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 張建喜 畢然
摘 要:“農商互聯”過程中超市利用自身在市場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參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為農業生產提供生產技術、物流配送、市場信息咨詢、產品銷售等一整套服務,從而成為農戶與市場的紐帶,發揮流通帶動生產的作用,促進農民增收。農商互聯信息化的應用貫穿農商互聯整個過程,將極大推動農商互聯高效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農商互聯;信息化;需求
一、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建立農民與零售商之間穩定的購銷關系,促進農產品銷售。
創建“農商互聯”信息化的新模式,將推動超市和農產品生產者之間實現信息互通,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一方面,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產銷信息不銜接問題,讓農民能夠從農產品銷售的市場風險中解脫出來,專心致力于農產品生產,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另一方面,超市通過有效的信息化渠道可獲得數量穩定、質量可靠、衛生安全的農產品貨源,經過分揀、加工、配送將物美價廉的商品通過自身網絡銷售出去,促進農產品銷售。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全程監管,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農商互聯”工程的實施,超市參與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監控和管理。超市按照食品衛生和質量安全標準提出產品生產要求,農民按照超市要求進行生產,超市和專業合作社給予技術指導,并提供統一的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確保了農產品質量。
三是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擴大農村消費。
發展“農商互聯”信息化,用現代化的養殖和種植手段管理生產,有助于增加農產品生產產量和質量,擴大農產品銷售,為擴大農村消費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是有利于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讓利于農民和消費者。
由于物流設施長期落后,我國農產品交易時間長、成本高、損耗大,流通效率不高。發展“農商互聯”信息化,能夠有效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讓利于農民和消費者。同時,還能夠促進社會物流,特別是第三方物流,包括冷鏈物流的發展和綜合利用,形成包括包裝、分揀、加工、配送在內的龐大物流網絡,促進農產品流通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五是有利于樹立農產品的品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在傳統的農產品生產方式下,不同村、不同農戶使用的種子、化肥不同,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規格也不同,不能形成品牌,賣不出價錢。在“農商互聯”模式中,信息化建設將指導農民按照消費需求進行生產,不僅品種豐富,而且質量也有保證,容易形成市場自有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強。
二、“農商互聯”信息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農產品生產缺乏市場指引,存在較大盲目性。
農戶們感到最頭疼的事是銷售難,找不到市場。這樣生產出來的蔬菜不僅品種、質量良莠不齊,數量也難以控制。據商務部調查,目前,我國有66%的農戶認為目前農產品銷售渠道不穩定,希望通過合同收購的農戶比例達到35%,希望企業收購的農戶比重達到27%。
問題二:農戶生產缺乏科學技術管理,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有待提高。
由于我國農村信息化水平較低,農民屬低文化低技術人群,現代信息系統在農產品生產中的應用普及較低,農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廣大農戶仍停留在傳統的種植和養殖工藝水平進行生產,致使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有待提高。
問題三:農產品標準化低,生產缺乏技術扶持
我國農產品的標準化、商品化程度很低,多數農產品是以初始形態進入市場,缺乏精細加工,附加值低。農產品非標準化,無法進行公正公平的交易,追溯性制度無從建立,無法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問題四:農產品流通過程缺乏監管信息。
由于物流設施長期落后,我國農產品交易時間長、成本高、損耗大,流通效率不高。農產品因冷鏈體系尚未健全,在采摘、物流、儲存等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至30%。由于冷鏈運輸和生鮮倉儲系統的投入非常大,大多數超市無法保證生鮮農產品的運輸和配送。
問題五:農產品品質變化的量化手段落后
如今,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已從過去的“滿足溫飽”階段進入了“健康消費”階段,對食品不僅講究口味,更注重營養健康。為響應消費者“健康消費”的需求,大量農戶從生產有機農業“綠色產品”上做文章,但當前的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手段無法量化農產品的品質變化。
三、“農商互聯”的信息化需求
①建立“農”與“超”的信息互通體系
通過農商互聯,超市建立信息平臺服務與監控體系,使超市與農戶之間實現信息互通。超市利用自身在市場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參與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服務,并根據農產品的生產情況及時調整銷售戰略,實現農超共贏。
②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科技管理水平
超市對農戶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推廣先進的農產品生產管理系統,提高農產品生產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
③健全冷鏈運輸與生鮮倉儲體系
大型連鎖超市公司向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上游延伸,通過投資興建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向門店提供新鮮農產品。這種模式有助于實現降低產品流通損耗和農產品冷鏈過程監控,保證農產品品質,有利于超市自創品牌,是今后較長時期內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主流模式。
④建立品質跟蹤體系
超市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農產品品質全程跟蹤體系,實現農產品自田間到消費者手中全過程的品質變化情況全程跟蹤,并且以量化形式展示給消費者,實現健康消費和精準消費。
參考文獻:
[1]王東亭.世界主要農業發達地區農產品追溯體系發展現狀[A].農業工程報,2014
[2]孫浩.食品可追溯體系的發展現狀[A].食品工業,2013
[3] 曹海祿,焦煒,黃璟,王衛權,劉思琪,王紀威,趙潤懷.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概述
作者簡介:
汪潔,性別:女,籍貫:安徽省樅陽縣,民族:漢,出生年月:1982年6月,學位: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
張建喜,性別:男,籍貫:山東濰坊,民族:漢,出生年月:1979.10,學位:碩士,職稱: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冷鏈物流,軟件工程;
畢然 , 性別:男, 籍貫:山東濟南,民族:漢, 出生年月:1982年6月,學位:碩士研究生, 職稱: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省云商務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