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啟蒙運動中的“覺悟”話語"/>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全面覺醒”的開啟
——五四啟蒙運動中的“覺悟”話語

2020-03-11 15:22:30俞祖華
廣東社會科學 2020年1期

俞祖華

五四運動是引導中國走向“偉大開端”的“偉大覺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這種“偉大覺醒”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潮流從此勢不可擋。①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及同時期活躍于歷史舞臺的孫中山等思想家,以喚起民眾覺醒、中華民族覺醒為己任,使用“覺悟”“自覺”“覺醒”等話語,進行喚醒民眾的思想啟蒙,推動新思潮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創辦報刊進行啟蒙宣傳是喚醒民眾覺悟的重要途徑,上海《民國日報》從1919年6月起開辟了《覺悟》副刊;周恩來等于同年9月在天津成立了進步團體覺悟社,創辦了《覺悟》雜志;其他報刊也致力于以啟發民眾覺悟為宗旨的公共傳播。陳獨秀、胡適、周作人等倡導面向下層民眾的“平民文學”,魯迅等人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覺悟者與不覺悟者的文學形象,希望發揮文學喚醒民眾、改良人生的巨大作用。

一、“吾人最后之覺悟”:開啟中華民族全面覺醒的新階段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②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后,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華民族造成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這些歷史災難同時也逐步喚醒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

關于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起點與歷程,學界有不同提法。陳其泰認為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鴉片戰爭前后,是發軔階段;戊戌維新時期,是大力提升階段;辛亥革命時期,是進一步高漲并結出寶貴果實階段。③史革新認為近代百年中華民族經歷了四次民族覺醒的歷程,即鴉片戰爭后民族意識開始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意識初步覺醒、“五四運動”期間民族意識得到升華、抗戰期間民族意識高漲的過程。④至于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具體起點,有的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意識覺醒或者說中華民族自覺是從鴉片戰爭時期開始的。林家有指出:“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既是中國人民的不幸,又促使中華民族的猛醒”,鴉片戰爭“促使中華民族自覺意識的產生,加速了中華民族的覺醒”。⑤郭雙林指出,從嚴格意義上講,近代中華民族的普遍覺醒,應該以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為起點。在整個鴉片戰爭時期,中國還沒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覺醒,至多僅僅是部分中國人在開始覺醒。但是,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歷史過程,可以說,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時期部分中國人民的開始覺醒,也就不會有甲午戰爭以后普遍的民族覺醒。⑥沈年耀認為“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開始”,中華民族覺醒歷經四個階段:甲午戰爭;反對《二十一條》;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到全面抗戰。⑦我們認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覺醒是從鴉片戰爭時期開始的,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大大刺激了中華民族覺醒的發展,到五四時期“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

我們不妨從以下角度理解:

從民族覺醒的深度看,從技術到政治、再到倫理問題層層遞進,達到了“吾人最后之覺悟”。陳獨秀在1915年9月發表的《答王庸工》一文中對《新青年》雜志作了“批評時政,非其旨也”的定位,其緣由是“國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覺悟,直無非難執政之理由”。⑧1916年2月發表的《吾人最后之覺悟》一文中指出:“足使吾人生活狀態變遷而日趨覺悟之途”為“歐化之輸入”,“凡經一次沖突,國民即受一次覺悟”。“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絀,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底之覺悟,蓋猶在倘恍迷離之境。吾敢斷言曰: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⑨稍后,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對陳獨秀的說法表示認同,他指出:“咸同年間,因西方化的輸入,大家看見西洋火炮、鐵甲、聲、光、化、電的奇妙”,覺悟到“我們不可不采取它的長處”。“及至甲午之役,海軍全體覆沒,于是大家始曉得火炮、鐵甲、聲、光、化、電,不是如此可以拿過來的,這些東西后面還有根本的東西”,“于是大家又群趨于政治制度一方面,所以有立憲論與革命論兩派”。經過改良、革命,西方政治制度始終沒有安設在中國,“于是大家乃有更進一步的覺悟,以為政治的改革仍是枝葉,還有更根本的問題在后頭”。“此種覺悟的時期很難顯明的劃分出來,而稍微顯著的一點,不能不算《新青年》陳獨秀他們幾位先生”。“陳先生在他所作的《吾人最后之覺悟》一文中以為種種改革通通用不著,現在覺得最根本的在倫理思想。對此種根本所在不能改革,則所有改革皆無效用……我們也不能不嘆服陳先生頭腦的明利……這時候因為有此種覺悟,大家提倡此時最應做的莫過于思想之改革——文化運動”。梁漱溟提到“最注重政治問題的如梁任公一輩人到此刻大家都棄掉了政治的生涯而趨重學術思想的改革方面”。⑩梁啟超也談到了近代中華民族覺醒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根本的遞進歷程,他在1923年2月發表的《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談到國人“覺悟”的過程:“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傅斯年1920年也談到“五月四日以后,中國算有了社會了”。“中國人從發明世界以后,這覺悟是一串的:第一層是國力的覺悟;第二層是政治的覺悟;現在是文化的覺悟;將來是社會的覺悟。”蔡元培稱:“學生界除了對于政治的表示以外,對于社會也有根本的覺悟。他們知道政治問題的后面,還有較重要的社會問題,所以他們努力實行社會服務,如平民學校、平民演講,都一天比一天發達。”當時思想界的精英人物都認同,如果不能喚起國民的全面覺醒,喚起全社會的全面覺悟,政治變革很難推動,已有的改革成果也站不住腳。

