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諾的分析及其啟示"/>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康德道德哲學的兩面性
——阿多諾的分析及其啟示

2020-03-11 15:22:30王曉升
廣東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王曉升

在哲學史上,對于康德的道德哲學的批判可謂汗牛充棟。而阿多諾獨樹一幟的地方在于,他認為,康德的道德哲學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在《啟蒙辯證法》中,阿多諾認為,啟蒙變成神話,從而走向自己的反面。為了深入說明這個道理,阿多諾在“朱莉埃特或啟蒙與道德”中以康德的道德哲學為例說明,康德所強調的那種理性原則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康德的道德觀會類似于薩德的思想。那么康德的思想為什么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呢?阿多諾在《道德哲學的問題》的講座中,在《否定辯證法》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理論闡釋。

一、道德法則給定性的內在矛盾

在阿多諾看來,康德道德哲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普遍和特殊的關系的問題,理性的人和經驗的個人之間的關系問題①。而這個問題也體現在康德的自由概念中。阿多諾認為,弄清楚康德自由和必然之間的關系問題“不僅是弄懂康德倫理學的關鍵,而且還是弄懂全部康德哲學的結構的關鍵”②。

我們知道,康德的道德哲學是建立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第三個二律背反的分析的基礎上。阿多諾在《道德哲學的問題》中也是從第三個二律背反的分析開始批判康德的道德哲學的。康德的第三個二律背反的正題是這樣說的:“按照自然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現象都可以由之導出的唯一因果性。為了解釋這些現象,還有必要假定一種由自由而來的因果性”③。于是,這里的必要也可以理解為必然。自由必然被設定。必然被設定的自由也可以被看做是不自由。阿多諾認為,給定的自由本身就背離了自由的基本含義,它包含了強制的意思。自由是強制給定的。

與給定的自由的觀念一致,康德也把道德法則即絕對命令看作是給定的。道德的法則是絕對的原則,是普遍有效的原則。這個絕對的原則不能從經驗中來,如果從經驗中來,那么這個原則就要依賴于偶然性了。它也不能像理性主義那樣從理性原則中推導出來。如果要推導出來,那么它就要依賴于某種絕對的第一性的東西,比如上帝。這也是康德所否定的。于是在康德那里,道德法則只能是給定的。阿多諾認為,這是康德哲學中的至關重要的轉折,“它是康德全部道德哲學的全部建構中的決定性的綱領”④。從康德哲學的推理來說,道德法則的給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個人是自由的,那么個人為什么必須按照絕對命令行事呢?只有當絕對命令一次性地給定了,人才有可能按照絕對命令行動。而這個道德法則建立在人的理性的同一性的基礎上的,因此它對所有的人都會普遍地有效。

在這里,我們必然面臨一個問題,康德一方面說,人是自由的,這是給定的,是先驗的理念。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人的自由就是按照道德的法則行動。他把自由和道德的法則結合起來,把自由和因果性結合起來。康德把自由和因果性結合起來,這表面上是要清除矛盾實際上就是把我們引入新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⑤。這個矛盾就是經驗的主體和先驗的主體之間的矛盾。在這里,自由的給定性、道德法則的給定性是與理性的給定性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來說,給定的東西是經驗的。但是在康德那里,給定的東西不是經驗的,而是理性的。阿多諾說,“在康德的道德哲學那里被稱著‘給定的’東西,其實不外乎就是理性自身”⑥。人都是有理性的,是理性的存在物,這就是人格性,這種人格性是給定的。這就是是康德哲學中的基本設想。作為理性的存在物,人是自由的,并且能夠按照道德法則來行動。康德所說的這種具有人格性的人,是先驗主體意義上的。這里的人不是現實的人,不是經驗意義上的人,而是觀念中的抽象的人。

