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春茜?范秀同
【摘要】在抗洪救災中,省級黨報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文章以《江西日報》為例,分析其在抗洪報道中的作用,即及時準確發出黨媒聲音,引導民眾冷靜應對洪水;發揮黨報內容優勢,推動防汛救災報道入腦入心;重視黨報版面設計,立體呈現防洪救災情形,從而有效發揮了省級黨報在抗洪救災和輿論導向上的重要作用。
【關? 鍵? 詞】省級黨報;抗洪報道;江西日報
【作者單位】秘春茜,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范秀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校黨史黨建部。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13
在互聯網新媒體的沖擊下,省級黨報如何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突出重圍,發揮應有的輿論導向作用,是省級黨報近些年面對的重大課題。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災害面前,省級黨報更要充分發揮黨報的作用,承擔起省域范圍內輿論引導的重任。
2020年7月,江西部分地區連降暴雨,多地出現汛情,《江西日報》主動作為,及時發聲,充分運用報紙的各種表現形式,通過高質量的報道內容,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在抗洪報道過程中表現十分出色,為主流媒體尤其是省級黨報做好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及時準確發出黨媒聲音,引導民眾冷靜應對
面對洪澇災害這種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媒體不能只看眼前,淺嘗輒止,而要看到抗洪背后的正能量以及輿論、民心,通過深入持續報道,及時準確發出抗洪救災信息,積極引導民眾冷靜應對災害,科學參與抗洪救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在這方面,《江西日報》以專業的黨報水平做出了示范。
1.發揮專業性優勢,回應社會關切
省級黨報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其新聞記者和編輯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面對新興的媒體格局與激烈的媒體競爭,省級黨報應當發揮專業性優勢,打造具備公信力和權威性的新聞,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強化省級黨報的核心競爭力。相較于新媒體而言,這種專業性是省級黨報的優勢所在,在抗洪報道中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防汛抗洪的特殊性,報道中會涉及不少專業術語,對民眾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這就需要媒體進行通俗易懂的解讀,讓民眾及時了解汛情信息,對汛情帶來的危險做出預判和應對。汛情期間,《江西日報》在抗洪救災報道上以專業的視角回應社會的關切,以科學嚴謹的報道回應民眾關注的焦點和疑問,既推出了《專家指導組前往預警區進行督導》等時效性報道,也推出了《景德鎮:洪水無情 人間有愛》《德興:群眾被困 成功獲救》等權威性報道,讓讀者對抗洪救災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
2.發揮權威性優勢,遏制謠言傳播
省級黨報背靠省級黨委政府,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隨著新聞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新媒體對傳統黨報形成了巨大沖擊,使其面臨一系列發展難題。為了擺脫這種困境,黨報必須充分發揮政治上的資源優勢,以權威性和公信力取勝,在嘈雜的網絡輿論場中成為引導輿論的“定海神針”。尤其是災難事件發生后,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謠言,省級黨報的權威性優勢此時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方面,《江西日報》做出了較好的表率。2020年7月8日晚,江西省水文局升級發布洪水紅色預警,這對省內民眾來說無疑是重大新聞,對安排好次日工作和生活有重要的指導作用。7月9日出版的《江西日報》立即推出專版報道,以“迎戰汛情 守護家園”為主題,全面報道了汛情的相關情況及注意事項,第一時間將抗洪搶險的權威信息傳遞給民眾,避免了因信息傳遞不及時可能出現的謠言傳播。
3.注重新聞報道技巧,引導民眾冷靜應對
