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旅游等領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理應發揮自身優勢,承擔社會職責,明確發展定位,強化服務功能,以文旅縱深融合為契機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文章從頂層設計、資源開發、高效運營三大層面對現階段公共圖書館打造公共服務新生態提出建議,以期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和區域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關? 鍵? 詞】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公共服務;新生態
【作者單位】趙軍成,綏化學院圖書館。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基本科研業務類項目(KYYWF10236190123)。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11
2018年4月8日,新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為新時代我國文化和旅游事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以文化理念促進旅游事業發展,以旅游形式加速文化建設,既能解決文化事業內在驅動力不足的問題,又能彌補旅游產業文化內涵價值的缺失,是兩者統籌發展、全面進步的有效路徑[1]。2019年4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統籌工程建設管理、整合工程平臺與服務、資源建設與服務推廣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是當前文旅融合縱深發展的主要任務。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消費需求的必然趨勢。當前,公共文化服務正處于以需求為導向的發展過程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參與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國家、社會、個人發展的前提。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主體之一的公共圖書館,如何抓住機遇,構建一條適合新時代自身創新發展的科學路徑,打造社會公共服務新生態,是學界與業界亟須關注和思考的新課題。
一、科學優化頂層設計,構建文旅發展新生態
自文化旅游產業誕生以來,落地實施、市場經營、社會與政府投資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一直都是伴生難題,問題的本質是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在文旅融合新時代,多領域的跨界協作發展拓寬了文化旅游產業的業務范疇,這對公共圖書館構建文旅融合服務新生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凸顯了頂層設計的重要性。
1.根據政策實施高站位統籌部署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強調完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機制是新時代的新任務。在2019年初召開的全國文化和旅游廳局長會議中,文旅融合的總思路被明確為“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找準文化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推動文化旅游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并進,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提供新引擎動力”。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機構和支持力量,理應發揮主體作用,在相關政策的推進下積極實施高站位統籌部署,結合政策與自身優勢探索文旅融合的新可能,打造文旅融合服務新生態。
近年來,我國各級公共圖書館紛紛轉變發展理念,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目標,全力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和文化服務領域,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形式,以全新的閱讀服務矩陣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服務的需求。例如,寧波圖書館與寧波市旅游局聯合打造的特色主題閱讀分館人文地理館,浙江圖書館與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岳廟管理處攜手打造的啟忠書吧,杭州圖書館結合區域文化特色開設的佛學分館等。高站位的統籌部署和市場經營規劃有效打通了公共圖書館和旅游業的融合節點,在豐富旅游內容形態的同時拓展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引領功能,加速文旅產業的內外統一發展,充分彰顯了區域文化魅力與人文精神。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公共圖書館應緊跟政策導向,實施高站位部署,積累聲譽和市場影響力,提升實踐執行力,充分發揮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打造文旅縱深融合的服務新生態。
2.政府主導、行業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的發展機制
第一,文旅融合是雙向賦能、相互促進的發展過程,應堅持價值共創和效益共贏的發展導向。在政府的主導下,公共圖書館在強化意識、把握方向、全面設計、整合資源的同時,也要把握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構運營模式,以明確的公共服務清單和市場運營規劃爭取更多的經費支持,開發優質文旅資源,提升惠民服務效力。2020年4月,山東省政府聯合省內各文化和旅游局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新樣本,其中,鄒城市圖書館開設的孟子書院以國學經典閱覽區、典藏書籍和區域文化特色資源成為該區域旅游的“拳頭品牌”,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鄒魯傳統文化服務體驗。