可是康德的倫理學中果真能夠完全脫離經驗嗎?按照阿多諾的分析,康德認為,自由就是合規則性。這顯然是一種矛盾。那么如何看待這里的矛盾呢?在阿多諾看來,康德的意思就是,如果理性的規則用于實踐的領域,那么它一定是包含了強制。雖然康德沒有明確這么說⑦。這種矛盾中,已經潛在地包含了這樣的意思。而在經驗領域中,這種強制是得到康德承認的,這是因為,在經驗領域中,人的行動受到感性沖動的影響。因此在道德實踐中,人必須接受強制。而這種給定的事實性或者強制實際上就是良心。對于這種強制的承認實際上就是把道德法則理解為良心的最有力的證明⑧。

如果這種強制是一種良心,是人的內心感受到的強制,那么康德的這種道德法則就可以被看作是有經驗來源的,而不是像康德本人所說的那樣,是給定的。在這里,阿多諾認為,這種強制可以用弗洛伊德主義來解釋。這是對事實上的權力的內化⑨。這種內化了權力就是超我。如果說在弗洛伊德中還有自我和超我的區分,那么在康德那里,超我和自我就已經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了。不僅如此,道德法則、自我實際上就是一種物化的東西了。用阿多諾的話來說,“這種強制具有一種讓渡到物的傾向”⑩。如果它不具有類似于物的特點,人們怎么能夠感受到這種強制呢?這就是把外在的社會規范內在化的結果。而在阿多諾看來,康德所說的理性自我實際上就是當代社會進行合理化的管理和組織方式內在化,就是啟蒙所強調的那種用理性的方式改造自然的理性原則的內在化。所以康德所說的那種理性就是工具理性。在《否定的辯證法》之中,阿多諾對于康德把道德法則當成給定的事實進行更為詳細的批判。在阿多諾看來,盡管把道德法則看作是給定東西,這是與他把一切經驗的內容排除在道德實踐之外的這種理論建構相矛盾的,但是,康德還是要把超我在經驗上的不可抵抗性納入到先驗原則之中。只有這樣做才使他對道德法則的現實性感到放心。在阿多諾看來,康德的這種做法與弗洛伊德是一致的。

按照上述的思路進行分析,那么康德的倫理學雖然排除掉經驗的內容,實際上不過是把外部的強制的內化。在這里,阿多諾認為,康德實際上也受到了神學精神的影響。神學傳統原來認為,世界是按照神的意志設計的。現在人的內心世界是按照神的意志設計的,我們的理性是被如此設計的,我們一定能從事道德行為。對此,阿多諾認為:“神學思想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激進地轉向內在”。這顯示在康德的道德神學思想之中,即康德的所謂道德神學的“內在的運用”。按照阿多諾的看法,這里既包含了內在的矛盾,也顯示出康德哲學的社會基礎。

康德在實踐理性中有三個設定,即上帝存在,靈魂不朽和意志自由。這三者是“道德法則的擔保人”。這是與康德的絕對命令的預設相矛盾的。既然道德法則是無條件的,那么我們就應該不需要任何擔保無條件地遵循道德原則。可是康德把這三個條件與“我應當做什么?”這個問題聯系起來。似乎只有這三個條件才能保證人的道德行為。在這里,三個條件與絕對命令發生了沖突。那么康德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矛盾呢?阿多諾認為,這是因為康德感到,僅僅援引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足以充分實現道德原則。在這里,康德實際上陷入了一種自相矛盾之中,一方面,人只要遵循理性的原則就能夠進行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又認為,僅僅依據理性的原則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助于上帝。如果我們按照康德的思維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的話,那么這里的矛盾的實際上是可以化解的。如果人不受經驗的沖動的影響,那么只要按照理性的原則來行動,這種行動就是道德的。可是在經驗的領域中,人受到經驗沖動的影響,因此,理性并不能保證人的道德行動,這就需要借助于上帝。這就好比說,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良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經驗的沖動還是讓我們無法真正按照良心來行動。這就需要有上帝來保證我們按照良心來行動。對此阿多諾嘲笑康德說:“康德在這里是市民社會及其勞動紀律的一個恰當的發言人”。市民社會的人們就應該按照理性原則來行動,比如按照合理化的原則進行市場交易,按照理性的原則勞動。宗教的戒律用來監督人們,促使人們按照理性原則來行動的。于是,康德的理性原則好像是資產階級的勞動紀律,但是,僅僅按照理性原則還不夠,還要有個人來監督。上帝就發揮了這樣的作用。由此,阿多諾認為,康德的道德原則包含膚淺的宗教戒律。從道德原則的給定性中所產生的矛盾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道德原則的社會基礎。

