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玉 黃應宗 鐘章敏
(1.鐘山縣檢驗檢測中心,廣西 賀州市 542699;2.鐘山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賀州市 542699)
農業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農業也開始向安全、健康、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需要解決傳統種養農業經濟效益低、勞動力資源短缺、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污染等難題[1]。而稻?漁共作模式經過前人的探索證明能夠提高經濟效益、節約人力成本、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污染[2],是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道路[3]。
巨型稻是中科院夏新界博士經過多年的研究選育出的水稻新品種,在湖南、廣東和海南等多地試種。其身形筆挺,穗長粒多,圓潤飽滿,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達1.8m,較高的可達2.25m。每蔸水稻約有40個有效稻穗,單稻穗粒數700~800粒,千粒重約28g,單季產量可穩定達到800~1000kg/667m2。“巨型稻”比一般常規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在稻?漁生態立體種養中可充分發揮“巨型稻”稈高、莖粗、葉茂、稀植、水深、晚造再生能力強等優勢,為養殖生物提供一個遮陽、通風、適溫的理想生長棲息環境,可與大多數魚類共生,構建形成巨型稻?漁生態立體高效種養體系。
示范基地位于鐘山縣公安鎮雙元村,地處廣西東部偏北,東經110°58′~111°31′,北緯24°17′~24°46′之間,北回歸線以北。地處萌渚嶺、都龐嶺余脈西南,富江下游流域。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溫良合度,寒暑適宜,十分適合發展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種養面積53萬多平方米,選用巨型稻作為稻?漁共生的優勢品種,探索該種養模式的關鍵技術、產業優勢、經濟效益,為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索新道路。
進行生態立體種養的稻田應選擇土質比較肥沃、保水能力較強、pH值呈中性或微堿的壤土或粘土;稻田要集中連片,水源充足且水質優良無污染、灌溉和排灌方便、具有大水不淹、久旱不涸的性質。
稻田因地制宜,以0.5~1hm2大小為一個小區,開設U型環狀魚溝,未開溝的一面留作機械化作業的通道,溝寬1.5~2 m,深1~1.5m,四周側面硬化護坡。
田埂沿各個小區邊緣加高至40~50cm,田埂頂部寬0.8~1m,底部寬1~1.5m,利用開魚溝的土方法進行加高加固,使田埂不易倒塌,層層牢固。
在進、出水口設置攔魚網,為便于水體交換,進、出水口要對開,用混凝土預制板修建進水口和排水口。用鐵絲網在進排水口設置攔魚網,安裝時要呈弧形,這樣可以增大流水面,凸的那面朝向稻田內,凹的那面朝向田埂,網的上沿要略高于田埂,安裝要牢固,以防魚跑出去。
在水稻移栽前要對稻田進行清田消毒,撒施40~50kg/667m2生石灰或4~5kg/667m2漂白粉,消除有害生物,消滅病菌源。
2.6.1 水稻品種選擇 選擇“巨峰6號”為種植品種。
2.6.2 培育壯秧 用育秧盤進行育苗,施足育苗基肥,做好苗期管護工作,培育健壯水稻秧苗。
2.6.3 移栽秧苗 插秧前10~15天,每667m2均勻施撒1500kg左右的漚制發酵腐熟農家肥,后深耕整地。在魚溝以外的水稻種植區進行機械化插秧,水稻種植規格采用株距30cm、行距50cm,東西向種植。
2.7.1 適養品種 適合稻田養殖的品種有鯉魚、鯽魚、草魚、福壽魚、泥鰍等。
2.7.2 魚苗放養 5月上中旬,秧苗返青后,可逐步投放選定的養殖品種,投放密度一般為正常池塘養殖的三分之一。
2.8.1 水肥管理 在水稻前期生長過程中,稻田水深應保持在5~10cm,隨著水稻不斷長高,魚體不斷長大,可逐步加深至80cm,讓魚可以從魚溝進到田間覓食;收割稻穗后田水要保持水質清新,水深在50cm以上。在水源水質管理方面,保證用水安全是關鍵,不能讓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污水流入稻田。高溫季節時要注意勤排水勤換水,防止水溫度過高,使魚體發育不良。在管理中既要注意干旱季節的保水問題,又要做好雨季排澇防逃工作。水稻田施肥應少施或不施化肥,多施有機肥,才能使魚體快速健康成長。
2.8.2 防逃 注意經常檢查攔魚網、攔魚柵,查看田埂有無漏洞,暴雨期間應加強巡察,做到及時排洪和清除雜物。下雨天要增加巡田次數,防止溢水逃魚。
2.8.3 投飼 鯉魚、鯽魚等都屬于雜食性魚類,平常以水里和泥底的小動物、浮游動物、水田青草、雜草為食物,為使魚體更快長大,應根據魚苗投放密度,適當人工補充投喂一些配方飼料。
2.8.4 魚類疾病防治 主要以預防為主。高溫季節每半月用生石灰1~2kg/667m2或漂白粉0.5~1kg/667m2兌水后沿魚溝、魚溜均勻潑灑一次,以預防細菌性和寄生蟲性魚病;用土霉素或大蒜素拌料投喂魚可以預防腸炎病。若發生魚病,可先緩慢排水,將魚逐漸趕到魚溝、魚溜內,按池塘養魚的魚病治療方法,對癥用藥。一般施用魚藥2~3天后,應將稻田水位復原。
2.8.5 水稻病蟲害生態防治 通過清除田間、田埂等雜草,毀壞水稻病、蟲的棲息場所和發源地,特別是立秋后的雜草,應及時割除。可使用防治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如太陽能殺蟲燈、懸掛黃板和性誘劑等,既能有效減少水稻病蟲害,實現水稻種植不施藥的效果,提高水稻品質,又能將捕獲下來的水稻害蟲轉化為魚類的天然餌料,達到生態種養理念。
2.9.1 水稻的收割 水稻有八成熟就可以進行機械收割,收割前將稻田水位適當降低,讓魚全部回到魚溝里,避免收割水稻時對魚產生驚嚇。
2.9.2 魚類的捕撈 捕魚前一周,先疏通魚溝,清除淤泥,然后緩慢放水,使魚全部集中在魚溝中,有利于捕撈。種植中稻的可在9月份左右起捕上市,雙季稻(晚造為再生稻)可推遲到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起捕上市。
魚經過一年養殖,大部分都可以捕撈上市,但還有一小部分小魚苗或留種的魚需留作第二年繼續養殖。越冬養殖采取就田存養的方式,即在田中間挖一條長條形魚坑,魚坑上方用竹片搭起棚架,在寒冬來時蓋上塑料薄膜,起到保暖作用,魚種就可以在魚坑中安全過冬。這個時候還可以充分利用農田種植蔬菜、綠肥等。
通過2018?2019年連續兩年對鐘山縣雙元村巨型稻?漁生態立體種養試驗示范基地的進行經濟效益分析,發現該種養模式與本地傳統常規水稻相比,經濟效益可增產15%~20%。按年產值進行計算,巨型水稻(早造+再生稻)產量1000~1300kg/667m2,產值3000~3900元,漁業產量250~350 kg/667m2,產值3000~4200元,全年單位面積可達產值6000~8100元。可知,巨型稻?漁生態立體種養不但有效減少農業污染,提高種養品質,還能降低種養成本,增加經濟效益,是脫貧致富的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