從民族覺悟的廣度看,從鴉片戰爭時期少數先驅者覺醒到甲午戰爭失敗后士大夫階層“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再發展到五四時期實現被稱為“國民覺悟”“勞動者底覺悟”“社會的覺悟”的“全面覺醒”,歷史現場則從晚清時的部分地域擴展到五四時期的全國范圍。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后被驚醒的是林則徐、魏源等少數先驅者;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覺悟到“不如夷”的仍是人數屈指可數的少數洋務論者,“1840年以來,中國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敗都產生過體現警悟的先覺者。但他們的周圍和身后沒有社會意義的群體,他們走得越遠就越是孤獨。”我們可以從魏源編撰《海國圖志》后“舉世諱言之”、徐繼畬因編寫《瀛環志略》備受非議、郭嵩燾因《使西紀程》中的言論被嚴旨訓誡等事例中,感受到先驅者因覺醒得早而遭受的悲涼。“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中國民族的覺醒由1300名舉人在‘公車上書’的吶喊聲中宣告于世是一點都不奇怪的。”梁啟超、陳獨秀、梁漱溟等人都談到了甲午戰后“覺醒”的群體意義。梁啟超稱:“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自甲午東事敗后,朝野乃知舊法之不足恃,于是言變法者乃紛紛。”陳獨秀指出:“甲午之役,軍破國削,舉國上中社會,大夢初覺,稍有知識者,多承認富強之策雖圣人所不廢。”梁漱溟指出,甲午之役后“大家又群趨于政治制度一方面”。三人都認同甲午之役后中華民族開始了“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不過,甲午之役后開啟的“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還不是“全面覺醒”。雖說“變法者乃紛紛”“群趨于政治制度一方面”,但覺醒的群體主要是士大夫,或者是陳獨秀所說的“上中社會”,而不涉及下層民眾。變法、革命雖轟轟烈烈,但所影響的地域范圍是有限的,“其地太遼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各不相知,各不相關”。經過甲午戰敗的沖擊,雖“鼾睡之聲乃漸驚起”,但變法仍僅局限于京師、湖南等少數省份。與維新派立足于“上達天聽”呼吁變法、革命派立足于“中等社會”推動革命有別,五四運動從象牙塔走向了十字街頭,五四運動的領袖人物以喚醒勞動者、喚醒勞工階級、喚醒國民為己任,推動了覺醒民眾廣泛、波及地域寬闊、影響面大的思想啟蒙運動、社會改造運動。他們從新文化運動初期一般地倡導“民族自覺”“國民覺悟”,到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運動后擁抱民間、關注下層,聚焦于提高勞動者覺悟、勞工階級覺悟,使“全面覺醒”奠基于廣泛的社會基礎之上。李大釗在1918年11月發表的《庶民的勝利》一文中指出:民主主義、勞工主義既然占了勝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同年11月16日,蔡元培在北京天安門舉行的慶祝協約國勝利大會上發表了《勞工神圣》的演說,他指出:“我說的勞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是用自己的勞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業,不管他用的是體力、是腦力,都是勞工。所以農是種植的工;商是轉運的工;學校職員、著述家、發明家,是教育的工,我們都是勞工。我們要自己認識勞工的價值!勞工神圣!”陳獨秀在1920年4月發表的《新文化運動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運動要影響到別的運動上面”,“新文化運動影響到產業上,應該令勞動者覺悟他們自己的地位,令資本家要把勞動者當做同類的‘人’看待,不要當做機器、牛馬、奴隸看待。”在同年5月發表的《勞動者底覺悟》一文中,他又強調“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我們現在一方面盼望不做工的人快快覺悟自己無用的下賤;一方面盼望做工的人快快覺悟自己有用、貴重。”當時,孫中山也關注國民的“全面覺醒”,他在《建國方略》中將國民劃分為先知先覺者、后知后覺者與不知不覺者,他希望革命黨人重視喚醒民眾,“出國人之思想于迷津”。他們所說的“庶民”“勞工”“勞動者”“平民”“不知不覺者”等都是指少數剝削者以外的全體勞動者,只有喚起全體勞動者的覺醒,才談得上社會的“全面覺醒”。