二、康德倫理學基礎中的矛盾

從康德給定的道德法則中我們看到一個基本的東西,就是道德法則就是否定人的感性的欲求和沖動。在康德那里,人的感性的欲求遵循自然規律,而作為道德主體的人是理性的人,遵循自由規律。在這里,自然規律和自由規律是完全對立的。在阿多諾看來,康德的倫理學的理論基礎就是建立在自然和自由的對立的基礎上的。

但是,康德本人是不是就完全否定了自然在自由中的作用呢?阿多諾通過對康德的一段文字的分析來詳細說明康德在這里所出現的矛盾態度。阿多諾就抓住這段文字進行解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康德說:“但理性本身在它由以制定規律的這些行動中是否又是由別的方面的影響所規定的,而那在感性沖動方面被稱作自由的東西在更高和更間接地起作用的原因方面是否又會是自然的,這點在實踐中與我們毫不相干,我們在實踐中首先只向理性求得行為規范,而那個問題只是一個思辨性的問題,只要我們的意圖是針對所為所不為,我們就可以把它置于不顧”。康德的這段文字的大體意思是,在外在的實踐中,在我們的道德行動中,感性的沖動是不是在其中發揮作用,是與我們毫不相干的。這個問題是一個認識問題。這就是說,在人的道德行動中感性沖動可能發揮作用。但是,這是一個認識問題,不是一個實踐問題。我們在實踐中只是要從理性中獲得一種行為規范,從而決定我們究竟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但是,細究起來,這段文字還是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的。比如,鄧曉芒教授的解釋是,人們在感性性行動背后是自由意志的決定的。但是從更高和更間接的方面來說,自由意志的背后可能還有其他的東西,比如家庭背景、教育等。那么這些東西是不是自然的呢?康德認為,這思辨的問題。通過認識論來解決。可是,我們看到康德的原文是這樣的,感性沖動方面被稱作自由的東西,是不是自然的?那么,感性沖動方面的自由東西是什么呢?這應該不是指家庭背景、教育等。這些都不是感性沖動方面的自由的東西。我的理解是,如果一個行動是自由的,其中必定包含了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是感性沖動方面的自由的東西。康德問,這個東西究竟是不是自然的?康德認為,這個問題是一個思辨問題。

阿多諾對于這段文字的解釋是,在考慮更高或者更深的原因時,“自由又可能屬于自然”。如果自由就屬于自然的,康德不是徹底否定了他自己的道德哲學的全部基礎了嗎?阿多諾認為,對于自然這個詞可以有兩種完全不同、相互對立的解釋。第一種含義,就是自由和自然是結合在一起的,或者說,在康德期待的目的王國中,自然和自由是結合在一起的。在自由王國中這兩者之間的分離對康德來說,是不可容忍的。第二個含義是,感性沖動意義上的自然。而康德更高級意義上的自然,就應該是第一種意義上的自然。阿多諾本人非常明確地指出,“康德以猜測的方式認為,自然本身的更高級的意圖是這個雙重原則為目的的。”這個雙重原則就是自由和自然的統一。為了更深刻地解釋自然概念,在康德那里有兩個不同的自然概念。他認為自然概念可以用“Ding”(物)這個概念來加以解釋。在康德那里,一個自然概念是“Ding an sich”,即自在之物,另一個自然概念就是各種不同物的結合體。這個結合體被理解為“構成物”,是經驗的結合概念。如果把這兩個意義上的自然(物)從人的內在生活意義上去理解,那么構成物意義上的自然就是一種欲望能力。而物自體意義上的自然就是保持自身同一性的自然。在《否定的辯證法》中,阿多諾對這兩者進行的區分,作為構成物,它是經驗意義上的主體。作為自在之物、作為給定之物,它是先驗的自我。這個先驗的自我始終要保持自我。這也就是保持自我同一性的理性。理性的原則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原則。但是,這個自我保持(自我持存)是可以在兩個不同的意義上去理解。一個意思是經驗上的意思,即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如果人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那么他就沒有自我同一性。另一個是先驗意義上的,就是維持純粹的先驗的自我同一性。這兩個意義上的自我持存是聯合在一起的,是不能分離的。因此,阿多諾強調:“這種自我保持(又譯為“自我持存”——引注。)的理性是決不能與滿足人的需求的理性相分開的。”但是,康德在這個問題上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這兩種自然或者理性是聯系在一起的,是統一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這兩者又是相互矛盾的。雖然康德承認維持自己的生存是理性的原則,但是,這是次一級的原則。在康德看來,雖然維持自己的生命是聰明的、是理智的,但是在高尚的和絕對的意義上卻不是道德的。他還是把這兩個意義上的自然或者理性對立起來。在阿多諾看來,在更高級的意義上,這兩者似乎同一的。維持生命意義上的理性和自我同一性意義上理性,或者說這兩個意義上的自然是聯系在一起的。按照阿多諾的解釋,康德是不能容忍這個矛盾的東西的。所以康德才說,這種更高級的自然與我們無關。

