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金 武文華
2015年5月發布的《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是規范和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對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什么是社會化運營
對于基層文化館(站)而言,社會化運營是一種新的理念。政府通過招標的方式引入社會文化組織參與基層文化館(站)的運營服務,政府與社會文化組織簽訂運營服務合同,社會文化組織整體或部分托管運營文化館(站)的服務工作,承擔起文化館(站)的責任與使命,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務。
(二)為何要探索社會化運營
社會化運營能使缺少人員編制的基層文化館(站)發揮服務效能,提升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上海市打浦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五千多平米的文化場館因為缺少人員編制,轄區內五六萬人的文化需求整體托管給社會文化組織運營,由社會文化組織擔負起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日常運營服務,既盤活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文化服務工作,也為缺少人員編制的基層文化館(站)找到了較好的運營途徑。
(三)如何開展社會化運營
社會化運營需要地方政府把握方向,制定服務標準、考核指標及監督機制,對承接主體的服務情況實施績效對標考核,承接主體則按著合同約定的考核標準運營服務。社會化運營不但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還能提高基層文化館(站)的服務質量。例如,浙江省玉環市楚門鎮按著“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主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承接主體采取“社工+義工”的社會化運營模式,極大提升了鄉鎮文化站的服務效能。
(一)以提升服務效能為宗旨,探尋社會化運營新模式
基層文化館(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責任和使命,社會化運營要把提升服務效能放在首位,鼓勵社會文化組織以競爭的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促使基層文化館(站)的場館、設施、人才等更好地提升服務效能。基層文化館(站)由于編制有限,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時往往工作人員不足,外包給社會文化組織承接演出活動的服務工作,則能有效提升服務效能。
(二)以文化事業公益性為根本,創新社會化運營服務模式
基層文化館(站)的社會化運營,可以采取多種運營模式引導社會文化組織參與到文化館(站)的各項活動中,不論采取哪種運營模式,首先要以公益性和公共性為出發點,保持文化事業的公益性,這是基層文化館(站)社會化運營的關鍵。引導社會文化組織參與基層文化館(站)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謀求較為適合基層文化館(站)發展的社會化運營模式。例如,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的“靜劇場”,是在平衡公益性和公司盈利的基礎上,部分場館托管給專業的社會文化公司從事影、視、劇的文化服務工作,這種運營方式開辟了部分場館社會化運營的另一種服務模式。
(三)以招投標競爭為手段,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社會文化組織往往都會比較關注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熱點,人民群眾有什么樣的文化需求,他們就提供什么樣的文化服務,這樣的服務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認可,才能獲得人民群眾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好評。因此,誰用心,誰做的好,就選擇誰參與社會化運營服務,這是基層文化館(站)社會化運營的關鍵,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服務效能和社會影響力,也有力壯大了基層文化館(站)的服務資源。
(一)要處理好經濟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
基層文化館(站)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文化場館的社會化運營中,承接主體追求的是經濟利益,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犧牲的肯定是公共利益,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經濟利益的矛盾,是基層文化館(站)社會化運營首先要考量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二)要規范招標程序,科學選定承接主體
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應秉持公開、公平、公正的遴選原則,選擇具備服務能力且依法在登記管理部門登記或經國務院批準免予登記的社會組織和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以及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業主管部門登記成立的企業、機構或社會力量。
(三)加強監督管理,預防腐敗現象
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做到法律監督與行政監督同步,審計監督與紀檢監督并行,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與輿論監督,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管體系,做到全過程、各環節的公開、透明、規范,置于公眾視野之下和制度監管之內。要嚴格遵守財務管理相關規定,公開購買服務的相關信息,財政部門要加強服務項目資金監管,監察、審計部門要加強服務項目監督,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應按職能分工納入監管體系,購買主體與承接主體要明確責權、規范高效地簽訂服務合同,承接主體應主動接受購買主體的監督,嚴格按著服務合同履行服務任務。
(四)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強化服務績效考核
要組建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和第三方共同參與的社會化服務績效考核機構,根據考核指標要求的標準,要將承接主體提供的文化服務情況、服務對象和不同群體對服務的滿意度等納入考核內容,構建多元參與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還應特別側重服務對象對社會文化服務滿意度的評價。
總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要完善監管體制,購買行為要公開透明,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目標,否則就會偏離方向,影響基層文化館(站)事業的有益探索和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