從民族覺醒的態度看,從近代初期少數先驅者的被動驚醒發展到五四時期對民族命運的自覺反省與對喚醒民眾使命的自覺承擔。“‘覺醒’一詞并不歸結于憤激,其確定涵義應在于主體對自身歷史使命的自覺意識”。近代從被動驚醒到自覺反省的中華民族覺醒歷程,可以叫做由自在到自為,或者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鴉片戰爭時期三元里人民起而抗英,是在民族義憤的感召下集結起來,更多的是出于反侵略的自衛本能。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等概念、口號的提出,體現了先驅者對自身民族認同、對自身歷史使命的自覺意識。到了五四時代,“自覺”一詞被思想家們紛紛提及,成為實現“全面覺醒”的重要標識。在新文化運動發生前,陳獨秀、李大釗已提及“自覺”一詞并加以討論。1914年11月,陳獨秀在《甲寅》雜志發表的《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中指出:“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國人無自覺心者,其國亦殆”。“自覺者何?覺其國家之目的與情勢也”。要覺悟“國家之目的”,即認識到“國家者,保障人民之權利,謀益人民之幸福者也”,覺悟“國家之情勢”,即認識到“吾國自開港以來,情見勢絀”,若不自度量逞意氣之勇,“愛國適足以害國”。1915年8月,李大釗在《甲寅》雜志發表《厭世心與自覺心》一文回應上文,指出“獨秀君之文”,“厭世之辭,嫌其泰多;自覺之辭,嫌其泰少”。認為“自覺之義,即在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不宜因其國家之不足愛,遂至斷念于國家而不愛”,“中國至于今日,已瀕于絕境,斷不許吾人以絕望自灰。”1915年9月新文化運動發生后,五四啟蒙思想家在相關文章中多次使用了“自覺”話語,如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新陳代謝是普遍規律,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期待“敏于自覺勇于奮斗之青年”“決不作牽就依違之想,自度度人,社會庶幾其有清寧之日也”;在《今日之教育方針》一文中指出“人民應有自覺自重之精神,毋徒事責難于政府”。“吾人倘不以劣敗自甘,司教育者與夫受教育者,其速自覺覺人,慎毋河漢吾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一文中指出“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共和立憲而不出于多數國民之自覺與自動,皆偽共和也,偽立憲也”。李大釗在1916年8月發表的《〈晨鐘〉之使命》一文中,提出“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自我之民族的自覺”,“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在同年9月的《青春》一文中,他又指出“青年之自覺,一在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縛現在活潑潑地之我,進而縱現在青春之我,撲殺過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禪讓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脫絕浮世虛偽之機械生活,以特立獨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機軸。”當時屬于東方文化派的思想界也強調了民族自覺或文化自覺,如杜亞泉在1915年發表的《吾人今后之自覺》一文中指出:奮斗主義“為吾人所宜自覺者,吾國今日,非奮斗不足自存,已無疑義”;在1917年發表的《戰后東西文明之調和》一文中提出:“吾代表東洋社會之中國,當此世界潮流逆轉之時,不可不有所自覺與自信”。梁啟超在1915年發表的《敬舉兩質義促國民之自覺》一文中指出“自覺”貴在“自知”,“自知其所處之境遇何若責任何在”;在1922年出版的《歐游心影錄》一書中專門有“中國人之自覺”一節。張東遜在1919年9月發表的《第三種文明》一文中把人類的文明分做三個時期,即“第一種文明是習慣與迷信的文明”,“第二種文明是自由與競爭的文明”,“第三種文明是互組與協同的文明”。“第二種文明是部分自覺的,第三種文明是普通自覺的,第一種文明是不自覺的”。他指出“這第三種文明,因為大戰的緣故,方才出芽,因個人的自覺有先后不同,民族的自覺也有先后不同。歐美先進的民族自然比中華民族自覺得早些。這次大戰把第二種文明的破罅一齊暴露了;就是國家主義與資本主義已到了末日,不可再維持下去。”