顯然,對于自由和自然同一性的這種解釋,是阿多諾加給康德的,而不是康德本人的理解。不過阿多諾還是為他對康德思想的這種理解找到了辯護的借口。在他看來,在解釋哲學家的思想的時候,我們不是追問哲學家本人怎么想到,而是要找到這個思想背后的客觀精神。他說:“精神之產物并不是意圖和創造者意圖的表達,而是這些意圖在事情自身真理中得到磨滅。”這就是說,雖然康德的意圖不是這樣,但是事情本身的真理應該是這樣。對于阿多諾來說,理性(自由)和自然不是對立的,而是結合在一起的。這是更高更深刻的自然。雖然康德思想中意識到這個東西,但是,他認為,這與我們的道德實踐無關。這不僅意味著它不讓我們思考道德法則而只要我們遵循道德法則,而且還意味著,道德法則存在著,這就是他的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證明。

阿多諾認為,康德對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區分,實際上就是表明了理性中包含了自然的沖動,表明了實踐理性不能被消融在理論理性之中。這就好比說,我們看到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我們不能停留在理性的思考中,思考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如果停留在這種理性的思考中,那么這就是對無家可歸的人都一種漠視。在阿多諾看來,實踐理性不同于理論理性,實踐理性中就包含了一種沖動。這就是實踐理性中所包含著的自然。一種道德行為如果沒有這種自然的沖動就不是道德行為。在阿多諾看來,雖然康德看到了理性和自然、自由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但是他割裂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把這兩者之間對立起來。在阿多諾看來,理性是根源于自然的,是自然的一部分。理性不能與自然分裂開來。從這個角度來說,實踐理性要與自然和解。而不是把這兩者完全對立起來。在這里,阿多諾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他在《否定的辯證法》中一再強調的概念,即“精神經驗”的概念。精神經驗就是和自然相關聯的經驗。他說:“精神經驗”“始終如一地產生于自然關聯之中”。他從這個角度反對精神和自然的二元對立,反對自笛卡爾以來的二元論傳統,而這個傳統在康德那里達到了頂峰。在阿多諾看來,雖然精神的東西存在于自然之中,但是它又超出自然,它不可能在自然中被窮盡。而這個超出自然的東西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既受到自然的因素的影響,但是又超出自然。這里當然是存在著矛盾的。這是自由中的辯證法思想。而這種矛盾在康德的純粹理性中當然是無法得到表達的。康德對于絕對起源的追問,對于第一哲學的要求就否定了自由中的內在矛盾。對于阿多諾來說,康德的第一哲學(道德形而上學)所要抓住的是超越自然的東西。而在阿多諾看來,超越自然的東西本身就是屬于自然的。但是,康德卻要理性控制自然、否定自然,把控制自然絕對化,這樣做在康德那里自由和自然就絕對對立起來了。康德的絕對命令就是把統轄自然的理性變成了工具理性。而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善的自然是可能的,是自然的善,這就是理性和自然的統一,這種統一就是美。

