活,以兒童的生活為內容、為載體,讓兒童從生活走進課堂,再由課堂回歸生活。
在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中,第三單元的三級主題“節約用紙”包含了“用廢報紙做模型”和“廢紙、廢紙盒的妙用”兩個方面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是制作活動和成果展示,這也是課程中教師經常會采用的活動方式,即引導兒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利用廢紙來制作各種學習生活用品、玩具或工藝品,把利用廢紙制作的作品進行展示。如果我們只是停留于此,那就成了美術課,我們的制作、展示最終要達成的目標是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使用這些用廢紙做的東西。
后面的單元中還有“動手動腦,變廢為寶”這個三級主題,教師可以在“節約用紙”的基礎上,善加利用兒童已有的學習體驗和經歷,引導兒童深入開展“變廢為寶DIY”,個人或者分組配合,讓學生繼續利用廢物制作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教師也可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結合班級活動或創設情境,引導兒童使用完成的作品美化自己的生活。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教師要注意創造機會,盡量使兒童利用廢物制作的作品能夠用來開展活動。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中喚起兒童變廢為寶的熱情,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保持熱情并將熱情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兒童興趣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質即生活。”他指出,人不能脫離環境,學校也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學校教育應該利用現有的生活情境作為其主要內容。
兒童的生活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需要利用的“媒介”。教師應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選取兒童必需的、有意義的、感興趣的內容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兒童興趣,充分彰顯兒童主體性,而不是把既定的知識、成人的經驗強加給兒童,陷兒童于教育中的被動地位。
在教學“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美麗”這個二級主題時,我將兒童生活中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如踩草坪、亂倒垃圾、折樹枝等通過照片形式呈現,結合照片引導兒童討論:在我們生活的地方都有哪些不愛護環境的現象或行為,引發兒童開展“我們的綠色計劃”活動的愿望。“環保”這個抽象的概念在討論中被具化為如何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 “綠色行動”計劃,如拾垃圾、回收廢舊電池、清除小招貼、護理花壇、為小樹澆水等。這些適于兒童參與、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將進一步促使兒童逐步養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師可結合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創設生活情境,兒童在這些直觀形象的情境中更容易被激發興趣,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被充分調動,更樂于親歷、感受、體驗、表達。這不僅深化了兒童的道德認知,而且會讓兒童以積極的道德情感引領其道德行為。
三、模擬生活體驗,引導兒童感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高度關聯與相當豐富的生活體驗,就沒有心靈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交流回響,在兒童把握世界的方式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體驗。
做事拖延是很多兒童身上都存在的問題,時間久了,這不僅會讓他們養成不良的習慣,更會影響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生活規律。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級主題“我不拖拉了”時,我設計了“一分鐘體驗”活動。首先,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一分鐘可以做什么;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項,教師計時一分鐘,學生做相應的事情;計時停止后,各小組匯報情況,再談談自己的感受。我引導兒童通過一分鐘的分組活動來體驗做事不拖拉的快樂。
在教學“和朋友一起運動真好”時,我有意識地設計了有利于兒童之間相互交往的活動——跳大繩。兒童在跳大繩的過程中學習交往與合作,并主動解決交往過程中發生的沖突和矛盾,體驗與朋友交往的快樂。雖然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兒童體驗與同伴交往的快樂,但是兒童在體驗中還學習到了與同伴交往、合作的基本技能,通過解決在活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更多地體驗到與同學共同游戲、成功交往的快樂。
四、搭建生活平臺,拓展兒童視野
道德與法治課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以兒童視角為出發點,以兒童生活為著眼點,以兒童成長為落腳點,從兒童生活中來,再回到兒童生活中去,引領兒童更好地適應生活和全面成長。
在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第三單元的三級主題“節約用水”引導學生調查周圍污染水資源的現象。在課堂教學中,實際完成這個任務有較大困難,所以我選擇了讓兒童在課前自由組合,組成調查小分隊,在家長的帶領下去周圍調查水資源情況。兒童在家長的分頭帶領下,借助圖畫和文字的形式進行了調查記錄,課堂上用自己的語言彼此交流。圍繞“河水為什么這樣臟”“怎樣使河水更清、更美”進行討論時,兒童不僅可以合理分析污染形成的原因,而且能夠想辦法保護身邊的水資源,交流治理水污染的措施。最終,兒童了解到水資源的稀少和寶貴,感受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知道怎樣去保護水資源,并樂于在生活中踐行。
在進行“做事主動有計劃”這個三級主題的教學時,我引導兒童利用課堂時間制定周末計劃,讓孩子安排兩整天的時間,并請父母在周末按照孩子的計劃安排活動。在實施周末計劃前,我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達成共識,取得家長的支持,并在活動前指導家長針對兒童的不當計劃,選擇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是可以和兒童討論解決,這樣既可以培養他們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領導才能;二是讓兒童自己承擔計劃不周的結果,幫助兒童進行反思和調整。無論是哪一種態度,最終都是為了讓兒童在生活中體會到做事有計劃的好處。
生活化課堂就是要基于兒童的需求搭建生活的平臺,讓兒童在生活中學習、挖掘、實踐,深化課堂教學的認知,拓展兒童生活的視野,提升兒童生活的能力和品質。讓教學回歸兒童生活,將教育真正還給兒童,從本質上體現了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