二、覺悟之內涵溯源:多向解讀與發展脈絡

汪暉在論及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覺悟”問題時指出:“要認識什么是‘覺悟’,首先要分析當時具體的歷史脈絡,明白講‘覺悟’的人所針對的問題。所有的‘覺悟’都是在這個運動里面、在這個特定的事件里面產生的。人們對自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對自己的理解又是通過對歷史和時代的認識而來的。‘覺悟’并不像你理解的那么抽象,它們是有豐富的歷史內涵的。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因為有各自的歷史內涵,所以才能產生新的、不同的政治選擇。”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在講“覺悟”“自覺”,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也在講“覺悟”“自覺”;新文化運動發生前、運動早期與運動后期都在使用“覺悟”“自覺”話語;后五四時代人們又從各自角度、不同立場在解讀、詮釋五四啟蒙中提出的“覺悟”“自覺”問題。我們不妨先回到那個時代,看看時人在當時是怎么定義“覺悟”“自覺”的,在新文化運動早期與后期“覺悟”“自覺”的內涵發生了什么變化?

時人對“覺悟”的定義包括:其一、按陳獨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針》等文中“自覺覺人”“自度度人”的說法,及周恩來在《覺悟》一文中“因自己的覺悟得尋著人的生活,由己及人,漸漸可以達到人人覺悟的境界”的說法,五四思想家所謂“覺悟”包括了啟蒙者的主動“自覺”“自己覺悟”與啟蒙者喚起工農的“覺人”“人人覺悟”。《孟子》有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啟蒙者的“自覺”是一種先驅者的覺醒,就像孟子所說的“先知”“先覺”。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一文中所說:“在中國的民主革命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都明顯地表現了這一點,而‘五四’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則比辛亥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更廣大和更覺悟。”啟蒙者喚起工農大眾的覺悟,正如孟子所說的“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新文化運動前期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倡導與后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都經歷了先驅者率先“自覺”,然后他們再去“喚起工農千百萬”的過程。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經典作家論述過先驅者把社會主義思想“灌輸”到工人隊伍中去,如列寧有一個著名論斷:“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即確信必須結成工會,必須同廠主斗爭,必須向政府爭取頒布對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會主義學說則是從有產階級的有教養的人即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展起來的。現代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們的社會地位來說,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首先是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知識分子在“先知”“先覺”先進理論后,再去做“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的啟蒙宣傳,向工人階級宣傳馬克思主義,“向農民群眾不斷地灌輸社會主義思想”。孫中山對五四思想啟蒙“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的過程描述為:新文化運動“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其原始,不過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彌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知識分子的優勢是在思想理論方面,從實踐經驗講還需要向社會學習、向群眾學習,因此,“在《五四運動》和《青年運動的方向》等文章中,毛澤東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和工農大眾相結合的問題,要求把啟蒙主義的‘化大眾’轉變為知識分子的‘大眾化’”。

其二、按陳獨秀、梁啟超、梁漱溟有關近代民族覺悟三個階段的說法,五四思想家所謂“覺悟”包括了科學(學術)覺悟、“政治的覺悟”與“倫理的覺悟”。新文化運動中對應這三種覺悟,分別對應有科學、民主與“打倒孔家店”三個口號。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一文中涉及了科學覺悟,重點談了“政治的覺悟”與“倫理的覺悟”。關于科學覺悟,他指出清季所爭者“在朝則為鐵路非鐵路問題,在野則為地圓地動、地非圓不動問題”,“其睡眠無知之狀態,當世必覺其可惡,后世只覺其可憐耳”。關于“政治的覺悟”,他指出:“一部分優秀國民漸生政治根本問題之覺悟,進而為民主共和、君主立憲之討論”。但絕大多數普通百姓是缺乏民主覺悟的,“人民除納稅訴訟外,與政府無交涉;國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今之所謂共和,所謂立憲者,乃少數政黨之主張,多數國民不見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蓋多數人之覺悟,少數人可為先導,而不可為代庖。共和立憲之大業,少數人可主張,而未可實現”。關于“倫理的覺悟”,他指出:“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倫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條,莫可偏廢。三綱之根本義,階級制度是也。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別尊卑、明貴賤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與階級制度極端相反。”又指出:“蓋共和立憲制,以獨立、平等、自由為原則,與綱常階級制為絕對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

