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楠楠 王亞飛
摘 要:臨空經濟作為“速度經濟”的新興經濟形態,依于機場及其周圍便捷的交通網絡體系,密切關聯相關性產業,著力促進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致力于空港城市的建設。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作為首個國家級戰略的航空港經濟先行區,借力于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借勢于“一帶一路”、“空中絲綢之路”,深化改革開放擴優勢,堅持走好“樞紐+開放”的路子。
關鍵詞:臨空經濟;區域發展;發展規劃
1.引言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港區)是首個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航空經濟先行區,擁有多種交通方式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重點發展具有臨空指向性和關聯性的高端產業,培育臨空高端服務功能和知識創新功能,構筑中原經濟區一體化框架下具有明顯特色和競爭力的空港產業體系。
2020年上半年,港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2.5億元,同比增長2.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7.1%,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14.3%。通過招商引資簽約46個項目,總投資730億元。目前,各功能口岸總體運行平穩,藥品口岸正式獲批。“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取得新突破:鄭州被列為唯一的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2.港區經濟發展的相關條件
臨空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區域產業集聚度,促進了區域勞動力就業,也促使“優勢產業”依托臨空優勢不斷發展壯大。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區域經濟的發展是臨空經濟區發展的平臺和動力源,臨空經濟的發展也反過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2019年,港區按照總體目標,著力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全面改善城市管理和人居環境,城市面貌進一步改善,城市承載力、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共實現以下任務:啟動全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發展研究報告編制工作;開工建設機場三期一期北貨運區及配套工程;鄭萬、鄭阜高鐵建成通車,機許市域鐵路建設快速推進;洪澤湖高速出入口(航空港區北收費站)建成投用;鋪設供水、電力排管、燃氣等管網合計超過100公里;新增通車道路里程超過40公里,通車總里程達到483公里;建成投用中小學及幼兒園10所,新開工建設20所;河南省立醫院項目二期和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一期建成開診;建成綜合公園5個,新增綠化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建成生態水系總長度達40公里;已實現21條道路3600余座路燈“亮度調節、隔一亮一、故障報警”等智能管控;建成移交20個安置區項目,供房近3.6萬套,回遷群眾3萬余人,全區累計回遷群眾約10萬人。
2020年,緊緊圍繞“中流、北城、南工”功能布局,高標準謀劃設計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2個市級和國際科教創新區1個區級核心板塊建設,高效率推進機場三期、鄭州南站等樞紐服務能級提升項目建設,適度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強力推動“三項工程、一項管理”項目提速提質,以產帶城、產城融合、完善功能、協調發展,全力抓好航空新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各項工作落實,高品質推進城市建設。
3.港區產業的發展規劃
臨空經濟是機場及機場周邊地區的一種新型區域經濟形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數據、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的發展正在改變著行業競爭以及商業企業選址的規則,一個以航空化、數字化、全球化和以時間價值為基礎的全新競爭體系加速形成。通過國內外臨空經濟發展研究及借鑒,鄭州航空港臨空產業發展定位要從低能源資源消耗、高科學技術支撐、高產業附加值等層面出發,發展高端制造業、航空物流產業以及以金融、商務休閑為主的現代服務業。
3.1國家層面:分級劃的政策建議
一是積極響應、貫徹實施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采納習近平總書記的建議,把河南建成聯通東南西北的物流樞紐,借助國家戰略的扶持,與“一帶一路”相結合,更好地促進河南省發展的機遇,著眼于河南省發展的大局,主動配合國家戰略的實施,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促進鄭州航空港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是堅持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發展動力。體制機制的落后使航空港建設遭遇發展的瓶頸,要明確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性,緊跟國內外成功的發展經驗。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把改革作為第一生產力,上級部門要起到帶頭作用,為下級部門做好表率。只有通過堅持深化改革,鄭州航空港區才能成為對外開放的高地。
3.2區域層面:點線面輻射化的空間分布
港區需借助區位優勢著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利用由點及線到面的輻射化管理促進區域經濟的升級,加強推進國際航空物流中心的建設。吸引像富士康、菜鳥集團等龍頭企業來此投資建廠,促進區域間連鎖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強化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的相關銜接。“由點及線”的對接可以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交流,有利于產業的蔓延與鏈條的延伸及價值鏈的提升。
3.3產業集聚:合理化的產業融合,促進規模經濟發展
港區應重點關注第三產業,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三接二連一”的運作模式。一是將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相鏈接,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增加第二產業銷售量,以此帶動制造業的發展。二是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與傳統的農業生產融合,以此帶動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的發展,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三是利用“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形成一批集約、高效、高產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
3.4人才規劃:長中短期的系統人才選拔
航空港臨空產業發展需要大批量的創新型人才。對此提出計劃如下:短期應著眼于人才的引進;中期要著眼于人才的管理。制定系統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充分發揮不同人才的優勢;長期要著眼于人才的挽留。鼓勵更多的高端人才在鄭州落戶,使其看到鄭州航空港的美好發展前景,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為航空港留住人才。
4.港區發展對河南的帶動作用
發展臨空經濟是國家經濟升級發展的戰略需要,為經濟升級版創造發展新優勢,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提供示范,為中國經發展方式轉變尋求到新的動力,激發了中國臨空經濟發展的浪潮推動中國經濟升級版釋放出新的科學內涵。首創中國內陸地區持續跟進式外向型經濟發展新模式,支撐內陸開放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其建設和發展對河南省影響深遠。
具體體現在:一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從根本上破解發展難題和資源環境等瓶頸制約,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二是通過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和綠色化同步推進,謀求“五化同步”發展;三是把構建“一個載體四個體系”作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實踐形式和總體工作布局;四是建設富強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麗河南,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河南具體化;五是發揮臨空產業優勢,將與航空相關的配套產業吸納進臨空高端制造業,進而帶動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未來港區的發展應從實際出發,結合港區發展近況,立足于航空經濟驅動腹地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創新規劃理念,充分發揮流入效應,促進產業集聚;加快平臺建設,推進口岸建設,助推要素流動;推動“四網建設”,提高實驗區通達性;布局結構規劃,促進經濟聯動。
參考文獻:
[1]張占倉,陳萍.鄭州航空港臨空經濟發展對區域發展模式的創新[J].中州學刊,2016(03):17-25.
[2]李陽.鄭州航空港臨空經濟發展研究[J].工業經濟論壇,2018(04)39-47.
[3]于越,曹利強.“一帶一路”背景下鄭州航空港臨空產業發展規劃[J].創新科技,2019(03):55-61.
[4]張紅巖.新常態下鄭州航空港經濟區發展的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06):52-55.
[5]馬曉科.臨空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以鄭州航空港為例[J].創新科技,2018(06):27-31.
(鄭州財經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