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類專業系列教材為例,對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教材的定位、形態、內容、管理和運營方式、建設情況開展實踐性研究。專業鏈和產業鏈的有效對接,紙質媒介與數字資源的有機結合,思政教育對專業教育的滲透,校際間、校企間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補,為該教材的編寫質量奠定了基礎。
【關? 鍵? 詞】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類專業系列教材;專業鏈;產業鏈;數字化
【作者單位】梁愛榮,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7.9【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24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加強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以教材建設推進本科高校轉型工作深入發展,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于2016年啟動全國應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學類專業教學情況調研工作,并先后召開“全國部分普通高等學校食品科學類專業向應用型轉變推進研討會”“應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學類專業教學質量標準與教材建設工作研討會”“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類專業系列教材編寫研討會”等會議。通過這些會議,30余所有關院校專家和老師對相關系列教材的建設理念、教材定位、創新探索、運行方式等達成廣泛共識。在此基礎上,2018年底,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正式立項“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類專業系列教材”,并將其作為該社申報“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的重要項目,第一批立項建設30種,目前大部分的編寫工作已接近尾聲,已出版教材2種。本文總結了該社最近幾年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類專業系列教材建設的思考和實踐,以期為其他專業教材建設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應用型本科教育與教材建設的現狀與不足
《指導意見》指出,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巨大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能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為此,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已成為當前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任務。各地高校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增強對轉型發展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將轉型發展擺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院校都在積極推動轉型工作,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等都已做出調整,轉型工作有序推進。但是,在深入推進過程中,許多院校遇到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教材內容不能適應轉型的需要,離《指導意見》提出的要求甚遠。在這樣的背景下,教材建設成為推進轉型工作深入發展的重要一環。
1.所選用的教材過分注重系統性,應用型專業內涵不足
雖然絕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明確了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導向,教學上也相應做出了調整,但限于現有教材的情況,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目前只能使用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等偏向學術型和研究型的教材。一方面,這些教材過分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缺乏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案例,不能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工程素質養成的需要;另一方面,面對新理論、新工藝、新技術、新產業的不斷涌現,教材內容的更新也不及時。
2.各高校各自為戰,缺乏與同類型、同層次高校的聯合
與其他類型高等院校相比,應用型本科院校最大的特點是以學生的專業、實踐、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進而發揮實踐教學對人才培養的關鍵作用。但目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資金、場地以及學時數量的限制,未能將實踐融入教學各個環節,實訓教學模式落后,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不強。另外,各高校各自為戰,同類型、同層次的高校缺少聯合,也很少有企業參與教材編寫。高校之間的優勢不能互補,教材內容與社會需求缺乏銜接,教材缺乏公認度和權威性,這些問題導致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缺乏實戰能力。
3.以傳統的紙質教材為主,數字化教學資源少
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為傳統的紙質教材,表現形式多為圖表、文本,只能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內容。教材因缺乏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無法呈現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導致內容更新慢、展現形式單一、信息量較少。更為關鍵的是,紙質教材平面化的限制使得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內容不能立體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影響了教學效果,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以專業教育為主,與思政教育相脫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將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安全教育中成為當下高校食品專業課程教育所需。食品技術發展越快,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就越迫切。許多本科院校長期存在“重專業、輕思政”的現象,著眼點往往落在專業技術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各自為政。思政教育課程比較枯燥,未能結合有關食品課程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
二、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類專業系列教材建設的策劃思路
1.在教材定位上,以學生的應用型能力培養為目標,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有效對接
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的重點本科大學,它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目標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應用為目的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其教材建設也是如此。在深入調查全國高等教育食品科學類專業教材出版和使用情況,以及與200多名食品院校專家和老師三次召開教學研討會的基礎上,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與30余所相關院校就全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使用的應用型本科食品科學類專業系列教材的教材定位等問題達成高度共識:以學生的應用型能力培養為目標,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具體而言,教材編寫內容體系要突破學科學術體系的限制,采用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任務)為主線的編寫體系;系列教材要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多開發實踐性課程教材;編寫隊伍要改變以院校教師為主的現狀,邀請一定數量的生產崗位技術人員參與編寫。教材體例可堅持因課制宜的原則,不做統一要求。與生產實際關聯比較緊密的課程教材,倡導以項目式、案例式為主,堅持問題導向、生產導向、流程導向;基礎性課程類型的教材,提倡與生產實踐銜接,為后續應用型課程的設計奠定基礎。總體來看,各類教材應在引導式、討論式方面做出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