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孫鑫
摘 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緩解了我國黃淮海平原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簡要分析該工程的建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并對不利影響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前言
我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降水量南北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南澇北旱。并且北方人口較南方更加密集,所以人均水資源量北方相對于南方更少,北方呈現嚴重缺水的局面。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正式運行,有效地緩解了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為京津冀豫四省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用水。
2.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概述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東岸岸邊引水,經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南陽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頤和園團城湖的輸水工程。
3.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
跨流域調水工程是改善水資源在地區間分布不均的有利解決措施。減少多水地區的洪澇災害,改善少水地區的環境危機;改變缺水地區的生產方式,促進缺水地區的工農業發展,增加經濟效益。對多水地區和少水地區的生態經濟活動的有益之處顯而易見。
3.1緩解缺水地區的生態危機
受水區增加了廣闊的水域,加強了地區的水汽交換強度,有利于水循環。因缺水造成的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可由此得到緩解,發展惡劣的生態危機得以拯救。此外京津地區地下水嚴重超采,造成地面沉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效地緩解了這一問題。
3.2減少洪災的發生
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時,其包含的建筑物如大壩可在汛期攔截流量,調節洪峰,增強地區防洪能力,減少洪災發生的可能性,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3.3調水能改善水質和環境
營養物質隨水流調入而進入,對某些魚類生物的生產和繁殖有益,可促進漁業的發展;調水量的增加,使經污比增高,水質控制條件趨于穩定,改善水質;增加水域面積,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風景區和旅游區,美化環境,還可以給當地帶來旅游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4. 生態環境問題
由于中線工程規模大,范圍廣,在建設過程中,或者項目運行時都會給沿途地區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位于漢江中上游,橫跨湖北和河南兩省,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到北京頤和園團城湖,輸水距離過長,在運行過程中,總干渠的正常運轉會受到許多問題的影響,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或破壞。
4.1水污染問題
調水工程的源頭和沿途兩岸易受污染,如不處理妥當,會對沿途用水地區造成再次水災害,加重缺水地區的水資源污染程度,破壞缺水地區的生態環境。丹江口水庫周邊大部分是農業生產區,農民長期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也會造成面源污染;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匯入,使得漢江和丹江流域的入庫支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水源區尾礦廢水通過滲流的方式進入水體和土壤,造成水質和土質的嚴重污染,不易治理;潰壩引起地表水體大范圍的污染,欒川縣近年來就發生了多次尾礦潰壩事件[1],這對水質的影響會更加嚴重。
4.2水土流失問題
水庫大壩加高,新增淹沒區面積305km2,丹江口庫區森林覆蓋率由70%降為35.14%。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由于植被覆蓋率逐漸下降,原本生活在這里的生物,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細菌等其它生物構成的群落都遭受到了破壞,生態環境逐漸的惡化,使得水土流失也逐漸增強。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庫、河道淤積嚴重,河溪斷流,地力下降,災害頻繁發生[2]。
4.3水庫的影響:水庫是調水工程的主要調節建筑物,在汛期具有防洪的積極作用,但從環境方面來看,水庫的建造對生態環境具有重大的影響。植被的破壞,導致淹沒地區的動植物無棲息地,動物被迫遷徙或滅絕;對于水生生物,河道內天然的水位,流量,溫度等水文要素改變,魚類的生存環境也因此發生變化;對一些洄游性的魚類,若水庫在洄游路線上,且水庫沒有相應的方法幫助它們通過,這對這些魚類會是滅頂之災;修建大壩也可能會發生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另外水庫運行不當,質量不過關等一些不良問題,會導致水庫潰壩,損失巨大。
4.4水體富營養化,水華問題
近年來,漢江中下游爆發了多次硅藻水華事件。據調查,漢江下游東荊河幾乎每年春季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硅藻水華問題[3]。流量是影響漢江水質變化的關鍵變量:低流量條件下水體的自凈能力會顯著影響水質變化情況,污染物濃度可能增加并導致水質惡化;中等流量時期,降水量普遍較高,地表徑流會顯著增加并攜帶大量的有機肥料、農藥和營養鹽進入漢江干流,因而引發藻類生長;高流量時期,水體自凈能力很高,水質指標的濃度相對低且穩定[5]。由于大壩加高漢江下游流量降低,水華事件越來越嚴重,但修建的引江濟漢工程可以調整漢江流量,減少水華事件的發生。
4.5傳播疾病
病毒病菌可以隨著水流的運動,傳播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影響人類健康。
4.6外來物種的入侵
隨水流流動帶來的外來物種,在當地沒有天敵的情況下,迅速繁衍,給當地的防治工作雪上加霜。
5.解決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5.1 開源節流并重,節約用水
發展節水型農業,根據北方地區,耕地多,水少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漫灌,發展節水的灌溉技術,進行噴灌,滴灌,提高水的利用率,節約用水。
5.2 植樹造林,建立自然保護區
提高植被覆蓋率,因地制宜,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合理種植和引進適合本地生長的具有凈化、生命力頑強的植物[2]。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地,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調節氣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5.3 制定法律法規
在防污方面,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嚴格把控工業廢水的排放,對違法排污行為進行處罰,將罰金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的投資,實現可持續發展。
5.4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污水處理強度
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藥和化肥的利用率,對丹江口水庫的污染情況會有所緩解。減少工業、生活點源污染的排放,減少施工污染物的泄漏,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減輕干渠因為重金屬排放造成的污染。研究新型污水處理技術,加強污水處理強度,提高廢水利用率。另外完善跨區域多部門水質管理協作機制,定期巡查并規范化管理周邊垃圾堆放場等污染源,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物的長期積累。
6 結語
跨區域調水工程給環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對于已經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解決,才能保證南水北調工程發揮更長久的效益,保證受水區可持續發展。敬畏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黃繩,農翕智,梁建奎,邵東國,鐘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行的環境問題及風險分析[J].人民長江,2019,50(5):46—51.
[2] 李雯靜,逯建維,王蜜.南水北調工程對丹江口生態環境影響[J].居舍,2018,32(11):151.
[3] 任軍.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兩側地下水風險源特征分析及保護[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劉靜靜(1999.4—),女,漢族,新疆,鄭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生
孫鑫(1999.7—),女,漢族,河南,鄭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生
(鄭州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