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在初三物理復習課中,利用好“學案導學”的方法,可以充分挖掘學生自覺復習的潛能,最大限度提升學習的效益。“學案導學”方法中 “導”是目的,是關鍵。要充分利用好學案,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增強課堂的教學實效,就要在“導”上多做文章。
一、利用學案引導使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力
學案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應該學會哪些知識,學到什么程度,自己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如何,今后還需哪些必要的補充。這樣就能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在學習中也能有的放矢。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第十六章“熱和能”的復習學案中,可以提供如表1的學習目標。
在復習的過程中,第一步是引導學生根據學案明確學習目標。第二步是根據要達成的目標自主復習教材中相關的內容。學案中還要圍繞基礎知識設置一定的討論問題,幫助學生回顧獲得知識的過程。通過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自己所掌握的基礎知識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數。第三步是完成學案中的習題。習題的編制應該針對每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配置相應的練習,做練習的過程中還應讓學生明確每個練習題對應的學習要求。這樣,學生在鞏固和深化知識的同時,也能明確自己利用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第四步是引導學生評估自己目標的達成程度,確定今后需要補充和加強的內容。這樣,在學案的配合、教師的引導下,就實現了目標統領整個復習過程,每個具體環節緊緊圍繞目標的科學復習過程。學生在一個個具體目標的自主達成過程中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體會到了復習的價值,產生了確定下一個新目標的動力。
二、利用學案引導學生領悟科學的學習方法
物理學科的基本知識點多、面廣,而零碎的知識容易遺忘。建構知識網絡,使前后所學的知識連成線、織成網、形成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復習的任務之一,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種系統的學習方法。學案中應該設置必要的空間引導學生自己編織知識網絡,教師應該加以恰當的引導。例如,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熱和能”的復習中,可以和學生一起形成如圖1的知識系統框圖。
有結構才有力量。通過上述知識網絡,可以幫助學生強化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習能力。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很多學生往往會把知識體系放在一邊,不善于利用知識體系來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案,逐步引導學生形成善于在知識系統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習慣。在學案中可以設置這樣的題目:
關于熱和能,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個物體溫度升高了,一定從外界吸收了熱量。
B.同一個物體,運動的越快,具有的內能越大。
C.物體的溫度越高,它所含熱量就越多。
D.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不一定會升高。
然后,引導學生從知識體系中直觀地看出內能的改變有兩種途徑,這樣他們就能很容易地對相關的選項作出判斷。同時,其中每一個選項的判斷都可以在知識體系中找到歸宿。這樣通過學案導學,學生就會明白:要從所需的知識出發,尋找恰當的根據。這樣,學生就找到了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出發點,不論什么樣的問題,解決起來都會顯得駕輕就熟。
三、利用學案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利用學案可以使為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礎之上都得到充分地發展。例如,在“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這個知識點的回顧時,可以利用學案設計這樣幾個問題:
A.實驗現象是什么?
B.實驗說明了什么?
C.實驗中需要注意什么?
D.該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物體?
E.有哪些生活現象與其相似?
前兩個問題是基礎性的也是重要的內容,基礎較差一些的學生停留在這個問題上的時間可能要多一些。但是由于有明確的問題和任務,潛能生就不會因為整體復習過程的一帶而過而錯過復習的機會。
第三個和第四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注重實驗的方法,關注實驗的細節。這兩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準確答案,但是經過他們的思考和同伴之間的討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也會得到正確的答案,而且會在頭腦中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如果沒有學案,對于課堂上突然提出的這類問題,學生就會缺少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樣對問題的體會和理解就容易停留在表面。
對于第五個問題,學生思考的空間是無限的,他們想到的越多、越細,對問題的理解就越深刻。有的學生會想到用打氣筒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想到內燃機的壓縮沖程等等;有的學生不僅能聯想到相似的現象,還善于分析每個現象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有的學生不滿足于課堂上想到的內容,會帶著這個問題走進生活,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分析生活中的問題。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