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月8日,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在北京香格里拉飯店舉辦“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2019/2020”學術研討會,并正式對外發布該院第19本年度戰略黃皮書《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19/2020》。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近30位國際問題頂級學者,現代院各研究所、研究中心負責人和報告撰寫者,以及新華社、光明日報、參考消息、中央廣電總臺CGTN、環球時報、《世界知識》雜志社、澎湃新聞等媒體嘉賓,近200人參加會議。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袁鵬致開幕辭。他說,《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匯聚了現代院一線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是現代院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共同努力的成果,厚重、客觀、時效,值得閱讀與收藏。袁院長表示,2019年國際形勢可謂“朝來寒雨晚來風”,而2020年開年的局勢更不平凡,全球和地區變局、亂局令人眼花繚亂,需要各位嘉賓集體“會診”。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院長、《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首任主編陸忠偉做嘉賓致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和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做主旨演講。陸忠偉院長認為,2019年的國際形勢堪稱“世界之亂”,指出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和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綜合國力消長及戰略格局塑造的作用愈發突出。2020年是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局之年,國際政經形勢仍將是不穩定、不太平、不可測。
張燕生研究員就2020年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形勢發表看法。他指出,中美“關稅戰”雖暫時休兵,但科技和規則方面的較量、沖突或會加劇。閻學通院長以“數字時代的兩極格局開啟”為題,就“兩極格局不等于冷戰”“網絡戰略思維”以及“未來的戰略研究與數字時代的關系”等發表了精彩演講。
隨后,圍繞“世界大勢與大國關系”“地區形勢與熱點問題”“全球治理與國際秩序”三大會議主題,與會專家學者們進行了精彩演講。原中央外辦副主任及空軍原副司令員陳小工、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院長徐輝、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會長蘇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楊明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倪峰、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北京香山論壇秘書處辦公室主任趙小卓、外交學院院長徐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國際關系學院院長陶堅、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張海濱、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唐永勝以及現代院副院長傅夢孜、現代院副院長馮仲平、現代院副院長胡繼平、現代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季志業、現代院原院長崔立如、現代院世界經濟所所長張運成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回顧了2019年的國際形勢,并展望了2020年的世界大勢。

2020年1月6日,由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辦的“冷戰時代中國戰略決策再思考”《冷戰時代的中國戰略決策》新書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研討會聚集了國內中國外交史和冷戰研究領域重量級的學者和專家。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秘書長祁昊天主持會議,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賈慶國教授,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章百家副主任,世界知識出版社章少紅總編輯,《冷戰時代的中國戰略決策》作者、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牛軍教授分別致辭。
研討會以“冷戰與中國戰略決策”為主題,分上下半場研討。
上半場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張清敏教授主持。章百家研究員在發言中表示,牛軍是最早從事冷戰史研究的學者之一,本書集中了多年來他在這一領域研究與教學的成果和心得。今天,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更廣泛深入地了解冷戰史,汲取其中的經驗教訓,其意義不言自明。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教授表示,關于中美關系正常化,牛軍認為是蘇聯對中國的壓迫或者是巨大的外部壓力使中美走到一起,美方的一些資料則認為是美國想卸掉越南的包袱,而與中國緩和關系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賈慶國教授表示,牛軍的書是國內關于中國外交戰略罕見扎實的作品,他提出戰略的本質在于管理,對我們深入認識中國外交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沈志華教授為本書寫了書評。他認為,牛軍教授這本書在中國外交和安全戰略決策的歷史研究中,確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最到位的,因此非常值得仔細閱讀。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叢書”主編李丹慧認為,本書從冷戰在東亞地區的視角考察和闡述了冷戰時期中美關系與東亞地區格局變動之間的關系及其相互影響。其對研究目前中美以及中國與日本、韓國、俄羅斯和朝鮮的關系,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云南大學印度研究院院長戴超武教授認為,牛軍的書是截至目前國內學界論述最為詳細,用的多邊材料、檔案文獻最多的一部著作,實際上探討的是現在比較熱的研究話題“大戰略”,同時,這本書自始至終貫穿了思想史的研究。
下半場由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主持。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張小明教授認為,這本書屬于新冷戰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這本書正是從美蘇冷戰國際體系、中國國內政治以及中國決策者的個性和認知這三個方面,解釋了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幾次重大對外戰略選擇。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張清敏教授的體會是,牛軍把研究視角放在外交戰略決策方面,這是新中國外交史研究最難、最核心的部分。本書的探討和反思表明,怎樣發現、重新解讀和運用材料是決策研究中更為重要的問題。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于鐵軍副教授認為,牛軍有意識地在國際環境、國內政治、決策機制,以及領導人的個性與認知等要素與中國對外政策之間建立起因果鏈條,這與國際關系中的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頗為契合,對思考當下中國的對外戰略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宋偉教授認為,牛軍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問題,如,在國家外交決策中國際體系、國內政治和領導人三方如何共同塑造國家的外交政策;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關系;同盟問題;等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尹繼武教授認為,牛軍的新著帶來很多啟發。例如,中國是否是理性行為體,中國對外戰略決策是否是理性的,這是中國外交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
針對學者們提到的不少問題,牛軍教授現場進行了認真回應。
出席研討會的嘉賓還有世界知識出版社副總編輯、《世界知識》雜志社社長羅潔,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劉金質教授、羅艷華教授、許亮助理教授、陳沐陽助理教授,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劉豫徽及200余位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