第二,公共圖書館行業組織要積極與旅游學會、旅游聯盟、旅游服務組織展開合作,在學術研究、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全民閱讀、決策咨詢以及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創新工作機制和服務理念,促進文明旅游和生態文化建設,助力公共圖書館文化的旅游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2020年6月,在當地文化和旅游廳(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及行業協會的促進下,川渝兩地簽訂了多項文化旅游合作協議,包括共建公共服務示范區、圖書館聯盟等多個項目。合作旨在推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戮力同心將巴蜀文化旅游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品牌。
第三,新時代的公共圖書館不僅是單一的書刊借閱和知識供給機構,還要具備社會教育、科學研究、娛樂休閑等功能,只有通過跨界融合才能打破資源與資金不足的難題,在社會轉型和行業轉型的背景下加速公共圖書館創新發展。2018年,北海市圖書館牽頭北部灣經濟區“6市8館”開展了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北部灣經濟區圖書館服務聯盟”的活動。2019年,北海市圖書館以公共服務為導向,以文旅融合發展為目標,初步建立了公共圖書館的多元服務體系,為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文旅發展體系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文旅縱深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只有堅持政府主導、行業引領、社會力量參與的發展機制,科學優化頂層設計,才能有效提升服務創新力,促進自身的長足發展。
二、充分開發特色資源,增強用戶新體驗
公共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特色資源和區域文化資源,是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基礎保障,是自身實現長足發展的核心優勢。2020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發布的《2019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顯示,2019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達到60.06億人次,同比增長8.4%。在人民群眾文化和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單純的景點觀光已經難以滿足旅游消費者。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認為,大眾文旅發展到今天應當脫離僅僅注重風景觀光的初級階段,而是將文化體驗作為重點追求。對于文旅融合時期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而言,應充分開發特色館藏和區域文化資源,以文旅新體驗吸引游客,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1.加速館藏特色資源的深度發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問題展開了系列論述,并提出“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重要指示。基于此,公共圖書館要深度發掘館藏資源,在實現公共效益目標、做強主業的前提下發揮館藏資源價值。
第一,立足館藏特色資源,加速推動主題總分館建設。以杭州圖書館總分館為例,截至2020年7月31日,杭州圖書館在整合館藏資源、合作發展創新的理念下,通過社會化合作或自建方式先后建成了20余座主題圖書館,主題包括音樂、棋院、古籍、非遺、科技等,并以完善的規模體系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如通過生活主題分館將有關京劇、版畫、編織等傳統館藏資源予以開架式活化展示,不僅豐富了游覽內容,還增添了現實情懷,突出了傳統公共圖書館的跨界服務特色[2]。
第二,基于館藏資源積極開發文創內容產品,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館藏特色資源的活態價值。2017年9月,“全國圖書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正式成立。截至2019年11月,聯盟成員共116家,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服務人次達1.5億,并依托天貓新文創在阿里巴巴平臺打造系列爆款產品,如永樂大典絲巾、慶賞昇平鑰匙扣、紅樓夢系列禮盒等,為消費者帶來了豐富的文創新體驗。繼文創產品“國家隊”探路后,各地公共圖書館紛紛啟動新文創實踐,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積極實施跨界合作與IP聯動。
2.注重區域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用
作為區域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應擔負起傳承區域特色文化的歷史使命,在文旅融合時代創新發展理念,以多效開發展現區域文化魅力,為游客提供豐富立體的文旅新體驗。2016年,寧波市圖書館與寧波市旅游局合作,在城市旅游之窗設置特色主題閱讀分館——人文地理館。同時,寧波市圖書館積極與寧波市博物館、文化館開展跨界合作,并為用戶提供“一卡通”服務,為市民提供了多彩紛呈的文旅新體驗。2020年5月,浙江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發出“一卡通”倡議書,旨在加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全面提升區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攜手開發區域特色資源。截至目前,已有64家高校及公共圖書館建立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機制,文旅資源聯動開發也正在有條不紊地實行中。2020年7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進會與成渝地區公共圖書館聯盟合作座談會舉行,二者合作旨在強化“川渝一盤棋”思維,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通過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共建共享,推動“巴蜀文化特色文創產品研發”等10多個項目落地實施,加速文旅融合時期公共圖書館的創新發展。可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積極開發區域文化資源,加速文旅跨界聯動既是必然之勢也是創新之舉。