在上述三種覺悟中,陳獨秀言說的重點,越來越偏離《新青年》創刊之初“批評時政,非其旨也”的定位,越來越偏向于“談政治”、談國民的政治覺悟。如他在1919年1月發表的《除三害》一文中,提出要除“軍人害”“官僚害”與“政客害”三害,強調“一般國民要有參預政治的覺悟,對于這三害,要有相當的示威運動”。他在同年6月發表的《立憲政黨與政治》一文中指出:“現在人人都要覺悟起來,立憲政治與政黨,馬上都要成歷史上過去的名詞了。”他在11月《國民》雜志成立周年紀念的致詞中把國民覺悟分為三步:“愛國心之覺悟——國民自保及民族自決之精神,最為普遍,此在一般國民,均具有此種覺悟。”“政治不良之覺悟……屢聞各方面有請愿之舉,多涉內政問題,可見國人已有此種覺悟:特以例前者,則覺悟之程度,及具此覺悟者之人數,殊形減少,蓋僅‘五四運動’中學生之一部分而已。”“社會組織不良之覺悟……具此種覺悟者,即在學生界亦殊少矣。要之,此等覺悟之進程,以系由外交而及內政,由內政而至社會組織”。陳獨秀這里所說“愛國心之覺悟”“政治不良之覺悟”與“社會組織不良之覺悟”實際上都是“政治的覺悟”,尤其是他所尤為推重的“社會組織不良之覺悟”導致“非把他改良不可”的認識,導致進步團體、先進政黨的成立,從而從“全面覺醒”發展到“偉大開端”。

其三、按陳獨秀、梁啟超等人有關對外對內兩種覺悟的說法,五四思想家所謂“覺悟”包括了對外不許列強侵害主權的民族主義覺悟與對內不許軍閥把持政權的民主主義覺悟,或者說是包括了反對帝國主義與反對封建主義的覺悟。陳獨秀在1918年12月發表的《歐戰后東洋民族之覺悟及要求》一文中指出:“鄙人以為我們東洋民族,對于戰后的覺悟和要求,最要緊的是對外對內兩件大事。對外的覺悟和要求,是人類平等主義,是要歐、美人拋棄從來歧視顏色人種的偏見……對內的覺悟和要求,是拋棄軍國主義,不許軍閥把持政權。”他在1919年5月發表的《山東問題與國民覺悟——對外對內兩種徹底的覺悟》一文中指出,國民應該有兩種徹底的覺悟:“(一)不能單純依賴公理的覺悟;(二)不能讓少數人壟斷政權的覺悟。”前者包含了用暴力進行民族自救、打倒帝國主義列強的思想;后者包含了以強力爭取國內民主、打倒封建軍閥的思想。因此,他所說的“兩種徹底的覺悟”,是指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覺悟。他在同年12月的《〈新青年〉宣言》一文中中指出:“我們相信世界上的軍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我們雖不迷信政治萬能,但承認政治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生活;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會把政權分配到人民全體”。1919年9月,李大釗在天津發表講演,強調“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運動必須堅持到底”。被稱為“南陳北李”的中共主要締造者陳獨秀、李大釗都有了對外反帝、對內反封建的覺悟,故他們雖然沒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會議,但中共剛剛成立就在宣言中仍順理成章地提到了反帝反封建問題。據參與中共一大宣言起草的董必武回憶:“第一個材料綱領是比較可靠的,比較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情況,里面提到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口號”,“兩個口號‘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提出來了,這是不簡單的。到了第二次代表大會才在宣言上發表了這兩個口號。”

梁啟超對“覺悟”“自覺”也作了類似的定義,他在1921年10月發表的《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一文中指出:“自覺,覺些甚么呢?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的事情。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覺,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覺。這兩種精神,原是中國人所固有;到最近二、三十年間,受了國外環境和學說的影響,于是多年潛在的本能忽然爆發,便把這回絕大的自覺產生出來。”他在后來的《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中再次提到了這兩種“自覺”。