當然,在阿多諾看來,道德行動中包含自然,并不意味著,人的道德行動要聽從自然,而是要反思自然。阿多諾說,“可以稱著主體的東西,無非就是自省。”這種自省意味著主體知道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他擺脫了對自然的盲目追求,并把這種追求轉變成為其他東西。這就是道德的。這個東西就是康德倫理學的基礎,但這是客觀的基礎,是沒有被康德明確地表達出來的基礎。

三、對道德自明性的批判

康德的道德哲學常常被指責為形式主義,被指責為理性與其自身的單純同一性。它不能受任何感性的內容的影響。這是建立在自由和自然的對立的基礎上的。阿多諾認為,康德的這種形式主義的倫理學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就是給人們制定了市民社會的最低限度的道德。這種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以否定性的形式表達出來的。這種最低限度的道德是用來對抗道德懷疑論的。它也是有具體內容的。這個具體的內容是以否定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即道德的行為不能以感性的東西為目的。這就是說,康德的道德命題本來應該以否定的形式出現,但是康德卻以肯定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被肯定地表達出來的就是自明的絕對命令。

阿多諾認為,在康德那里,道德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是理性的行動。在阿多諾看來,即使道德法則是自明的,但是這也不一定導致道德行動。即使一個人知道道德規范,這也不表明他的行動就一定會是善的行動。阿多諾主要有兩個理由。

第一理由是,康德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差別。在康德那里,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幾乎是一回事。正確的知識就是正確的行動。按照前面的分析,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不同的地方在于,實踐理性是必須有沖動的。雖然康德可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他認為,這是思辨理性中的問題,而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對此置之不顧。而阿多諾強調,正確的知識和正確的行動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個差異被忽視了,這就是沖動。當然,阿多諾也并不否定康德的實踐理性中包含了沖動的因素。不過在康德實踐理性中這種沖動不是我們在上面的討論中所說的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的那種沖動。因為阿多諾所說的那種自然的沖動就是要把道德規范落實在現實中需要有自然的沖動。而康德道德哲學是不考慮道德規范是否能夠在現實中得到落實。康德的道德法則是關于應然的法則,所以他不考慮是否得到落實。但是,這并不否認康德的實踐理性概念中包含創造性的力量。這種創造性的力量就是創造規范的能力。在康德那里,理念是給定的,比如自由是給定的。但是給定的自由同時又是自律的。而自律實際上就是一種自己規定自己的能力。自律就是以能動性為條件的。這里就包含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其中了。因此,阿多諾指出,“依照康德的看法,在理念被給定的同時,它們始終是一個自我的創造物,仿佛它就是積極理性的產物一樣。”在康德那里,意志就是理性,而“理性本身是一種力量、一種行動和一個真正的創造者”。不僅實踐理性是如此,理論理性實際上也具有創造性。統覺就包含了原始的創造。于是,對于康德來說,理性就是一種正確地創造世界的可能性。康德的實踐活動是思想的范圍內進行的。對于康德來說,道德法則是自明的,就是因為,它是理性自我創造,也是自己給定自己的。它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自明的。在這里,人們不需要反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康德的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實際上沒有被原則上區分開來。如果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是一致的,那么是不是說,一個人知道了道德實踐的規則就是進行了一種道德實踐呢?

