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蓮
(海南州生態環境局,青海 海南 813099)
一直以來,伴隨著林業工程的發展,病蟲害呈現愈發嚴峻的態勢,無法得到有效遏制,對森林資源造成嚴重損壞,從而阻礙了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導致我國生態失衡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了解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當前我國林業發展所面臨的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
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包含著諸多生物基因,與其他生態系統相比,森林內部的空間結構、食物鏈也更加復雜,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森林資源的利用率占比最大,但與此同時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也相對更高,病蟲害種類更多[1]。加強病蟲害防治能夠盡可能降低其對森林系統的影響范圍,將病蟲害蔓延控制在最初階段,對于維護森林整個生態體系的穩定而言意義重大。同時,加強病蟲害防治還能提高林木存活率,遏制林業內耗現象的發生,維護林業生態平衡。
就我國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程而言,林木種類單一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盡管便于管理人員養護,但是一旦出現病蟲害,會在短時期內在整個森林擴散,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病蟲害防治工作極為有必要,借助自然生態鏈能夠改變當前樹種單一的局面,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推進林木種植多樣化,使得林木之間、林木與環境之間形成具有修復功能的森林生態鏈,即便遭遇病蟲害也能有效控制,避免短期內快速蔓延,為造林工程的規劃提供了參考依據。
雖然森林生態系統內部主要依靠各層級生物鏈來實現運行,但是主要還是以林木為主,因此做好林木病蟲害防治,才能保障森林系統的穩定性,提高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質量。同時,林木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一旦遭受病蟲害入侵,將會影響其性能,從而無法達到使用標準,那么樹木砍伐數量將會隨之提高,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還會造成惡性循環,使得森林資源被大面積破壞。
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考慮,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容易使得防治工作陷入僵局,因此森林病蟲害防治并非易事。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勘查調研是首要環節,做好勘查調研能及時掌握森林樹種生長情況,第一時間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因此,在防治初期階段應做好區域信息收集工作,落實生態指標評價,分析森林生態體系存在的問題。此外,在開展調研時需要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從長遠角度出發多措并舉制定后續方案。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要全方位進行合理安排、科學規劃,若僅僅是從病蟲害這一層面開展,難以取得良好成績,甚至還可能引發新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對現有的防治體系進行優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林業技術防治手段,通過先進科技,營造不利于病蟲生長的環境,從而實現防控目的。如通過選擇良種壯苗來增強林木對蟲害的抵御能力。同時,加強森林結構多層次建設,在為益蟲與鳥類提供豐富的生存環境同時,盡可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2]。二是建立健全的病蟲害防治預警機制。明確森林病蟲害防治職責,加強預警設備的引進,定期組織森林管理人員開展培訓,提高防控意識,總結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發生的風險,做好事前預警工作。
以往,為避免發生病蟲害,森林工作人員大多選擇噴灑農藥的方式,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這一方法的弊端逐漸顯露,大量無法降解的農藥以土壤為媒介,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森林植被減少,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幾率,極易引發自然災害。因此,必須要更新病蟲害防治技術,利用蟲害天敵的方式,如通過啄木鳥消滅天牛,也可以適量投放昆蟲,滿足鳥類的捕食需求[3]。此外,也可以通過誘捕燈滅殺蟲害,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保障森林土壤及土地河流的生態環境。同時,要做好林木檢疫工作,對所有種苗進行嚴格審查檢驗。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落實勘查調研工作,不斷優化現有的防治體系,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切實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質量,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