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節目《朗讀者》遵循將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融入節目創新的理念,給觀眾傳播人文價值和文化情懷。文章從文化思想深度、內容表達、傳播效度、視聽融合度四個維度出發,探究文化自信語境下傳統文化類節目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準傳播的路徑。
【關? 鍵? 詞】文化自信;文化類節目;《朗讀者》;文化傳播
【作者單位】游登貴,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中圖分類號】G22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23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要求,為中國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進行規劃布局,在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我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這也為中國傳統文化類節目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朗讀者》是一檔兼具經典朗讀和文化情感表達的傳統文化類節目,以朗讀者為主體,以優質內容為核心,深度傳播人文價值和文化情懷。《朗讀者》的文化思想深度、內容表達維度、傳播效度、視聽融合度構筑了提升中華文化內核的核心圈層,基于文化自信語境下探討該節目制作的成功經驗,對傳統文化類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大有裨益。
一、文化思想深度是節目高質量發展的靈魂
傳統文化類節目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遵循直接關系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和其自身的影響力,是決定其文化內涵的核心因素。《朗讀者》通過邀請嘉賓朗讀經典佳作,尋求朗讀者與觀眾的情感共鳴,將體現中國文化思想深度作為節目的終極追求,并融入節目的各個環節中。由此看來,立足文化認同、倡導文化協同、聚焦時代思想是傳統文化類節目制作的有益嘗試。
1.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節目內容,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對文化自信的深刻詮釋。在作品選擇上,《朗讀者》廣納國內外文學作品,《如愿? ?人生七階》《時間簡史》《哈姆雷特》等國外佳作與《可愛的中國》《朱生豪情書》《寫給母親》等國內名作交相輝映,從文化認同的角度深挖人類共通的情感黏度,促進了觀眾的文化認同。《朗讀者》在作品選擇上充分體現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自信。
2.傳播時代思想
在傳統文化節目制作中,除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傳播時代思想、表達人文精神。傳播時代思想的關鍵在于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朗讀者》的主題設計聚合新時代家國情懷、社會價值和文化思想,引導觀眾聚焦時代思想,順應了時代發展規律和觀眾的現實需求。在人文精神表達方面,《朗讀者》重于引導觀眾從時代思想中找到價值參照。例如,節目講述了蔣勵的人生經歷,向觀眾傳遞以蔣勵為代表的醫生救死扶傷的精神,闡釋了中國在國際醫療救助中崇尚“生命至上”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引導觀眾接受生命教育。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思想引領,新時代的思想價值根植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朗讀者》的節目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觀眾的精神追求。
二、內容表達是節目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保障
內容表達直接關系到節目內容的質量和傳播效果,是文化內核提升的重要因素。《朗讀者》的節目主旨明確、脈絡清晰、層次感鮮明并極具帶入感,融合了“訪談+朗讀+詮釋”的原創表達模式,賦予內容多維度表達的可能性。
1.訪談人物的成長際遇和情感表達
