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的發展和人類的起源密切相關,高超的藝術技巧為人類文明的推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中國歷史從近代走向現代的轉型發展環節當中,呈現出的全新時代精神讓傳統戲劇戲曲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在“藝術裂變時代”,中國的戲劇導演意識發展使得他們形成了獨特的導演觀念,確定了不同時期的戲劇導演風格。
關鍵詞:藝術裂變時代;中國戲??;導演意識
導演的出現在現代戲劇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中國戲劇藝術創作過程的重要發展階段。在導演意識出現之前,整個中國戲劇行業內部主要通過團體協商和討論來進行舞臺演出的安排,而具體的戲曲內容主要依靠演員對劇情的自由發揮。中國戲曲戲劇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表演意識的發展,對于這項傳統藝術的現代化推進具有關鍵的促進作用。
(一)充分踐行歐美多樣化導演風格
20世紀初期,中西方戲劇文化交流有限,創作理念和舞臺技術也僅僅停留在表層階段,很多作品存在著時代局限性。但是隨著傳統戲劇的不斷發展和改進,早期的戲劇藝術家們和戲劇導演們進行了多層次的探索和實踐。例如,歐陽予倩作為現代戲劇導演先驅,是最早把話劇帶到中國春柳社的主要成員,他作為當年和梅蘭芳先生齊名的著名旦角演員,能夠具備編寫劇本和導演電影的能力,因此參與到了現代戲劇創作的進程當中,也將早期的話劇藝術引入了規范化的層次之內,第一次在戲劇領域內注明了導演的職責。在他的藝術作品當中,會將表演過程和音樂進行集中協調,來呈現出戲劇的主題思想,不拘泥于原有形式。在《寶蟾送酒》當中,就呈現出了歐美的多樣化,既具藝術風格,并且將這些歌劇藝術與自己的美學追求相互融合,實現了對于劇目的整體風格創新。
張彭春作為著名戲劇導演,他在美國留學之時就對歐美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受到萊因哈特和戈登克雷導演的影響下,他主張以演員作為導演材料在藝術作品當中融入個性印記,推崇戲劇發展過程中的演員價值實現導演的規劃和理想。在《娜拉》當中,他首先向演職人員講起了易卜生的生平創作特征,并且通過對劇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來完成對戲劇的具體要求,實現生活場景和舞臺藝術的完美結合。他深受歐美現代導演理念的影響,在自己的戲劇作品中充分踐行歐美寫實的現代美術實踐特點,這種設置不但符合戲曲表演的現實要求,并且能夠有效促進劇情的展開和人物刻畫,在情緒渲染的同時實現表演和創造[1]。齊如山在唱詞分析和導演活動分析過程當中也不斷地幫助演員尋找定位戲劇人物的心理依據等。
(二)傳統舊戲劇的現代改良
中國傳統舊戲劇的改良過程中,涉及到對傳統舊戲劇的價值分析。對于戲劇家和戲劇導演來說,如果他們能從現代實際生活里描寫出人們的生活特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就能用現實主義的筆法來描繪出新社會的建設特征。換言之,如果這些寫實主義的劇本能夠呈現出戲劇表達的深層次內容,就應該從生活和民族化的角度來運用心理描寫。盡管很多戲劇當中的觀念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但是基于舞臺表演的角度來說,仍然可以通過導演過程來為觀眾提供精彩的演出,發現其中的價值和閃光點。這些影響因素不僅對中國戲曲的創新發展具有影響,同時也對世界范圍內的其他戲劇發展提供了合理借鑒。利用現代意識思考并創新戲劇創作,能夠滿足觀眾的需求,并立足于知識文化層次,來讓傳統戲劇的生命力得到延續,讓更多的人欣賞中國戲劇的文明內涵。盡管現代社會受到多元化的影響和沖擊,我們不應該丟棄傳統戲劇的特征,而是應該關注如何通過導演意識的發展和形成讓戲劇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
(三)融入現代元素的戲劇戲曲節目
導演意識發展還體現在現代元素與傳統戲曲的綜合協調,例如現代娛樂性類型的戲劇電視節目,這類節目不僅包括真人秀或傳統戲曲大賽,還包括現代化的戲劇綜藝節目。從節目制作的角度來看,這種戲劇表演模式呈現出新穎的節目特征和快節奏的時代特點,不過分追求戲曲本體的藝術規律,而是在不破壞傳統的基礎上實現藝術特征和傳播方式的改進。顯然這對于導演而言也是新時期的挑戰之一。因為這些戲曲電視的制作周期較短,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群眾支持,能夠讓這些節目成為傳統戲劇的主流表現形式,應得到導演們的高度重視。戲曲改良運動本身是戲劇戲曲導演意識的現代化,發展是結合時代精神并植入現代創作理念的一種轉型特征。導演意識的發展和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意識形成提供了思想準備和價值探索實踐,同時也構成了導演職能走向獨立時期的鮮明特點[2]。
特別是在中西方文化交匯之下,一些外國的戲劇導演實踐開始進入中國,導演們對戲劇改革也呈現出了新的理性認知,即在保留西方戲劇傳統特征的基礎上融入中國的歷史劇表演方法,為這些戲劇在時代發展中的創新提供了跨越式的理論保障,是藝術裂變時代下的價值所在。
導演觀念、導演實踐改革不僅是中國戲劇傳統發展和本土化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戲劇現代話推進的重要渠道。如果導演們能夠創造性結合傳統藝術精神和現代藝術觀念,并確定新時期的導演風格,就能讓傳統戲劇邁向現代化,實現導演意識的現代轉型。
參考文獻
[1]馮王璽.?清代戲曲選本中的“導演意識”——以《綴白裘》和《審音鑒古錄》中的《琵琶記》折子戲為例[J].?四川戲劇,?2016,?186(02):139-142.
[2]林婷.?“原型”的再現與改寫——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話劇與戲曲關系再思考[J].?南大戲劇論叢,?2016(2).
作者簡介:
樊瑋(1987.1-)男,四川成都人,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研究方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