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拴濤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是機械制造大類即機械類、材料類等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從金屬材料的應用和熱處理過程的角度出發,闡明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和常用的熱處理方法,了解目前一些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使學生掌握金屬材料熱處理的基礎理論,學會在機械工程設計制造中合理地選擇材料和熱處理方法,了解工程材料和熱處理工藝的應用情況[1-2]。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理論講解為主,考核方式沿用傳統的筆試,但由于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龐雜的特點,專科生自身學習特點及培養目標等的差異,使高職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感到所學知識難以理解和消化[3-4]。對于此類現象,作者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探索,并對該課程在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進措施,以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
根據高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畢業生主要到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機電裝備制造業、機械制造工藝與現場施工管理、機械加工與檢測、機電設備安裝調試及維護等等。通過走訪企業、學生到企業實習以及學生的實際就業等情況的反饋,培養的方案與學生畢業后的的實際就業情況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如大多數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崗位主要從事產品的生產和維修工作,而關于研究、設計、開發的工作崗位的提供率幾乎為零。因此,結合就業形勢,作者在教學內容上也進行了創新和改革的探索。企業提供的崗位要求需要學生具備何種能力,我們則將此作為側重點放在課堂中傳授,以期達到學生畢業能快速適應和勝任崗位的要求。在《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設置中,通過教學模式改革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作者以理論與實訓各占一半課時的模式進行授課,將所涉及的實驗細分,通過0.5節課教授理論+1.5節課相關實驗,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實現從學生的學快速轉化成企業生產的做。
在本科教學中,《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的教學模式以理論講解為主,實踐較少,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模式作者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了引用,但反饋的教學結果不盡人意,學生上課的參與不足,沒有學習興趣,課堂情況基本都是老師的獨角戲[5-6]。《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宗旨在培養一批技能卓越的工匠人才,理論內容過多導致課堂氣氛低沉、師生互動少,無法使學生具備企業制造生產中的崗位需求。作者在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改革探索,教學模式為“理論講授+實際操作”,舉起實施措施為一節理論課程學習結束后,緊跟其后會有相應的實驗實訓課對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并在實踐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去自我解決,最后老師在做總結和拓展。通過改革后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有參與感和明顯的獲得感。在理論講授的教學中,適時向學生介紹當該領域最新的學科動態,在開拓視野的同時也讓學生對自己從事的領域有確切的了解,同時結合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教學中可結合日常生活生產中常見的材料及熱處理工藝,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開設討論環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堂自由討論,將單一的講授型教學向問題式教學模式轉變,極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實驗實訓課程的學習的形式為老師的講解為輔,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問題,然后在通過相互探討找到合理的解決措施,最后對實踐的成果做最后的總結點評。將理念上培養大國工匠轉化都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同時為學生后期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求,并且在“過程化、定量化”[7-8]考核體系的育人理念啟迪下,作者根據施教方法的改進同時對傳統筆試考核方式也進行了改進。根據制造大業對高職學生提供的工作崗位,一般要求學生不僅具備識別工藝卡的能力,而且要具有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考核方式我們根據所學課程實際情況,考核方式我們選擇 “理論+實操”(工藝流程的識別+實際操作)的模式,即實踐操作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實際的動手過程中的表現和最終的結果做出綜合性的評價。在考核的過程中,我們為學生提供工藝卡和具體的某一道工序的要求,讓其根據要求完成相應的操作。到課情況、課堂表現和作業完成情況占考核的30%,考核過程操作情況占30%,考核交付的成品合格情況占40%,以體現對實際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視程度,促使學生注重自己在平時學習中的實踐操作技能的鍛煉。
從作者開展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中反饋效果分析,教學過程中以實踐操作為主、考核方式以綜合評價為主的實踐探索在《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感得到了很大提升,根據學生在企業工作的實習情況反映該種教學模式更利于他們適應崗位需求。因此,我們也期望與更多施教者和受教者來共同分享該課程的改革探索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