第二,康德的道德哲學強調的道德自明性的前提是它不考慮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阿多諾從這個角度批判了康德。在阿多諾看來,康德的道德哲學非常嚴肅,不沾染一點塵世的煙火,這非常狹隘、武斷和可怕。這是因為,現實生活是非常復雜的,對于人來說,任何一種道德法則在社會生活中都不是自明的,而是需要反思的。或者說,在塵世的生活中,任何一個人,不論他如何理性,都不能認為道德的法則是自明的,不能簡單地認為,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行動就一定是道德的。在康德那里,個人所承擔的道德規范就是一種客觀的道德規范。個人與其他人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在康德那里,道德上的沖突是不存在的。阿多諾認為,這種情況只能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才存在。這是因為,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每個人都處于一個穩定的、普遍被接受的信仰體系中。在這個社會中,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知道,他應該做什么。在阿多諾看來,在現代社會,如果要說有什么自明的道德規范,那就是康德所列舉的誠實的商人的例子。在現代社會中,人都應該做一個誠實的商人,嚴格地按照交換法則進行交易。這就是現代社會中對于所有的人來說,自明的道德法則。嚴格地按照交換法則來交易,也就是按照理性來行動。阿多諾認為,這肯定是康德倫理學所包含的嚴格按照理性來行動的具體要求之一。在阿多諾看來,這實際上就是把“農業社會的商人美德與真正的道德行為等量齊觀”。因此,對于阿多諾來說,康德的倫理學在現代社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現代社會是非常復雜的社會,是充滿沖突和矛盾的社會。在現代社會再也不存在任何自明的道德規范。任何一個道德規范在現實生活中都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當然,這不是說,康德的理性原則沒有考慮到經驗的東西,康德既承認經驗的東西的重要作用,但是同時又否定它。這種東西在康德哲學中處于一種矛盾的地位,這兩者緊張對立。

阿多諾指出,康德的道德哲學是以個人和社會的同一性為前提的。康德的道德哲學的積極意義就在于,資產階級初期對人的平等的訴求,不承認人有等級,也不認為道德的行為需要學習。人也不需要道德上的反思。對于人來說,道德是自明的。所有人都能夠成為道德的人。這是康德道德理論的積極意義。而康德道德哲學的問題是,他認為,理性是自明的,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的,理性不會犯錯誤。阿多諾認為,康德對于理性的這種理解實際上否定了理性的反思能力,從而限制了理性。在阿多諾看來,理性可能會產生誤用。這就需要理性的自我反思來糾正這種理性的誤用。

其實,康德之所以認為個人和社會是同一的,是因為康德把人還原為理性的存在物。所以對于康德來說,不僅人,凡是理性的存在物都是完全同一的。康德把人格和人區分開來。人格在康德那里就是“純粹理性的主體”。阿多諾認為,康德所設想的這個純粹理性的主體是先驗的形式,沒有內容,是與具體的人的意識相對立。這個純粹理性的主體,是超人,是擺脫了一切塵世的束縛而能夠理性地行動的超人。然而,這個超人也完全可能是不道德的。這是因為,理性在康德那里實際上成為工具理性,而這個工具理性可能會被誤用。阿多諾認為,一個邪惡的智性特點是可以想象的。在《啟蒙辯證法》中,阿多諾把康德與薩德類比,說明了這種理性被誤用的可能性。

阿多諾強調,在人格的因素中,不僅有形式的先驗的東西,而且有經驗的內容。這兩者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脫離了經驗的內容,那么人性可能會變成非人性。阿多諾說,絕對的精神狀態如果缺乏特定的影響將肯定退化成絕對的冷漠,退化成非人性。阿多諾認為,理性和自然是結合在一起的。理性要控制自然,但是也要承認自然的合理性,如果完全否定了自然,那么理性就變成了冷酷無情的理性(工具理性),就變成了非理性。如果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自然的東西,比如對于自己的自然情感(對于子女的愛),充滿仇恨,那么這個人會愛其他人嗎?抽象的崇高最后會走向自己的反面,人性走向了反人性。甚至像康德這樣的理性的人也有反猶太人的思想。好事也是壞事的同謀。

四、對作為欲求能力的意志的分析

在阿多諾看來,在康德的思想中,意志概念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一方面,康德認為,意志和理性是一致的。實踐理性就是指意志。然而,在康德對于意志概念的進一步解釋中,意志又被理解為一種欲求能力。阿多諾認為,這是康德對于意志概念的一個重要的修正。那么如何來理解康德對于意志概念的這種修正呢?阿多諾認為,本來欲求能力是一種感性的東西。但是,在康德那里,這種欲求能力不能被理解為對于感性東西的欲求能力。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作為意志這種欲求能力是受到目的的約束的,而目的也是理性的目的。因為,康德道德哲學中,意志是不能以感性的東西為目的的。因此康德在這里所說的欲求能力不是感性的欲求能力,這種欲求能力是屬于理性的。為此,阿多諾把康德在這個意義上所理解的意志看做是一種具有中間環節意義上的意志。他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間。當然,阿多諾強調,意志作為中間環節,不是內部和外部之間的中間環節,不是理性通過意志在社會中得以實現意義上的中間環節。