其四、按照李大釗在《〈晨鐘〉之使命》一文中提出的“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自我之民族的自覺”,五四思想家所謂“覺悟”包括了個體意識的覺悟與群體意識的覺悟,包括了“小我”“小己”之覺悟與“大我”“大己”之覺悟。五四啟蒙思想家一面呼喚個體意識的覺悟、個性意識的覺醒、個體生命意識的覺悟,一面呼喚社會意識的覺悟、中華民族意識的覺悟、世界意識的覺悟。陳獨秀既倡導“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倡導“現代倫理學上之個人人格獨立,與經濟學上之個人財產獨立”,又引導國人關心國家命運與世界大勢,如他在1917年4月發表的《俄羅斯革命與我國國民之覺悟》一文中提出:“吾國民第一所應覺悟者,歐洲戰爭,無意識者恒少,故戰后而不改革進步者亦恒少”;“吾國民所應覺悟者,此次歐戰之原因結果,固其復雜,而君主主義與民主主義之消長,侵略主義與人道主義之消長,關系此戰乃至鉅焉”;“吾國民所應覺悟者,吾可憐之中華,未能日久生存于均勢之下也”;“吾國民所應覺悟者,俄羅斯之革命,非徒革俄國皇族之命,乃以革世界君主主義、侵略主義之命也”;“吾國民所應覺悟者,即令俄之新政府,以非戰故與德單獨言和,或德意志利用俄之紛擾,目前軍事上獲若干勝利,吾料新俄羅斯非君主、非侵略之精神,將蔓延于德、奧及一切師事德意志之無道國家,宇內情勢,因以大變”。“吾國民倘有上陳種種之覺悟,自應執戈而起,隨列強之后,懲彼代表君主主義、侵略主義之德意志,以扶人類之正義,以尋吾國之活路。”李大釗認為國民個體的活力與民族整體的活力是相通的,“個人有個人之青春,國家有國家之青春”,要求青年“人人奮青春之元氣,發新中華青春中應發之曙光”,要求青年“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李大釗呼喚“我”之自主意識、個體意識,他指出:“孔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是孔子嘗示人以有我矣。孟子云:‘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是孟子亦示人以有我矣。真能學孔孟者,真能遵孔孟之言者,但學其有我,遵其自重之精神,以行己立身、問學從政而已足。”他也呼喚“新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群體意識,稱“予以為吾中華若欲成一統一之國家,非基于新民族主義不可。新民族主義云者,即合漢、滿、蒙、回、藏镕成一個民族的精神而成新中華民族。”高一涵在1916年1月發表的《自治與自由》一文中指出:“小己者何?離群獨具之身,偏頗奇特之用,孤立而外于群者也。大己者何?由歷史以觀,即立國以來世世相承之民族性;由人道以觀,則人類眾生心心相印之公同。”胡適推崇個性解放,他在《易卜生主義》一文中表示希望“社會上許多人都能像斯鐸曼醫生那樣宣言道:世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個最孤立的人”。他也呼喚群體意識的覺悟,如其在1919年發表的《不朽》一文中指出:“我這個現在的‘小我’,對于那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過去,須負重大的責任;對于那永遠不朽的‘大我’的無窮未來,也須負重大的責任。”

其五、從新文化運動前期到后期,從一般倡導“國民覺悟”到重點啟發“階級覺悟”,從“輔導青年之修養”到喚起“勞動者底覺悟”,從倡導科學、民主與“倫理之覺悟”到傳播馬克思主義。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使新文化運動的“覺悟”話語發生了重要轉向,Bolshevism、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成了“全世界人類人人心中共同覺悟的精神”。李大釗1918年7月發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中指出:“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內足以喚起其全國之自覺,外足以適應世界之潮流”。“非獨俄羅斯人心變動之顯兆,實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普遍心理變動之顯兆。”在同年11月發表的《庶民的勝利》一文中他又指出:“我們對于這等世界的新潮流,應該有幾個覺悟”,包括覺悟到“須知這種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今后的世界,變成勞工的世界。我們應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人變成工人的機會,不該用此潮流為使一切人人變成強盜的機會。”同年12月,李大釗又發表《Bolshevism的勝利》一文,指出“Bolshevism這個詞,雖為俄人所創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紀全世界人類人人心中共同覺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勝利,就是二十世紀世界人類人人心中共同覺悟的新精神的勝利。”

