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泉 林叢 張欣



摘 要:筆者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以2009—2016年為時間界點,以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發表的期刊論文及申請的基金項目為研究樣本,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從發表論文量、作者單位分布、合著情況、核心作者、期刊分布、研究主題等方面對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學術學術研究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 檔案部門 學術研究 進展 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79.27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9-05-22
★作者簡介:王春泉,福建師范大學,館員,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林叢,福建師范大學,副研究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檔案學基礎理論;張欣,福建商貿學校,助理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
Abstract The paper selects journal papers in the full-text database of Chinese journals and fund projects by archives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6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and with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analyzes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archives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co-authoring, core authors,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and research themes.
Keyword university; archives department; academic research; progress; analysis
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和國家檔案局聯合制定的《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其明確指出高校檔案部門除了檔案日常業務外,還要積極開展檔案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福建省各高校高度重視,積極響應,深入貫徹落實該辦法有關要求,紛紛成立檔案館,完善基礎設施,配備或增加檔案專職人員,提高檔案業務經費。福建省各高校迎來了檔案事業發展的新機遇。那么,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的學術研究是否也出現了繁榮局面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對福建省高校檔案機構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研究數據的來源
本文選取的學校研究樣本為2016年教育部官方網站中公布的福建省88所普通高等學校中的所有公辦本科類高校[1](見表1)。這些公辦本科類院校辦學歷史大都比較悠久,辦學水平比較高,涵蓋福建省文、理、工、管、農、醫等各領域的前列名次,其檔案部門的學術研究情況可以代表福建省高校檔案機構學術發展實際水平。本文所稱的高校檔案部門僅指這22所高校直屬的檔案館或者學校辦公室所屬的綜合檔案室,不包含二級學院或附屬學校的檔案管理部門。論文作者是以《福建高校檔案概覽》中的福建省高校檔案館(室)名錄內的人員名單為基礎,并結合現有高校檔案機構實際從業人員情況作為選取的依據。因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從高校檔案館(室)退休的人員發表相關的論文非常少,故這些人員不作為這次的統計對象。
筆者分別以中國知網(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2]、“letpub網站下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查詢數據庫”、“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為數據檢索平臺,以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網站上公布的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立項名單為依據,時間范圍為2009—2016年,對福建省高校檔案機構人員的學術論文發表及基金申請情況進行統計。
二、高校檔案機構基本情況分析
截至2016年12月,成立檔案館的高校有9所,其余13所建立了綜合檔案室。檔案從業人員在3人及3人以下的有12所,占統計高校總數的54.5%。其中只有1名檔案從業人員的高校有6所,占統計高校總數的27.2%;2名的有4所,占統計高校總數的18.2%;3名的有2所,占統計高校總數的9.1%。
在從業人員數上,共有80名從業人員,其中女性占59名,占總人數的73.8%;男性占21名,占總人數的26.2%。年齡結構上,34歲以下的人員有19名,占總人數的23.7%;35—49歲的人員有49名,占總人數的61.3%;50歲以上的人員有12名,占總人數的15%。學歷結構上,所有從業人員均具備大專以上學歷,擁有大專學歷的人員為8人;本科學歷人員有44名,占總人數的55%;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有28名,占總人數的35%。所學專業為檔案學的人員有28名,占總人數的35%;計算機專業的有7名,占比為8.8%;其他專業有45名,占總人數的56.2%。在職稱上,具有正高職稱的人員有6名,副高職稱的有有23名,中級職稱的有24名,初級職稱的有15名,其他人員12名。
三、發文量統計分析
1.期刊發文量分析。
(1)各高校總發文量統計。各高校中,發文數最多的是福州大學,為31篇,占總發文數(195篇,下同)的15.8%;其次是集美大學,為29篇,占總發文量的14.8%;最少的是閩江學院和警察學院,均為0篇(見圖1)。發文量在15篇(含15篇)以上的有6所學校,分別為福州大學、集美大學、武夷學院、泉州師范學院、閩南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共計發文134篇(不含基金項目),占總發文數的68.7%;發文量在2篇以下的有6所學校,共計發文7篇,占總發文量的3.5%(見圖2)。成立檔案館的高校發表論文數為135篇,占總發文數的69.2%。論文發表5篇(含5篇)以上的高校有13所,其中設立檔案館的高校有8所。