《朗讀者》注重激發和挖掘朗讀者的真實情感,訪談內容與朗讀者的人生經歷相關聯,而非僅強調朗讀者的朗讀技巧或是作品內容本身。探尋經典佳作與朗讀者自身故事之間的情感關聯,使歷久彌新的文字價值持續融入鮮活的生命價值,是主持人與朗讀者在訪談中達成的目標。例如,朗讀者濮存昕在訪談中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讓觀眾了解到明星背后也有辛酸和血淚史。通過朗讀作品與個人經歷的結合,濮存昕為觀眾刻畫了一個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通過人物訪談,朗讀者的故事進行了一次深度加工,使觀眾情緒快速導入主題內容。
2.朗讀實現人物精準畫像和內容升華
朗讀是傳播生命經驗和社會價值觀的一種形式,是讓文字“活”起來的一種途徑,也是讓文字價值與生命價值跨時空對話的載體。《朗讀者》總能探尋到故事人物的精準畫像。如郭小平朗讀《如果》,將這首詩獻給身患艾滋病的孩子。在郭小平的朗讀中,觀眾仿佛看到了孩子們一張張惆悵的臉以及他為孩子們種下的希望;袁泉朗讀的《牡丹亭·驚夢》,將觀眾帶入神秘而綺麗的夢境,帶領觀眾體會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唯美姿態。
3.詮釋內容思想價值和人文情懷
詮釋內容使文字“流動”起來,是令作品與朗讀者心境相通、與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要一環。作為《朗讀者》的詮釋人,康震的詮釋極富感染力和表現力,既叩問古今,又關照現實,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理解并深入思考作品內容的價值。康震在提及《陋室銘》時,不僅剖析了劉禹錫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境遇,更突出了其在遭遇失意和挫折時的心跡。谷曙光和徐建委作為《朗讀者》的詮釋人,對經典佳作的詮釋由淺入深、通俗易懂,如在詮釋《秦腔》《禮記·大學》《紅樓夢》《時間簡史》等作品時,結合現實事件,提煉出富含現代社會價值的哲理和觀點,給觀眾呈現古為今用的精彩劇情。由此觀之,節目通過詮釋使內容表達更具體,使節目所蘊含的思想價值更豐滿,使人文情懷更深入人心。
三、傳播效度是節目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節目內容、情感、思想、文化、價值和精神的傳播效度是推動文化內容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朗讀者》融合線上與線下的傳播模式,增強了節目的傳播效度,激發了經典作品的文化生命力。
1.日趨成熟的線上傳播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網、屏融合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傳播渠道迅速拓展,吸引了受眾的廣泛關注,增強了內容的傳播效果。2017年2月18日,央視推出第一季《朗讀者》,分設12個貼近觀眾的生產和生活主題,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文化訴求,引發了全民回歸閱讀的熱潮。2018年5月5日,央視推出第二季《朗讀者》,再度激發了觀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傳承并創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朗讀者》在央視網、騰訊網、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上的全網播放量累計超過18.7億次,連續兩年打破電視媒介的傳播紀錄。優質的內容在視頻網絡傳播過程中促使大量網絡用戶轉變為節目受眾,加強了節目的傳播效果。
讀屏時代給內容提供了大量的傳播機遇,《朗讀者》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閱讀APP等平臺上進行了廣泛的內容傳播。截至2019年2月,《朗讀者》官方微博共發布2149條博文,部分熱門博文評論過萬條,粉絲達到79.5萬人。在節目播出前后,觀眾都會對《朗讀者》官方微博下所設置的議題進行交流,平臺上的推廣增強了觀眾黏性。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朗讀者》及時發布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和視頻,閱讀量達10萬以上的文章累計500多篇,每條視頻的播放量基本維持在千次以上,微信用戶的關注和青睞使該節目得到進一步推廣。
2.不斷拓展的線下傳播模式