重大災難性新聞能夠體現媒體的應急報道水平,但需要媒體在遵循新聞報道原則的基礎上注重新聞報道技巧。對臺風、暴雨、洪水這類自然災害來說,一般在到來之前,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都會提前根據氣象預報和水情雨情分析召開會議,進行防御部署,做好頂層設計。媒體也應提前做好新聞策劃,通過報道技巧引導民眾冷靜應對。
此次汛情期間,《江西日報》嚴把新聞報道導向關,通過系列報道很好地引導輿論。以“迎戰汛情 守護家園”專版報道為例:一方面,構成專版的11篇新聞報道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抗洪救災做了較為全面的報道和解讀;另一方面,重視標題的凝練,通過標題展現抗洪救災的氛圍,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如《積極應戰暴雨洪水》《人間有愛》等報道標題充滿了正能量,既展示了抗洪搶險的場景,也體現了有關方面及時發現和化解險情的細致防汛工作,有助于避免群眾對洪水和防汛救災產生恐慌心理。
二、發揮黨報內容優勢,推動防汛救災入腦入心
防汛救災報道對凝心聚力、穩定民心、引導輿論、激發參與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報道不僅要入眼入耳,還要入腦入心,讓民眾真正受到影響,起到心理和行為上的導向作用。媒體既要全面報道抗洪搶險一線新聞,也要致力于內容質量提升,才能讓讀者愿意去看,從而真正發揮引導作用。
1.推出專版報道,聚焦防汛救災議題
專版專刊報道是紙媒獨有的報道方式,也是黨媒承擔社會責任、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方式。長期以來,每當遇到重大事件,黨報常用的方法就是制作專版專刊進行集中報道。但是辦好專版專利,不僅需要注重內容的新聞性、專業性,還要講究服務性與藝術性,不能只停留在報道的多而雜上面。這就需要媒體在報道過程中重視新聞策劃,使專版內容成體系、多角度,覆蓋事件的方方面面,同時又聚焦同一主題,通過邏輯聯系把不同文章關聯起來,從而實現報道的預期目標。
為了全面立體地報道抗洪救災新聞,《江西日報》先后推出多期“迎戰汛情 守護家園”專版,共計50多篇抗洪救災報道,通過不同文章的組合報道聚焦防汛救災議題。如7月9日推出的專版報道包括《高安:防汛一線 黨旗飄揚》《景德鎮:洪水無情 人間有愛》《德興:群眾被困 成功獲救》《奉新:挨家巡查 轉移群眾》等系列文章,集中對省內各地的防汛抗洪進行報道,體現了全省積極參與抗洪救災的精神狀態,內容也更入腦入心。
2.呈現新聞現場,宣傳抗洪一線事跡
在抗洪救災行動中,現場報道最能激起讀者共鳴,起到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為了讓新聞報道更加入腦入心,有必要通過報道呈現新聞現場,用抗洪救災一線的事跡感染讀者。然而,紙媒對現場的呈現往往只能通過圖文形式,不具備視頻媒體的優勢,因此必須在報道視角、文字敘述上下功夫,通過文字烘托氣氛,凸顯細節,引人深思。因此,只要在圖文上處理得當,就可以起到較好的新聞現場呈現作用。
在這方面,《江西日報》充分發揮文字敘述的優勢,通過生動形象且富有現場感的文字,呈現抗洪一線的現場故事。如7月10日報道的《凌晨號角響》一文,用現場語言“我們再來一次!1、2、3,1、2、3……”描繪靖安縣香田鄉白鷺村黃龍水河道的搶險工作,一場持續5個半小時的成功搶險行動在這種敘述中得到逼真的呈現。又如《風雨中筑起“迷彩堤壩”》一文,不僅在標題中使用“迷彩堤壩”框定了搶險現場,而且在報道中詳細描述了防汛救災一線的情形。在文字敘事的基礎上搭配現場圖片,能夠使讀者在圖文中獲得更全面的信息,從而提升報紙的信息量,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3.講述防汛故事,堅定民眾防汛抗洪信心
與眾多的災害事件一樣,如果輿論引導不到位,不僅會損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還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發揮媒體的作用,堅定民眾應對災害的信心。
此次汛情期間,各大媒體用紛紛推出一系列高質量的報道,讓防汛抗洪入腦入心,在堅定民眾防汛抗洪信心上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承擔起輿論引導的責任。在各種報道形式中,講故事是傳統紙媒最擅長也是最有效的一種。為了做好抗洪報道,《江西日報》先后推出一系列故事化的報道,講述各地如何在政府統一指揮下開展防汛抗洪工作。如7月14日的《青年突擊隊構筑防汛“青春堤壩”》一文,用生動的文字講述在嚴峻的防汛形勢面前,各地青年群體用實際行動構筑防汛抗洪“青春堤壩”的故事,讓讀者看后產生共鳴,更加堅信抗洪一定能取得勝利。這些報道都是記者深入一線采訪所得,具有很強的現場感和故事性,體現了省級黨報的專業能力,在汛情面前發揮了黨報的輿論引導作用。
三、重視版面設計,立體呈現抗洪救災情形
版面語言也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好的版面設計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字報道內容得到凸顯,立體化呈現報道內容。《江西日報》通過圖文搭配、版面設計、版面劃分等方式,強化了對抗洪救災的報道。