(2)高校辦學層次發文量統計。省部共建及以上高校共6所,占統計高校的27.3%,共發表論文90篇,占所有發文數的46.1%。省屬重點高校共有6所,占統計高校的27.3%,共發表論文29篇,占所有發文數的14.9%。全日制本科院校有10所,占統計高校的45.4%,共發表論文76篇,占所有發文數的39%;其中,泉州師范學院共計發文21篇,占總發文數的10.7%。
由以上數據可知,一是從年度論文發表情況來看,高校檔案部門學術研究成果較少,高校檔案部門年度發文量和總發文量比較低。二是不同高校學術研究水平差別比較大,發展不平衡,一般情況下,學校綜合實力與檔案部門科研產出能力呈正比關系。三是在論文發表數量上,成立檔案館的高校往往會多于未成立檔案館的高校。總的來說,高校檔案部門論文發展增速緩慢,學術研究力量比較弱,學術研究的熱度不高,學術研究的氛圍還沒有真正地形成,學術研究總體處于低水平的發展中。
2.基金論文發文量分析。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中以項目名稱和所在省區市為檢索字段,分別選取“檔案”、“福建”為檢索詞,兩個檢索詞之間是“邏輯與”的關系,共檢索出項目7個,其中由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人員申請的項目為0個。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查詢數據庫”中以項目名稱作為檢索字段,選取“檔案”作為檢索詞,共檢索出16個項目,剔除省外15個項目,剩有省內項目1個,其中由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人員申請的項目為0個。在“福建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信息系統”中以關鍵字和關鍵字類型為檢索字段,選取“檔案”和“項目名稱”作為檢索字段,共檢索出項目1個,其中由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人員申請的項目為0個。在福建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網站上公布的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歷年立項名單中分別以題名包含“檔案”和以作者單位為本文所指的22所高校作為檢索關鍵詞,共檢索出項目有7項:2011年1項;2013年社科一般項目1項,青年博士項目1項;2014年一般項目1項;2015年青年博士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2016年一般項目1項。其中由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人員申請的項目為1個,即福州大學檔案館一般項目1個。綜上,八年來,福建省高校檔案機構申請的省級及省級以上基金項目只有1個,占基金總數的6%。由此可見,高校檔案機構參與基金項目申請的熱度不高,高水平研究成果數量非常少,專業學術水平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深入。
四、作者統計分析
1.作者單位分布情況分析。
(1)從各高校檔案部門作者數來看(見表1),作者數在1位(含1位)以下的高校共計11所,占高校總數的50%,其中閩江學院和福建警察學院的作者數為0位;作者數在3位(含3位)以上的高校共計9所,其中福州大學的作者數最多,為7位,福建師范大學次之,為6位。由此可見,首先,部分高校檔案人員參與學術研究的意識不強,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其次,高校檔案部門人員越多,作者數相應地會更多,作者數與單位檔案人員數成正比例關系。
(2)從作者所在高校的辦學屬性來劃分,省部共建及以上高校論文作者25人,占所有論文作者的50%;省屬重點高校論文作者11人,占所有論文作者的22%;全日制本科院校論文作者14人,占所有論文作者的28%。將以上數據結合相應辦學屬性高校發文量來看,省部共建及省重點建設高校檔案部門的工作人員更加重視檔案學術研究,發表的學術論文多于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
2.合著情況分析。在2009—2016年的195篇論文中,共有50名實名作者,其中第一作者(含獨立作者)47名。從刊物論文的合著情況來看,獨立作者撰寫的論文共有169篇,占占總發文量的86.6%;由在2人或者2人以上作者撰寫的文章共有26篇,占總發文量的13.4%。其中,2人合著發表的論文共計24篇, 3人及4人合著發文的各僅有1篇(見圖3)。
由以上數據可知,首先,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學術研究以個人為主,合著率比較低;其次,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已開始注重團隊協作但尚未形成相對穩定的學術研究團隊;第三,隨著合著人數的增多,發表的論文數反而越少,也從另一方面反映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在高層次的科研項目合作上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3.核心作者及發文量分析。
(1)核心作者遴選方式。筆者通過綜合考慮作者(獨立作者和第一作者)發文量和被引量來確定核心作者。2009—2016年以第一作者(含獨立作者)發文最多為15篇,依據文獻計量學中著名的普賴斯定律所提出的計算公式[3],計算出核心作者候選人最低發文量取整為3篇,論文發表數量在3篇以上有26個人。2009—2016年作者發文被引頻次累積最高為54次,借鑒普賴斯定律確定出核心作者候選人的發文累積最低被引量取整為6次,論文被引用數量在6次以上的有18位。
(2)核心作者發文量統計。通過對符合以上兩個標準的作者進行統計,最終確定高校檔案部門核心作者為17位。這些核心作者共計發文108篇,占發文總數的55.3%,核心作者的總被引頻次共計302次,占總被引頻次的69.8%(見表2)。在核心期刊上發表1篇(含1篇)以上論文的核心作者只有4個人,總篇數僅為13篇,其余13個人均未發表;在檔案學類期刊上發表1篇(含1篇)以上論文的核心作者10位,總篇數僅為45篇,其他7人均未在檔案學類期刊上發表。其中有4人的文章均在學報上發表,有1人的文章均為非檔案研究方面的文章。
被調查的22所高校中,只有10所高校檔案部門擁有核心作者(見表3),其中擁有核心作者最多的是福州大學和集美大學,核心作者人數均為3人,人均發文量最多的為武夷學院和泉州師范學院,數量為9.5篇。
(3)核心作者發文量分析。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這些核心作者是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學術研究的中堅力量,他們為福建高校檔案科研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不可忽略的是,福建省檔案人員科研水平總體較低,文章質量參差不齊,數量較為有限,在檔案學術界內沒有樹立典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五、期刊分布分析
