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科的色彩寫生課程,是學生認識色彩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認識色彩、表現色彩、創作色彩、品味色彩,提升其審美能力,在思維意識中有色彩的意識,進行素材的積累及再創作,是我們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藝術;改革;創新
高職院校的色彩寫生課程是學生對色彩的理解最為直觀的一種方式,是課堂內外相結合,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將專業技能培養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能使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與藝術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更能促進專業能力的發展。風景寫生的教學最需要解決的是怎樣將課程教學與學生的創新能力相結合.學生能達到色彩辨識及運用、有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創意具有獨特性、有較好的審美能力。
在風景寫生教學改革過程中,更新教學觀念,實現多元化教學,銳意創新構建臨摹,寫生,創作,展覽四位一體的教學新模式.在我院風景寫生課程又稱設計色彩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和創造力。不過,我國大部分普通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風景寫生課程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手法單一,只是去做高中的美術學習的重復工作,只是對學生進行基礎繪畫知識的教授,對于學生需要提升的表現力和創作力沒有加以培養。還有就是觀念滯后,跟不上市場對人才的基本需求,沒有能把職業化和理論化分開。高職院校和本科研究類學科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目前藝術設計專業的高職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基礎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三大構成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都趨模式化,使學生感覺和在藝考前是一樣的,沒有任何新意和動力。我們現在面對的學生,繪畫基礎是不同的,就不能用相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對著靜物去描摹,只是機械地去畫,而不是用心、用腦去思考的去畫,這樣的思維“惰性”會使學生沒有任何想要去創作的動力,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也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想象的融入,只照搬和照抄,過分循規蹈矩。沒有任何創意放在里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色彩素養,我想有以下措施。
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怎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我們課程改革的關鍵。根據專業的需要,不只是單純的只是對自然進行簡單的描摹,我們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在畫風景的時候我們利用多種材料進行創作,在戶外有多種基礎材料,學生利用可選材料進行創作,學生會覺得比較有趣味性,從而更為主動的進行創作,融入色彩的概念,進行色彩的創作,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路。
設計色彩也是重中之重,認知色彩的同時,感受色彩,從而更好地使用色彩,把色彩的融合,放到創作中,不拘泥于色彩和景物是否是一致的,只要在畫面中的存在是美的,畫面是合理的,就可以使用多種色彩,哪怕是很生的顏色放上去也可以,只要畫面是美的。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更高漲的創作情緒和創作環境,為以后的設計做好基礎。
放開材質和畫種的限制,學生自主進行選擇,前面采用了多種材料的使用,學生認識和理解了色彩,現在我們進一步的放開學生的思路,我們在課上就讓學生可選擇在石頭上、瓦片上進行適形創作,采用水粉或丙烯、油畫等材料,學生們作出了很多好的作業,平時覺得繪畫枯燥的同學也積極行動了起來。
在學生的腦海中或是以前接受的美育培訓中,學生往往會把對繪畫對象畫的像不像作為尊重客觀事物,畫的好不好的區分,現在的就業需求,不是的千篇一律,而是要各具特色,學生的自主創作能力是他們未來在職場上的指路明燈,是任何設計類的中堅支撐。
在寫生的過程中,我們認知色彩,但不是一味地描摹色彩,在繪畫和設計中,色彩的表現力也是我們創作中重要的一個方面。色彩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看到的山、水、樹、建筑物、人等的顏色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性格對于色彩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是色彩設計課程,后續也是設計類的課程偏多,在教學上就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定義色彩。認知眼前的色彩只是色彩的采集,根據我們畫面的需要再進行色彩的設計,也許天是紅色的,水是紫色的,樹是橙色的,只要是能表達情感,畫面統一、完整就可以。造型上也不會要求必須是立體寫實的,也可以是平面幾何化的,畫面的組織與設計,造型與色彩相得益彰。讓學生認識色彩、表現色彩、創作色彩、品味色彩,提升其審美能力,在思維意識中有色彩的意識,進行素材的積累及再創作。
改革還在繼續,根據學生的學情、后期課程額需要、市場的需求,逐步完善色彩風景寫生課程,事實證明訓練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與創造能力不僅是藝術本身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賦予美術教育的必然內容。教育事業任重道遠,我們還需不斷探索,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楊雄輝.以提升質量為重點的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
[2]陳卓昊.高職高專藝術類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商情,2010.
[3]周延飛.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藝術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文教資料,2019.
[4]楊曉青.高職院校藝術類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中國科技信息,2006.
[5]聶瑩.高職美術課堂教學改革研究[R]2019年教育現代化教學管理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