1.注重圖文搭配,立體呈現防汛抗洪
傳統紙媒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圖文搭配報道模式,成為呈現新聞現場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圖片可以直觀展現新聞現場,給讀者以視覺沖擊;另一方面,文字報道可以用細膩的語言來彌補圖片無法傳達的情感。因此,圖片與文字的結合可以說是傳統紙媒最為經典的立體化報道模式。但在災害事件報道中,如果僅有文字報道,就無法滿足讀者會對災害現場的好奇心理,而現場圖片可以很好地滿足讀者對現場畫面的需求。
此次汛情期間,《江西日報》在圖文搭配上做足了文章,向讀者很好地呈現了一幅幅、真實、立體的防洪救災畫面。如7月9日的專版報道,除了用11篇文字報道全面記錄防汛抗洪的方方面面,還使用了兩張圖片呈現救災情況和防汛巡查的畫面:一張關于抗洪搶險,一張關于防汛巡查,前者是正在進行中的,后者是防患于未然的。兩張圖片的內容彼此配合,文字和圖片的搭配,使整個抗洪報道顯得更加立體全面。
2.重視版面設計,生動呈現抗洪救災現場
版面設計是一種重要的設計藝術,也是視覺傳達的重要手段,它不僅是關于編排的學問,也是一種具有很強創新空間的技能。在紙媒報道中,視覺呈現方式和可供選擇的元素非常有限,因此紙媒往往通過色彩、圖案等方式對版面進行優化,或通過圖文搭配、字體字號變化、版面布局等方式提高版面審美效果,以達到吸引讀者眼球、滿足讀者審美需求的目的。在抗洪救災這種重要的新聞報道中,如何運用版面設計也是紙媒報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汛情報道中,《江西日報》充分運用各種版面元素,力圖呈現最好的視覺效果,以提升報紙吸引力,起到助力抗洪報道的作用。如“迎戰汛情 守護家園”專版報道背景圖采用藍色漸變模式,配上淡藍色的雨滴圖案,通過顏色與雨滴的設計使報紙版面變得生動形象,仿佛瞬間將讀者拉到防汛救災的現場,不僅提升了版面的沖擊力,也豐富了報道的寓意。
3.巧用版面劃分,便于讀者閱讀新聞
在新媒體的沖擊和互聯網思維驅動下,報紙版面如何融入互聯網元素,吸引讀者,滿足讀者需求,是紙媒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盡管報紙版面資源有限,但經過一定的設計和布局后可以使內容得到合理呈現,形成欄目、內容的互補效應,這也是紙媒融入互聯網元素的重要途徑。省級黨報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省域媒體的門面擔當,代表著一個省的媒體水平,自然要發揮應有的水平,使抗洪報道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在這方面,《江西日報》堅持以讀者需求為導向,在版面上做了系列創新。一方面,在抗洪報道專版的版序上打破了傳統的束縛,使用“雙頭條”模式使報紙的內容得到合理分割,方便讀者選擇和閱讀;另一方面,在新聞報道之外,在專版的右邊欄位置開辟出一個板塊用于刊登防汛救災時訊,便于讀者查閱。這些做法都是從讀者的需求出發,是讀者導向的結果,充分體現了黨報報道中的讀者思維。正因如此,抗洪報道受到讀者歡迎,有效傳播了抗洪搶險的相關信息,強化了輿論引導作用。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雖然省級黨報的傳播力、影響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但是其所擁有的權威性、公信力是省域范圍內其他媒體難以超越的。尤其是在災害事件面前,民眾更需要了解權威信息,因此,省級黨報在災害新聞報道中占有較大優勢。
本文基于2020年7月的抗洪搶險背景,以《江西日報》為例,對省級黨報在災害新聞報道中的作用進行了全面剖析。研究發現,發揮專業性、權威性以及在專題策劃、版面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創新和運用,是省級黨報進行災害新聞報道的重要方式。通過這些報道方式,省級黨報做出了與新媒體的比較優勢,在關鍵時刻承擔起了傳播信息、穩定民心、鼓舞人心、引導輿論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劉竣. 省級黨報強化核心競爭力的發展空間與優勢[J]. 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4):132-135.
[2]李先明. 透過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訪報道——如何做準確、專業、易讀的防汛抗洪報道[J]. 中國記者,? 2016(9):12-15.
[3]曹夢南. 整合·理性·深度——看黨報處理災難事件報道如何揚長避短[J]. 中國地市報人,2014(10):33-34.
[4]趙建平. 防汛抗洪報道的實踐與思考[J]. 傳媒論壇,2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