高校檔案部門發表的論文分布在82種學術期刊上,其中檔案學專業期刊有21種,占總期刊數的25.6%,發表論文共計91篇,占總論文數的46.7%;非檔案學專業期刊61種,發表論文104篇,占總論文數的53.3%。在北大核心來源刊物(2016年版)以上級別期刊發表論文23篇,占總論文數的11.8%,普通CN刊物為172篇;在南大核心來源期刊(2016年版)上發表文章僅有9篇,只占所有論文數的4.6%。其中在南大核心檔案學類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為4篇,2010年及2015年各發表2篇,《檔案學通訊》1篇,《檔案學研究》3篇;在北大核心檔案學類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為18篇,在檔案類普通CN刊物上發表73篇(見表4);在非檔案學期刊中,在南大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為5篇,發表時間均為2014年,在其他級別刊物上發表的文章為99篇,包含在高校學報上發表的文章63篇。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一是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作者對期刊的選擇呈現多樣化,但盲目性較強。二是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發表在專業性檔案期刊的論文總量比較少,專業性不夠強,高質量文章的產量不穩定。三是在檔案專業刊物發表論文相對集中,在其他專業普通CN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則相對少些,而在北大核心刊物及南大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量則更少。這說明了高校檔案部門學術研究還不夠深入,學術能力普遍偏低,也從側面反映了高校檔案部門對學術研究不夠重視。四是高校檔案人員由于具有先天的資源優勢,所以在非專業性期刊發表論文主要以高校學報居多。
六、論文研究內容分析
1.研究對象分析。通過對高校檔案部門發表論文的研究對象進行統計分析,筆者發現高校檔案部門研究的出發點跟落腳點更多的是高校自身,高校檔案工作相關方面的論文共有119篇,占總論文數的61%;關于綜合檔案館方面的論文為35篇,占總論文數的18%;跨領域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主要涉及新農村建設中的檔案工作、城建檔案管理等,共有17篇,占總論文數8.7%。非檔案相關領域的文章共計24篇,主要是教育管理相關方面文章,占總論文數的12.3%。
究其緣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高校檔案人員對本職工作比較熟悉,善于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寫起相關方面的文章也比較得心應手。二是綜合檔案館作為我國檔案事業的主體,在檔案管理、檔案建設等方面有很多可資借鑒之處,容易成為高校檔案部門的研究對象。三是對于跨領域研究的論文偏少,主要是由于開展這些領域的研究,往往需要有這些領域相關方面的知識,又要對這些領域的檔案工作比較了解,而這恰恰是高校檔案部門的短板所在。為此,高校檔案部門要加強跨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與學習研究。四是福建省高校部分檔案人員從學校其他部門調入,之前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工作,職稱評審主要是教育管理系列,故很多論文為非檔案管理方面的文章。
2.研究主題分析。通過對高校檔案部門發表論文的主題進行歸納和分析,筆者發現,論文研究的主題比較廣泛,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檔案現代化管理、人事檔案管理研究、檔案保護研究、檔案信息化研究、檔案宣傳教育、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其他等方面(見表5)。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1)論文研究涵蓋了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等各類檔案現象,既有對傳統紙質檔案的研究,也有對新型載體檔案的探討;既包括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檔案史學研究,也包括檔案學應用理論的研究;既有對檔案學科領域的研究,也有跨學科的分析。(2)基礎理論研究比較薄弱,應用研究比較強,研究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聯系。檔案現代化管理及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是高校檔案部門學術研究的熱點,這與高校檔案部門自身注重檔案管理工作,積極改進檔案工作方式方法及服務意識與能力不斷提高有很大的關系。(3)近年來,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高度重視檔案信息化建設,但是,檔案信息化和數字檔案館方面的研究卻明顯落后于高校檔案部門檔案信息化和數字檔案館建設實踐步伐,總發文為13篇,僅占總數的6.67%。(4)高校檔案部門開始著手跨學科的研究與協作,如通過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來研究檔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發文4篇,占總發論文數的2.05%。(5)高校檔案部門順應國家加強人才管理的需求,做好人事檔案管理相關理論研究。2014年開始,中組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了干部人事檔案專項審核工作,高校檔案部門以此為契機,特別是高校檔案部門中內設機構包含干部人事檔案室的高校,如泉州師范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他們注重加強了對人事檔案管理方面的研究,共發表論文15篇,占論文總數的7.69%。(6)由于部分檔案人員是從學校其他部門調入,職稱評審系列為教育管理系列,在學術研究上體現為發表教育管理方面的文章。
我們對教育部27號令頒布后,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學術研究的成果有了總體性的認識,也看到了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與差距。這對于福建省高校檔案部門充分挖掘學術資源,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推進檔案學術人才的培養,進而帶動檔案學術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福建省高校檔案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
[2]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l.
[3]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