那么這個意志的中間環節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理性以意志的形態占有、支配和控制欲望的一種能力。于是阿多諾認為,在康德的意志概念中,本能的力量和控制本能的力量結合在一起。從本能的力量來說,意志有一種創造性,是一種自發性。如果沒有這種自發性和沖動,那么就沒有自由。但是意志也不能僅僅就是這樣的自發性和沖動,否則就不是實踐理性了。因此意志之中還包含了控制這種自發性的因素。康德的意志概念就把這兩個矛盾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意志控制了自己的自發力量,這種意志就是善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的第一部分開頭說:“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唯一除了一個善良意志以外,根本不能設想任何東西有可能無限制地被視為善的。”這就是說,只有善良意志是善的。顯然在康德這里,意志和善又是同一個東西。意志本身就是善的,意志只能是善良意志。我們前面已經論述了,康德的意志概念和理性概念也是相互交叉的。在康德的理性概念中也有創造性,也有一種自發性的沖動力量。而且這種被理性約束的沖動也是善的。根據這樣一種理解,阿多諾認為,康德對于意志的這種理解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就是市民社會中的勞動倫理。因此,在他那里,至惡就是懶惰。

那么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阿多諾通過對康德的義務概念的分析來說明這個問題。所謂義務就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在阿多諾看來,本來康德的道德哲學是講自由的,而在對于法則的敬重中,自由幾乎沒有了。那么為什么康德一開始講自由,而到最后卻把自由幾乎完全吞掉呢?阿多諾認為,這是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一致的。在市場機制中,人們強調自由,但是這里所強調的自由,就是康德所說的純粹人格意義上的自由,純粹形式的自由,而在現實社會中,人的自由都是遵循規則的,按照市場規則來行動的。個人是自由的,純形式的自由,但是這個自由最終被吞沒在市場交換的規則中,自由消失了。在市場體系中,個人的自由就是遵循市場規則的自由。因此,康德的自由觀和市場經濟體系是一致的。阿多諾在這里進行了一個類比,說康德只是形式上談自由,他從來不考慮自由如何實現。結果自由消失了。這就好像人們敬重上帝,他創造一切,但是,這個上帝最后到天上了。他對人間的事務什么也不管。人間的事務仍然是按照自然規律來形式。同樣道理,自由消失了,控制人的就是自然規律來。康德的自由學說本來是控制自然的,但是對于自然的壓制,最終的結果就是人服從自然規律。自由消失了。壓制自然最后走向了服從自然。這就是啟蒙辯證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康德的意志概念就是勞動紀律,也要從市場經濟體系中得到理解。

其實,康德哲學充滿了矛盾。這是因為,雖然康德的道德哲學是從形而上學的意義上來討論意志自由,道德絕對命令,但是他也不能不顧具體的社會條件,而一旦在某種程度上涉及到社會條件,那么康德的道德觀念就陷入了矛盾之中。對于阿多諾來說,這種矛盾表明,如果我們把康德的道德原則貫徹到社會生活中,那么他的道德法則就完全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現代世界中內在性與外在性的斷裂,康德道德哲學就是在這種斷裂的基礎上形成的。由于這種斷裂,抽象的自由在現實社會中可以變成不自由,抽象的善良意志在現實社會中可能會導致惡。

③[德] 康德 : 《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374頁。注意這里的“必要”(Notwendigkeit),在康德那里“必要”和“必然”有時是沒有區分的。(參見本書第20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在线亚洲小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久久无码av三级|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成人在线综合|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国产系列|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成年人片|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成人韩免费网站|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人妖在线|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欧美97色|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人人艹人人爽|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色香蕉网站|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97se亚洲综合在线|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9999在线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色国产视频| 久草网视频在线|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亚洲美女久久|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亚洲欧洲综合| 色香蕉影院| 午夜不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