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 魯玉明 黎姍姍 楊熙 涂琳
(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2)
冠心病是因機體動脈粥樣硬化致使器官病變的一種常見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中,冠心病約占67.10%,對人類生存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具有創傷性小、診斷明確及療效顯著等特征,已成為臨床治療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手段,尤其冠脈支架植入術的推廣,促使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成功率得以明顯提高,利于控制冠脈再狹窄率及急性閉塞率〔2〕。值得注意的是,冠脈支架植入術雖可有效改善血管供血功能,解決冠狀動脈狹窄,但難以減緩或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生物學進程,且無法消除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影響心臟康復質量〔3,4〕。本研究進一步探討影響老年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心臟康復質量的相關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冠脈支架植入術治療的168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后6個月,上述入選者均需填寫中國心血管患者生活質量評定問卷(CQQC),依據評估結果將其分為心臟康復質量良好組(143例)與心臟康復質量不良組(25例)。心臟康復質量良好組男85例,女58例;年齡61~82〔平均(71.78±3.14)〕歲;疾病類型:心絞痛101例,心肌梗死42例;體重指數(BMI)18.2~24.7〔平均(21.47±3.16)〕kg/m2;住院時間9~27〔平均(18.35±4.16)〕d。心臟康復質量不良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62~82〔平均(71.96±3.26)〕歲;疾病類型:心絞痛17例,心肌梗死8例;BMI18.5~24.6〔平均(21.51±3.12)〕kg/m2;住院時間10~27〔平均(18.37±4.10)〕d。統計學比較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BMI及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入選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與《內科學》〔5〕內冠心病診斷標準符合者;②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者;③首次接受冠脈支架植入術治療且治療成功者;④年齡≥60歲者;⑤肝腎功能正常者;⑥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中可見急性血管堵塞或嚴重內膜撕裂者。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尿毒癥者;④嚴重器官衰竭者;⑤左心收縮功能不全或心臟擴大者;⑥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⑦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⑧左室射血分數(LVEF)<40%者;⑨PTCA術后殘余狹窄≤30%者;⑩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
1.3方法 ①術后6個月,通過CQQC〔6〕對本研究入選者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心臟康復質量給予評估,該量表包含24個條目,6個維度,即體力(2個條目)、病情(6個條目)、醫療狀況(2個條目)、一般生活(5個條目)、社會心理狀況(7個條目)、工作狀況(2個條目),其評分范圍為0~154分,總分≤92分視作心臟康復質量不良,>92分視作心臟康復質量良好。②記錄兩組入選者一般資料,分別為年齡、累及冠狀動脈血管支數、介入治療次數、介入支架個數、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脂血癥、是否合并高血壓、是否不合理飲食、是否缺乏運動、有無術后心肌梗死、是否吸煙及是否便秘。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Logistic多元回歸方程分析。
2.1CQQC評估結果 心臟康復質量不良組CQQC中體力、病情、醫療狀況、一般生活、社會心理狀況、工作狀況評分及總分均明顯低于心臟康復質量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QQC評估結果比較分)
2.2單因素分析 兩組介入支架個數、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合并高血壓、術后心肌梗死占比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心臟康復質量不良組年齡(≥80歲)、累及冠狀動脈血管支數(≥3支)、介入治療次數(≥3次)、不合理飲食、缺乏運動、吸煙、便秘占比均明顯高于心臟康復質量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80歲)、累及冠狀動脈血管支數(≥3支)、介入治療次數(≥3次)、不合理飲食、缺乏運動、吸煙、便秘為影響老年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心臟康復質量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影響老年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心臟康復質量的單因素分析〔n(%)〕

表3 影響老年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心臟康復質量的多因素分析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危害人類健康水平的非傳染病之一,受飲食習慣、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促使其患病率呈明顯上升態勢,不僅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生存質量產生嚴重影響,還使其家庭與社會負擔明顯加重〔7,8〕。
既往,臨床多通過藥物治療該疾病患者,但效果欠佳,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及冠脈支架植入術為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疾病患者的有效手段,具有療效佳、恢復快、創傷小等優勢,利于提高生存率,促使患者獲益,但術后再入院率仍較高,心臟康復質量欠佳〔9,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80歲)、累及冠狀動脈血管支數(≥3支)、介入治療次數(≥3次)、不合理飲食、缺乏運動、吸煙、便秘為影響老年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心臟康復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其原因如下,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其心臟康復質量將明顯下降,可能與其記憶力下降,生理功能減退,自我生活管理能力較差存在一定關聯〔11〕。在累及冠狀動脈血管支數、介入治療次數方面而言,病變血管越多,介入次數越多,病情較為嚴重,治療風險較高,導致術后心臟康復恢復時間將隨之延長〔12〕。高膽固醇、高脂食物可促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加速,而暴飲暴食可使機體膈肌上抬,對受損心臟造成不同程度的壓迫,血流集中并灌注于胃部,將促使心肌缺氧缺血情況進一步加重〔13,14〕。由于老年患者機體恢復能力相對較差,導致其術后多選擇長期臥床靜養,長期臥床可使體力活動能力不斷下降,出現肌肉收縮功能減弱,循環血量減少,體位性低血壓,引發憂郁或焦慮等負性情緒,同時還易引起栓塞、血栓等,不利于術后心臟功能康復〔15〕。吸煙后煙霧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氣體可促使機體動脈內反應過強性內皮細胞的肌蛋白收縮,不僅可增加血管通透性,還使動脈粥樣硬化加速形成〔16〕。同時,吸煙可使血小板功能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導致內皮黏附增加及平滑肌增殖,進而形成血栓。有研究指出,與戒煙患者相較而言,冠心病患者再吸煙可促使死亡率或再梗死率提升22.00%~47.00%〔17〕。當患者術后用力排便,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且過度屏氣可使心臟負荷增加,右心室壓力升高,心肌缺氧加重,引起嚴重心律失常等,影響心臟康復。臨床于患者術后心臟康復干預過程中,需叮囑患者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制定合理飲食計劃,清淡、低嘌呤飲食,盡可能控制動物脂肪攝入量,以八分飽為宜,促使大便通暢,同時需戒煙忌酒。堅持科學、規律性有氧運動,控制心肌缺血風險,提高心臟康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