拓展線下傳播模式的關鍵在于探尋可持續的傳播載體,從電、網、屏到紙的補充,《朗讀者》彌補了節目線下傳播的不足。《朗讀者》的同名圖書內容豐富、設計唯美、裝裱精致,契合了當代的審美追求,并富含思想文化價值。圖書版《朗讀者》在國際大型書展上深受國際出版集團的青睞,簽署了多種文字版權合作協議,此外,國內外累計銷量超400萬冊。圖書版《朗讀者》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之態。同時,《朗讀者》節目的熱播和熱議驅動了從熒屏“燃”到線下的文化現象,朗讀亭的出現延展了節目的線下傳播。2017年1月18日,朗讀亭布局于全國各重要的人文景點,促進了節目的地毯式推廣。《朗讀者》播放以來,出現了人們排長隊錄制朗讀內容的場景,累計超過4.5萬人參與其中,積累了超過4500小時的朗讀素材。從節目播出到圖書出版,再到朗讀亭的打造,《朗讀者》不僅豐富了線下傳播的載體,還拓展了線上傳播范圍,延展了節目的傳播場景,增強了節目的傳播實效。
四、視聽融合度是節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
視聽融合度直接關系到節目場景的布局和設置、情感氛圍的營造,是促進文化內核提升的要素。《朗讀者》分別從視覺場景布局和聽覺場景設計出發,豐富觀眾的視聽元素,為內容呈現和人文情感表達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1.視覺場景布局
視覺場景即觀眾可直觀看到的環境,包括演播廳大小、設計、陳列、顏色、燈光等元素所建構起的場景。在視覺場景布局上,《朗讀者》將演播廳布置為訪談間和朗讀舞臺兩個部分。訪談間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設置,其陳設和燈光如家一般的溫馨和輕松。主持人和朗讀者在朗讀前于訪談間進行對話交流,分享主題故事,觀眾能從朗讀舞臺的熒屏上洞察朗讀者的神情和情緒,并隨著故事線索感知朗讀內容更深層次的含義,從而進一步理解朗讀者在朗讀過程中的情感與價值表達。朗讀舞臺與訪談間僅一門之隔,主持人與朗讀者在訪談間探究故事原委,引導觀眾思考,而朗讀舞臺則是朗讀作品的內容表達以及觀眾的情感共鳴。因此,從視覺場景的布局來看,《朗讀者》構建的文化空間是自然舒適的、雅致的,適宜情感釋放的。
2.聽覺場景設計
聽覺場景即觀眾通過聽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聲音環境。在《朗讀者》中,聽覺場景設計首先是為襯托情感服務,其次是為朗讀情境服務。從主旋律設計上看,由第一季的《匆匆》轉變為第二季的《一幅畫》,體現了契合內容主題與升華內容的作用。前者說明主旋律能恰如其分地與內容相互融合,為觀眾演繹豐富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的故事與情感。后者說明律動能夠更好地烘托觀眾的情感氛圍,激發觀眾的深入思考,尤其是主旋律在每一期結尾和每一季結尾響起時,與熒屏上呈現的圖片結合,能夠快速勾勒出節目一路走來的點滴記憶。在朗讀情境設計上以旋律為主體,以情境為依托,設計貼近內容表達的聲音,如孩子的笑聲、嬰兒的哭聲和風聲、水聲、雨聲、鳥鳴聲等自然聲音,可使觀眾在營造的意境氛圍中享受朗讀的過程,更深刻地體會朗讀內容。此外,熒屏上顯示的電子書在翻頁時所發出的細微的翻書聲音,符合觀眾線下閱讀的場景特點,能夠將觀眾的視線引導到內容和情感上。《朗讀者》的聲音包括主旋律和情境的聲音,這些都是節目內容與情感表達的催化劑,以“聲”為媒的聽覺場景設計賦予了觀眾更豐富的體驗和更深刻的思考。
文化自信語境下,以文化思想深度、內容表達維度、傳播效度、視聽融合度為中華文化內核,將朗讀者情感與經典作品情感、觀眾情感與朗讀者情感相關聯,有利于觀眾更好地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有利于傳統文化類節目的高質量發展。在泛娛樂化的今天,《朗讀者》的成功經驗給傳統文化類節目策劃團隊提供了借鑒思路,既要滿足觀眾的健康娛樂需求,也要提升節目自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高度,承擔起主流媒體社會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鄧若蕾. 文化綜藝節目釋放“文化核能”的“三度”——以央視《朗讀者》為例[J]. 傳媒,2019(7):75-76.
[2]黃意武. 論地域文化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互動關系[J]. 重慶社會科學,2018(1):115-121.
[3]張君,劉超言. 傳統文化情感類節目的融合創新策略探究——基于兩季《朗讀者》述評[J]. 出版廣角,? 2019(20):59-61.
[4]杜治平,黃鑫濤. 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策略分析——以《朗讀者》為例[J]. 出版廣角,2020(1):73-75.
[5]陸紹陽,楊欣茹. 場景、氛圍與情感表達——《朗讀者》的文化空間再造[J]. 當代傳播,2019(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