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彧
摘 要:刺繡作為中國的傳統技藝,經歷了幾百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形成了自身的審美體系和專屬技法,區別于西方的藝術審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華夏民族的精神,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代表。即使經過了千年的洗禮,傳統刺繡技藝仍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根據馬克思主義思想,任何事情的發展需要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上,在現代,傳統刺繡技藝想要傳承、發展,就必須依賴于廣大設計師對于刺繡技藝的挖掘和消費者的喜愛?,F代服裝要想在新時代實現發展和進步,就必須不忘初心、繼承傳統刺繡技藝,將傳統技術與審美融入到現代服飾中。本文基于刺繡的特點,分析如何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應用傳統刺繡。
關鍵詞:傳統刺繡;現代服裝設計;應用
引言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行各業都面臨國際化的競爭,而我國目前的服飾行業由于國情的影響,發展時間不長,受外國服飾文化的影響明顯,缺乏自身的民族特色,因此市場空間狹小且難以進軍國外。伴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人民群眾審美的變化,相比于國產品牌,消費者傾向于選擇國外的品牌和服飾。面對上述的危機,我國的現代服飾行業進行了大量改革,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就是一種方式。從傳統刺繡中提取出傳統元素并融入到服裝設計中,打造民族品牌和屬于中國人的服飾文化和服裝審美風格,突顯自身的特色,不斷開拓市場。刺繡之所以能夠在中華土地上長存,是因為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技法,并且在面料選擇和配色方面十分具有東方特色,可以體現中華民族的性格特點和審美需要,具有較強的本土性,因此,我國現代服飾設計要想在未來發揚光大,可以以傳統刺繡為切入點,建立民族性的服飾產業。
一、刺繡的特點
刺繡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粹,在長期的歷史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具有多種獨特的、傳統的繡法,并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衍生發展出了很多其他的符合現代審美需要的刺繡方法。不同的繡法,或簡單、或繁復,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不同繡法的組合以及變換能夠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和觸感,有的刺繡方法還可以形成獨特的紋理和光影效果,給刺繡工藝人留下了極大的創作空間,便于他們表達創作主題和思想,也證明了刺繡是一門獨立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在文化傳承和發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最為常見和基礎的是平面線料繡法,這是一個繡法大類,還可以細分為鎖繡、緞面繡、亂針繡等,這種繡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平面性,對繡線的種類限制較小,各種材質的繡線都可使用,繡出的圖案十分平整、排列整齊,對面料的要求也不高,所以應用較為廣泛。除此之外,還有半立體的浮雕式刺繡方法,與平面繡法不同,它對繡線和面料的材質都有較高的要求,繡出的圖案呈現立體的效果,較為華美,是刺繡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傳統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一)圖案及色彩的運用
刺繡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圖案和色彩極具東方魅力。因此,現代服飾要想延續這個傳統,就需要借鑒刺繡的圖案設計和色彩搭配。圖案蘊含的是文化元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代表性圖案,例如,中國傳統刺繡就大量運用牡丹、龍、仙鶴等圖案,具有鮮明的中華特色。而在色彩方面,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具有強對比度的色彩放在一起可以給觀眾帶來巨大的沖擊力,快速吸引人們的視線,而傳統刺繡常用明度較高的黃色、綠色、藍色和紅色搭配,可以展現宏大的畫面。
(二)新材料的應用
除了運用傳統刺繡的圖案和色彩,現代服裝設計還可以在繼承傳統面料的基礎上,加入新的材質,碰撞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服務于新時代的服裝藝術表達。不同的材料質感不同、光澤不同,帶給人的觸感和穿著體驗也不同,例如,傳統刺繡常用絲綢,觸感光滑、親膚,垂墜感較強,夏日穿著尤為舒適,但制作工藝繁瑣、價格昂貴;而另一種常用的材料——棉,透氣性十分好,穿著體驗也很好,但是易皺,純度越高越難打理。由此可見,上述材料在具有很多良好特質的同時也存在不利的一面,依托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服裝產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研制出混合型材料或者新型材料,以規避上述缺陷,滿足現代制衣的需要。
(三)新工藝、新技藝的應用
傳統制衣方法固然應當繼承,但是僅依靠這些工藝還無法實現服裝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相關從業人員不能故步自封,而應該樹立創新意識,學習國外優秀的制衣技術和方法,將新工藝和新技藝運用到服裝設計中,給我國服裝行業帶來新氣象。傳統刺繡在圖案和畫面展現方面具有專長,一根普通的繡線,通過不同的繡法,就能在繡娘手下繡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繡出的圖案不僅在色彩方面富于變化,各種漸變十分自然,還能在觸感方面各具特色,繡線不同走向可以傳遞出不同的情緒,賦予織物強烈的生命力?,F代服裝行業從業者應該批判繼承傳統刺繡技法,并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了解消費者的需要,立足于消費痛點研究出新的工藝和方法,在保證衣服質量的同時,提高制衣效率。
三、結論
綜上所述,傳承傳統刺繡技藝是服裝行業發展的一個契機。中國傳統刺繡具有成熟的表現形式,形成了完整的技藝體系,能夠較好地彌補我國服裝行業的短板,應當給予批判性地繼承。而在現代服裝行業融入傳統刺繡技藝的過程中,也能賦予刺繡生命力和創造力,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我國服飾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高陽.中國傳統裝飾與現代設計[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4: 28- 30.
[2]易麗莉.讓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對瑤族刺繡工藝的認識與教學初探[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