新文化運動前期啟蒙思想家抽象地提“國民覺悟”,但在五四運動后,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已經轉換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聚焦于如何去喚醒勞動者的階級覺悟。1920年5月1日,陳獨秀在《勞動者底覺悟》一文中提到:“世界勞動者的覺悟,計分二步:第一步覺悟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覺悟是要求管理權。現在歐美各國勞動者底覺悟已經是第二步;東方各國象日本和中國勞動者底覺悟,還不過第一步。”這是指無產階級進行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的階級覺悟。他在同年9月1日發表的《對于時局的我見》一文中指出:“各國內只有階級,階級內復有黨派,我以為‘國民’不過是一個空名,并沒有實際的存在。有許多人喜歡拿國民的名義來號召,實在是自欺欺人。”他提出,勞動者“都必須知道必須遵守的兩條大義”。“第一條大義是階級的覺悟……資本家給雇工的錢僅夠糊口度命,其余大部分利益都歸到資本家的荷包,資本家一天富似一天,勞動者一天窮似一天,諸君的困苦就是從這里來的”。“第二條大義是革命手段……免除困苦之唯一根本方法,只有各地各行的勞動都有了階級覺悟,大家聯合起來,用革命的手段去組織勞動階級的國家、政府、國會、省議會、縣議會去解決勞動自身的困苦。”

三、覺悟之途徑:《民國日報·覺悟》《覺悟》等報刊的啟蒙宣傳

開啟民智、喚醒民眾有集會演講、課堂教學、出版著作、組織社團、文學創作等多種途徑,其中,通過創辦報刊進行啟蒙宣傳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視的傳播之渠道、覺悟之途徑。1917年1月,李大釗撰文談到對《甲寅》周刊的定位:“謀以其自身之努力,奮發我國民使之努力,以其自身之進化,開導我國民之進化”;“以其自身之美,感化國人,使之益昭其美而交相愛也。”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潮〉發刊旨趣書》中稱:《新潮》之編撰旨趣是“今日幸能漸入世界潮流,欲為未來中國社會作之先導”,期之以十年,“大學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中國,影響無量。”同月,蔡元培為《國民》雜志作序并寄語社員,他指出:“我國大多數之國民,方漠然于吾國之安危,若與己無關。而一部分有力者,乃日以椓喪國家為務。其能知國家主義而竭誠以保護之者,至少數耳。求能助此少數愛國家、喚醒無意識之大多數國民,而抵制椓喪國家之行為,非學生而誰?”他希望社員保持“喚醒國民之初心”,永葆朝氣,進行不怠。同年10月,陳獨秀曾寄語《國民》雜志社:“希望貴社以后對于國民覺悟之程度務使其增高,一方面使具此種覺悟者之人數增加,則盡美盡善矣。”可見,他們都希望通過報刊開導國民,感化國人,提高國人覺悟程度,引導中國社會不斷前行。

《民國日報·覺悟》副刊與覺悟社的《覺悟》雜志,是五四運動發生后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傳媒。在五四運動影響下,《覺悟》副刊于1919年6月16日首次在《民國日報》出現,由邵力子主編、陳望道助編,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影響最大的“四大副刊”之一。6月18日,邵力子在《覺悟》副刊發表《古訓懷疑錄》,該文指出:古訓“束縛了國人的思想自由……我國學問的不能進步,就為著一般人對古訓不敢懷疑的緣故……到了近來,我國和歐美通商,外國的新潮流跟著我國的失敗,一點一點的輸進來,我們也就一點一點地覺悟起來”。“我們現在要把社會改造,就不能不把種種可疑的古訓,教各人都能用新思想去觀察,那真理越發明白,社會就越發進步,真的‘德摩克拉西’也就越發有了希望。”邵力子、陳望道均為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成員,《覺悟》副刊自然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宣傳,“從1919年6月18日、19日初刊署名‘鶴’的《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兩篇文章起,《覺悟》在六年內,刊登介紹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專文的約在50篇以上。”副刊刊登了當時很多共產黨人如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李達、李漢俊等人的文章約200篇以上,邵力子本人發表了專論社會主義的文章有《提倡社會主義決不是好奇》《布爾色維克的真相》《共產與公道》《拒絕遺產與共產主義》《馬克思底思想》等。“上海《民國日報》這份副刊以‘覺悟’命名,它與半年后于1920年1月20日由周恩來同志在天津主編創刊的《覺悟》月刊,不謀同名而合,南北齊名輝映,說明了‘覺悟’這一新詞,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趨勢。”

