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強 樊繼德 陸信娟 劉燦玉 張碧薇 楊峰
(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徐州市 221121)
葉枯病是大蒜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從播種出苗到大蒜成熟期均可受害,一般減產10%~30%,嚴重發生時損失達40%以上[1]。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和耕作制度、栽培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大蒜葉枯病發病呈急劇上升趨勢,常大面積發生,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極大的挫傷蒜農的積極性,成為大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2?3]。
化學藥劑防治是目前生產上防治大蒜葉枯病的主要方式,前人篩選出了諸多低毒高效的防治藥劑[4?6],本研究從中選擇了效果較好的6 種化學藥劑,對其在徐州地區大蒜生產上葉枯病的防治效果進行了評價,為保障本地區大蒜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參試藥劑為:75%百菌清WP,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70%代森聯WG,巴斯夫歐洲公司;60%唑醚·代森聯WG,巴斯夫歐洲公司;250g/L吡唑醚菌酯EC,巴斯夫植物保護(江蘇)有限公司;560g/L嘧菌·百菌清SC,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250g/L嘧菌酯SC,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供試大蒜品種為“徐白蒜1號”。
試驗設置在徐州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N34°18′5.27″,E117°24′5.81″)。試驗地塊土壤理化性狀均勻,有機質18.21g/kg,全氮0.69g/kg,速效磷36.66mg/kg,速效鉀93.13mg/kg,有效硅66.29mg/kg,pH值為6.31。另外,該地塊連續多年種植大蒜,有較重的葉枯病發病史。
按照推薦使用劑量,參試藥劑施用濃度設置為75%百菌清WP1500g/hm2、70%代森聯WG1500g/hm2、60%唑醚·代森聯WG 1500g/hm2、250g/L吡唑醚菌酯EC 600mL/hm2、560g/L嘧菌·百菌清SC 1800mL/hm2和250g/L嘧菌酯SC 900mL/hm2,對照處理為清水。處理小區面積8.75m2(3.5m×2.5m),間隔0.5m,隨機排列,3次重復。大蒜于2018年10月10日播種,常規模式栽種及日常管理。參試藥劑與清水對照于2019年4月2日第一次葉面噴施,間隔7d噴施一次,共3次。分別于第3次噴施后7d(4月23日)和21d(5月7日)調查各處理大蒜葉枯病病情指數。大蒜鱗莖收獲后自然曬干,測產。
大蒜葉枯病發病情況調查、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計 算 方法 參 照 文獻[7?9]。 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進行數據基礎處理,采用SPSS 17.0驗證處理間差異顯著性(Duncan’s新復極差法)。
本試驗第一次藥劑處理時間為2019年4月2日,氣溫尚低,處于大蒜葉枯病病程的前期或初期,田間難以準確識別病癥,為了減少誤差,將葉枯病初始病情指數視為0。藥劑處理后大蒜葉枯病發病情況如表1所示,參試的6種藥劑處理的大蒜植株在第3次施藥后7d和21d兩次調查的葉枯病病情指數均極顯著低于對照處理,且藥劑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參試藥劑對大蒜葉枯病均有防治效果。
比較兩次調查的防效發現,參試的6種藥劑在第一次調查(4月23日)中表現防效較好,嘧菌酯、代森聯和嘧菌·百菌清最高,在55%以上,百菌清、唑醚·代森聯和吡唑醚菌酯次之。第二次調查(5月10日)中各處理大蒜葉枯病均嚴重發生,防效僅能維持在8.71%~12.42%。
各處理大蒜鱗莖產量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各藥劑處理的大蒜鱗莖產量均高于對照,其中以代森聯、嘧菌酯和百菌清3種藥劑處理的鱗莖產量增幅最高,分別為11.63%、11.06%和9.77%;嘧菌·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和唑醚·代森聯等3種藥劑處理的產量增幅較小,分別為8.27%、7.74%和7.45%。

表1 不同藥劑處理對大蒜葉枯病的防治效果

表2 藥劑處理對大蒜鱗莖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6種藥劑處理可以增加大蒜鱗莖產量1462.50 kg/hm2至2283.83 kg/hm2,按照徐州地區2019年6月中旬毛蒜通貨收購價格7元/kg計算,銷售收益可以增加10237.50元/hm2至15986.81元/hm2。除去3次施藥成本約900元和藥劑成本,參試的6種藥劑在2019年防治大蒜葉枯病的純收益以代森聯最高,達到14681.81元/hm2,嘧菌酯和百菌清次之,分別為12841.31元/hm2和12024.00元/hm2。
本研究結果表明,6種參試藥劑對徐州地區大蒜葉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藥劑間無顯著性差異。然而參試藥劑在徐州地區防治大蒜葉枯病的可持效期卻較短,第三次施藥后7 d防治效果在46.93%~56.71%,施藥后21d卻僅能保持在8.71%~12.42%。其原因可能是大蒜喜冷涼怕熱[10],兩次調查之間氣溫明顯升高,大蒜遭受高溫脅迫[11]而早衰,進而逐步喪失對葉枯病的抗性。另外,時春喜等[12]和孔素萍等[13]的研究發現,本試驗參試藥劑在相似調查時期對大蒜葉枯病的防治效果可達70%以上,明顯高于本試驗結果,可能是因為施藥方式、氣候條件等差異引起。

表3 藥劑防治大蒜葉枯病的經濟效益
雖然參試藥劑的可持效期較短,但也可以提高大蒜鱗莖產量7.45%~11.63%。結合2019年6月中旬本地大蒜收購價格與各藥劑防治成本,發現采用70%代森聯WG 1500g/hm2的純收益最高,達到14681.81 元/hm2,250g/L嘧菌酯SC 900mL/hm2和75%百菌清WP 1500g/hm2次之,分別為12841.31元/hm2和12024.00元/hm2。
因此,建議徐州地區大蒜葉枯病藥劑防治選用代森聯、嘧菌酯和百菌清等3種藥劑交替使用,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延緩病原抗藥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