三、創新運營模式,打造區域文旅新品牌
文旅縱深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融合與創新要注重用戶需求、實施途徑、文化氛圍營造,更要注重運營模式的創新,權衡好資源稀缺性和服務個性化之間的矛盾,發揮好用戶需求滿足和項目引領的作用,打造區域文旅新品牌,助力區域經濟的增長。2020年3月,中國旅游研究院聯合攜程旅游大數據實驗室發布的《15項發現和待啟動的旅行:國人疫情后旅游意愿調查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文旅熱潮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市場依然存在6.7億左右的用戶體量。這意味著區域消費群體的市場潛能巨大,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創新運營模式,加快區域文旅品牌的構建和推廣,實現效益轉化與提升的發展目標。
第一,推進“圖書館+景區”的融合運營模式,主要形式包括“圖書館+景點”“圖書館+民宿”“圖書館+商業圈”“圖書館+公園”等。作為最直接、最普遍的文旅融合形式,將圖書館服務延伸至景區,能為游客提供多元文化服務,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以情感互聯促進文化共振。我國最早采用“圖書館+景區”融合運營模式的是廬山圖書館,通過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職能與廬山風景名勝區影響力的融合實現圖書館與景區的互利共贏。目前,在景區設立主題分館、書吧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自2016年桐廬縣圍繞文旅融合發展創辦第一所鄉村生活書吧后,麗水市、嘉興市等城市也逐漸興起“圖書館+景區”的融合發展模式,甚至形成了“圖書館+民宿”的“浙江現象”,成為業界典范。目前,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旅游景區,而是逐漸擴展至商業圈、電影院、公園等區域,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基于區域文化不斷地進行載體和服務的創新,更好地接軌文旅融合新時代,以創新文化特色和服務品質實現品牌化發展目標。
第二,圖書館研學游的融合運營模式。研學游指將研究性學習與旅游體驗相結合,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實踐體驗活動,用戶可通過親身體驗和互相交流促進文化認同。近年來,我國各地公共圖書館通過打造文化走廊、設置主題旅游路線、舉辦文化體驗活動等形式,將歷史文化資源與公共圖書館研學游高效融合,在發揮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基礎上打造區域文化品牌。2020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打造公共服務活動品牌——“走讀廣西”,在全區公共圖書館開啟走讀之旅,這是“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有機融合,也是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探索、實踐公共文化和旅游功能創新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公共圖書館研學游運營模式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多元文化的需求,還能進一步整合圖書館館藏資源和地方旅游資源,以多種形式、豐富的內容塑造文旅新品牌,促進區域文化多元輸出。
第三,“圖書館+數字文旅”的融合運營模式。2019年11月22日,在第四屆中國旅游IP高峰論壇暨第十屆驢媽媽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5G+智慧文旅產業”聯盟成立,進一步構建和深化文旅產業聯盟的命運共同體,促進智慧文旅快速發展,為“圖書館+數字文旅”融合運營模式的落地實踐提供了驅動力。目前,“圖書館+數字文旅”的運營模式逐漸興起,以新興技術賦能為用戶提供精準服務,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創新運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3]。2020年4月,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線上讀書月系列活動正式啟動,該項目結合“書香浙江”的建設要求,打造“四條詩路”,以微視頻、有聲閱讀、地標閱讀打卡、詩詞交互體驗等數字文旅活動形式實現 “云游浙江”。廣州圖書館的“云游德國”、湖北省圖書館的“云春游”等活動也在2020年上半年相繼推出,為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數字文旅新體驗。
在5G、人工智能、AR/VR等新興技術賦能下,公共圖書館的數字文旅解鎖了更多的形式,如2019年寧波圖書館攜手寧波市博物館、中國聯通寧波分公司開發5G智慧文旅服務項目,包含“5G+VR文旅助手”“5G+AI游記助手”等。在深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公共圖書館應順應時代趨勢,以技術賦能構建數字文旅運營模式,創新運用各類文化載體創新公共服務,打造文旅服務新品牌和服務新生態,為自身發展和區域建設尋求新的科學路徑。
|參考文獻|
[1] 程莉. 基于價值鏈模型的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實踐探析[J]. 圖書館,2020(9):66-72+103.
[2] 呂諾. 杭州主題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和建設模式淺析[J]. 出版廣角,2020(12):88-90.
[3] 馮繼強,徐勇敏. 5G+智慧文旅: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J]. 圖書與情報,2020(4):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