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鑄
摘 要:戲曲,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審美方式。戲曲里有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人最后的審美家園。中國戲曲有著近千年的歷史,由南宋戲文、金元雜劇、明清傳奇、近代北方小戲直到現代新戲曲,不斷繁衍發展,創造了在世界戲劇中自成體系的舞臺藝術,對世界戲劇寶庫的豐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戲曲藝術步入近百年,晚清戲曲改良,戲曲從內容到形式都貼近時代脈搏,邁出了傳統戲曲走向現代化的第一步,開啟了我國戲曲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近年來,伴隨建設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在強大的政府投入與支持的文化氛圍下,戲曲藝術的振興似乎曙光重現。但冷靜客觀地審視之后,卻發現仍未能走出整體亞健康的狀態。要想實現戲曲藝術的振興,就必須理性地思考戲曲藝術與時代同步發展這個大課題。
關鍵詞:戲曲;傳承;創新
傳統戲曲在市場上的逐漸低迷,源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娛市場也得到迅猛發展,各種文藝娛樂形式層出不窮,尤其是隨著影視劇的發展與普及,得到老百姓的喜愛與追捧,對戲曲市場的沖擊力最大。戲曲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占的地位非同一般,戲曲藝術的振興緊密關系到中華文化的復興。
中國戲曲雅俗共賞,選材寬泛,自古以來,既有帝王將相的陽春白雪,也有尋常百姓的家長里短;既登得了廟堂,又入得了街巷。中國戲曲深蘊傳統文化的精髓,舞臺之上,一桌二椅,唱念做打,節奏唱腔,全憑演員高度程式化的表演營造具體的戲劇情境和表現鮮活人物。而中國戲曲本質上是寫意的,這與整個中國的傳統藝術,如文學、繪畫、書法、詩歌等,都一脈相通,代表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特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戲曲一直都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審美活動中占據著最為重要的地位。隨著上世紀現代文明的崛起,盡管戲曲從過去一枝獨秀、舞臺霸主的地位退了下來,但不可否認的是,戲曲仍然是文藝百花園中最為絢麗的一朵。
中國戲曲歷經千年流傳,“通變”早已融入自身血液之中,善于繼承傳統,也很擅長吸收和創新。戲曲代表中國人傳統的審美,沉淀了中國人千年的心靈世界,而地方戲更是凝聚了千姿百態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大趨勢下,文化的多樣性需要民族文藝的堅守和創新。戲曲在當代的發展,就具有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性、弘揚民族藝術不可取代的價值。因此,戲曲藝術是傳統的、獨特的,更是面向未來的。戲曲是古老而又面向未來的藝術,保存個性和特性的傳承,揚長避短、順應時代要求的創新是其生命力所在。這就如同書法藝術需要發展創新,但不管如何創造,終歸是點畫線條的藝術,是漢字的藝術。中國戲曲整體的寫意性、程式性要保留,切忌盲目采用現代舞臺聲光電技術“大制作”,破壞戲曲的本質。地方劇種的個性和風格也只能在創新中得到強化。
戲曲的題材要創新。今人看古人的戲,看什么?傳統戲曲應該開辟題材創作的新領域,關注現實題材的創作。題材可以是歷史的,但創作理念和立意必須是現代的。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再現經典,適當取舍,挖掘經典中歷久彌新的永恒主題,厚重的經典就能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心靈慰藉。戲曲的未來在年輕人,戲曲的觀眾是需要培養的,這是因為戲曲是高度藝術化的樣式,“形式即內容”。現在的小孩子生下來就看得懂動畫片、電視劇,但讓他去看戲就不一定能看懂。一是內容看不懂,二是形式看不懂,比如為什么要勾臉譜?水袖表達了些什么?武將出場為什么要“起霸”?戲曲有一定的欣賞門檻,觀眾要經歷一個從看熱鬧到看門道的過程。因此,要創造機會讓年輕人接觸戲曲。現在時尚的東西太單薄,當年輕人膩煩了感官刺激,有了一定審美修養和內涵時,中國戲劇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戲曲是創造性的藝術,是與觀眾當場雙向交流的藝術。如果我們重視劇本創作,揚長避短,好戲頻出,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喜歡看?新的觀眾不斷成長,我們的戲曲怎么可能不繁榮?
中國戲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當前,在文化處在全球化語境的形勢下,我國戲曲需要適應這種新發展、新變化,要提高創新能力。戲曲的傳承與創新是一體的,不能分割。傳承,是要傳承傳統戲曲的藝術精髓,保持我國戲曲的藝術特色,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例如,我國戲劇是寫意的、唯美的,這是跟西方戲劇不同的特色,這個必須堅持與弘揚。還有傳統戲曲的唱腔,也應該傳承精髓與特色,可以借鑒流行歌曲或美聲唱法進行創新,但不能泯滅特色,否則就不成為戲曲了。在唱腔創新上,近年來流行的例如“京歌”等“戲歌”就是很好的藝術創新,這是戲曲唱腔與流行歌曲的結合,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與推崇。
創新,是要在保持戲曲特色的基礎上,創新傳統戲曲的表演內容與藝術形式。一方面,戲曲在表演內容上要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另一方面,戲曲在藝術形式上也要面向市場,不斷探索革新。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創新,使戲曲在文娛市場上能站穩腳跟。戲曲的藝術創新,不僅可以在本體上下工夫,還可以和現代流行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網絡游戲等藝術娛樂形式相結合,探索普及與弘揚戲曲的新途徑。例如新編粵劇《決戰天策府》,創造性地將傳統粵劇與網游結合,為了打造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粵劇,從角色形象包裝到音樂,以及舞臺空間,廣東粵劇院的主創團隊花費一年時間做了諸多調整創新。演出時,雖然唱腔、表演動作仍是傳統的粵劇,但呈現在舞臺上的語言與傳統文化的隔閡都已消弭,只剩下夢回唐朝的江湖,與那段愛恨情仇交織的故事,令觀眾大呼過癮。雖然該劇也受到一些質疑,但在戲曲市場上,該劇的藝術創新無疑是成功的,值得我們借鑒與進一步探索。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就戲曲藝術如何在保留中發揚光大,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好地適應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在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首先,在劇本創作上,更多將視角指向現實生活深層的精神訴求,弘揚人性的真善美,通過塑造豐滿感人的藝術形象,引領社會價值走向和民眾的情感寄托,用精品力作弘揚時代主旋律。其次,在舞臺呈現上,時刻銘記演出面對的群體,把握老中青觀眾各自的欣賞習慣和審美需求,博采眾長,融入現代元素,運用多種手段展現現代戲曲藝術的魅力。最后,在演出營銷上,借鑒現代營銷理念,運用全新運營形式,以新理念審視戲曲藝術,用新途徑推廣戲曲藝術,運用多渠道、多樣式、多品種的演出形式,更好地為廣大群眾奉獻賞心悅目的好戲。保留才會傳承,創新方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