《覺悟》于1920年1月20日創刊,是天津愛國學生團體覺悟社的社刊,由周恩來主編。覺悟社于1919年9月16日由周恩來、郭隆真等發起成立。《覺悟》只出了第1期,有100多頁,近10萬字,因覺悟社的領導骨干被捕入獄而停刊。《覺悟》第1期發表了周恩來的《〈覺悟〉的宣言》《覺悟》兩篇具有發刊詞性質的重要文章。《〈覺悟〉的宣言》一文指出:“‘覺悟’的聲浪,在二十世紀新潮流中,蓬勃得很厲害。我們中國自從去歲受歐戰媾和的影響,一般稍具普通常識的人,也隨著生了一種很深刻的‘覺悟’:凡是不合于現代進化的軍國主義、資產階級、黨閥、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頑固思想、舊道德、舊倫常……全認他為應該鏟除應該改革的。有了這種‘覺悟’,遂醞釀成這次全國的‘學潮’,沖動了全國的學生界,人人全想向‘覺悟’方面走”;指出“覺悟”的主旨是“本著反省、實行、持久、奮斗、活潑、愉快、犧牲、創造、批評、互助的精神,求適應于‘人’的生活——做學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業。抽象的話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覺’‘自決’”;表示“我們的決心就是齊心努力向‘覺悟’道上走,同時也盼望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向‘覺悟’道上走”。《覺悟》一文指出:“人在世界上同一切生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能夠‘覺悟’,一切生物不能夠‘覺悟’”。“總起來凡人不滿意現狀,必生出感覺;由感覺而悟到一切真的事理——為人類大多數生存進化比較現狀為有進步的——是謂之大‘覺悟’”。“從‘覺悟’中生出來的效果,必定是不滿意現狀,去另辟一條新道,接續不斷的往前走,去求無窮的進化。縱橫起來說:橫性的‘覺悟’,是利己利人,永無邊境;縱性的‘覺悟’,是解放改造,破壞建設,永無止境。”該期還刊發了15000多字的《學生根本的覺悟》一文。

其他報刊也致力于宣傳民主與科學、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斗爭的輿論傳播,對喚醒工農大眾、啟發民眾覺悟起了重要作用。毛澤東指出:“那時,以共產黨的《向導周報》,國民黨的上海《民國日報》及各地報紙為陣地,曾經共同宣傳了反帝國主義的主張,共同反對了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共同反對了封建古裝的舊文學和文言文,提倡了以反帝反封建為內容的新文學和白話文。”高度評價了包括《民國日報·覺悟》副刊在內的報刊,在實現“第一次全面覺醒”中的重要作用。

五四啟蒙思想家對“覺悟”使命的清醒認識、對“覺悟”話語的豐富書寫、對喚醒民眾的啟蒙宣傳、對與工農結合的路向選擇,促成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五四運動、五四啟蒙所喚起的“全面覺醒”影響是重大、深刻和長遠的,單從五四運動結束后短短幾年內來看,“偉大覺醒”導致了“偉大開端”,“國民覺悟”導致了“國民革命”,從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①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日報》,2019年5月1日。

②恩格斯:《致尼·弗·丹尼爾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9頁。

③陳其泰:《中華民族在近代的覺醒》,蘭州:《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④史革新:《略議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四次覺醒》,北京:《高校理論戰線》,2009年第3期。

⑤林家有:《試論鴉片戰爭對中華民族自覺意識產生、發展的影響》,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⑥郭雙林:《鴉片戰爭與中華民族的覺醒》,開封:《史學月刊》,1990年第3期。

⑦沈年耀:《論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的歷程》,襄樊:《襄樊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⑩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梁漱溟全集》第1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33~33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青青草91视频| 亚洲性网站|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图区|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色成人亚洲|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国产色婷婷|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日本欧美午夜|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亚洲黄网在线| 在线国产你懂的|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欧美极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久久九九热视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免费一极毛片| 免费看美女毛片|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97在线免费| 午夜欧美在线|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久久黄色小视频|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婷婷六月在线|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