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科目,它反映了人與環境、社會之間的關系。非線性設計是其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反傳統的非線性思維對建筑環境的藝術形態進行塑造。在現實的環境規劃中,有關部門很少考慮到非線性對環境投入的效益影響,但其實將其投入到環藝中可以在減少經費投入的同時保障改善環境的效益,正文將對此展開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非線性設計;環境藝術;應用創造
環境藝術是由很多個學科組成的綜合體系,它本身也具有交叉性、創造性等特征。從設計思維的角度來看,該理論的提出改變了傳統設計中標準化的形態和格局,并且該理論受到混沌學以及模糊理論等有關學科的啟發,非線性設計也受到了行業的廣泛關注。回看環境藝術的發展歷程,非線性設計的出現在代表著設計形態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革,它貫穿在整個環藝的應用創造當中,結合各種設計要素對一些不規則的形體進行動態設計,整個設計過程中體現了非線性組織的特征。總之,非線性設計的美學價值是非常高的,所以有關部門應該深入的挖掘這個嶄新的領域。
環境藝術設計其實是現代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分支,所以它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也比較深刻。非線性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個數學概念,相比較于線性確定的比例關系它更具有不確定性的自由狀態。非線性設計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三維空間之內不同的體表定位點根據意識形態將其進行連接和整合的過程。該設計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在混沌理論下的多維性形體轉換,混沌理論一直被認為是不同性質下的多種元素的集合,從表面上來看這并不是單一的個體所能決定的,而是需要很多個不同要素進行交際作用,最終體現出一個沒有規律的、非線性的多維化形態。比如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的時候,設計師常常秉持著道法自然的理念設計山石堆疊,最大程度上源于自然從而打造出朦朧模糊的視覺體驗;其次設計方案也展現出了分型學說,它將非線性設計的不確定性直觀化的展現出來,在多維空間內不規則以及破碎是其主要表達的意圖,分型學說與規則圖形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更傾向于線條和結構的無序性;最后隨著我們國家現代科學技術的向前發展,流線型設計受到了產品設計行業的青睞,該設計主要是以空氣動力學作為指導,在環藝中引進這種風格,可以讓建筑環境更加流暢。此外,非線性設計與傳統意義上的形態設計有所不同,它所要求的是對建筑的各類要素都養進行動態化設計,將非線性設計的特征發揮到極致。也就是說,從形態的角度來看,該方式下的設計比例其實是失調的,深究其內部結構則需要運用函數的平衡關系進行解答。
非線性設計采用了現代數字化的先進工藝,所以它所設計出來的產品非常具有個性化特征,該設計理念源自與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和改造。比如“巖土建筑”就是結合了古代洞穴建筑的特征,展現出了人們適應環境和利用環境的能力和智慧。同時,從建筑環境的形態來看,有關企業越來越致力于建設多樣化的建筑形態,在保障其實用性的同時還注重突出其美學價值,并嘗試將人工形態和自然形態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非線性設計與現代主義建筑的審美方式背道而馳,它所強調的是結構的不穩定性以及非物質化,所以在建設的時候更多采用的是綠植、鋼板網等實體感比較弱的材料,材料上的轉變主要是營造一個虛無、模糊的氛圍,這也是非線性設計與傳統設計最大的不同。總之非線性設計不論是對藝術美學還是環藝設計領域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課題。
在環藝領域中才用非線性設計的方式,是想要突出表現兩個視覺審美。首先是借鑒和模仿一些自然形態,實際上該理念體現出了人們對自然形態的崇拜和贊賞,想要自己的生活環境更加貼切自然,例如在環境設計的時候會結合天然的河流、山川等走勢,將這些自然元素加入環藝中,以獲得一個自然的視覺審美,并且在這過程中還利用了土木力學的形式,將其與視覺審美進行有機的融合。以圓形窗欞透雕為例,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不論是裝飾還是紋理都各不相同,這體現出了設計師門致力于達到一個自然的境界。還有扎哈所提出的“人造地景”的相關概念,它與理想化對精確和規矩和要求背道而馳,而是采用一些具有變化特征的曲線進行空間環境的展現。此外在一些藝術裝飾方法中大多數會采用模仿自然形態的設計方式,同樣在非線性設計中的“意象”也是通過原生態或者自然堆砌的方式展現出來的,旨在傳遞一個質樸的設計理念,讓人們感受到一種“不修邊幅”的美感。
根據當下環藝設計的形態構成來看,衡量其藝術水準的標準有很多,除了社會、文化以及功能等基本標準之外,環境建筑的形態也是衡量其建設水準的一個重要標準。以小型的建筑景觀來看,雖然其體積小,但是在造型上促進其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讓人們有一個其雖小卻精致的感受。而對于大型的景觀來書,在造型上更注重其具有簡潔化的特征,在設計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漸變、重復等非線性設計,雖然該設計方式表面上看沒有規律,但是經過搭配之后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效果。例如丹麥EKKO木廊裝置,該裝置主要是采用木構條,再加上陳列化的手法,所以在整體上會有一個扭曲和變形的態勢。此外,該設計手法始終秉持著無法則的創意理念,將建筑環境的設計與哲學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就是運用不規則的幾何體打造一個多變性的懸浮主題。總之,非線性設計綜合了科學、哲學等知識范疇,讓人們在心理上獲得一個美感體驗。
通過梳理現代化的環藝設計中非線性設計手法的運用,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該設計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增進對環境藝術的認識。
(一)現代主義下的非線性設計
在環藝設計長期發展以來,始終將幾何學理論以及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作為構成空間關系的重要指導思想。所以在這些理論和學說指導下的設計形態主要強調立體與平面之間的構成關系,從而促使形體和形狀的設計朝著理想化和純粹的方向發展。例如費蘭克·奈特先生的設計作品古根海姆博物館,它就是在用非線性的設計方法,對不同樓層采用模糊化的處理方式,這樣極大的減少了視覺上給人們帶來的突兀感,可以讓參觀者與展柜之間形成一個比較默契和諧的關系。
(二)非線性設計下的“動態構成”
德國的一家名叫維爾維特拉的設計公司所設計的消防站是哈迪德先生采用非線性設計的一個代表作品。通過相關的研究和發現,該建筑在整體上改變了原有建筑的外在形態,相比較之下會更加具有流動性和不規則性,以此來體現出消防環境的動態化特征。另外,其設計理念還表現在廣州歌劇院建筑的設計上,在該建筑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都愛非線性設計中流體性的手法。根據觀察可以了解到該建筑主要是由五個花瓣形狀的墻體所構成的,體型上呈現一個彎月形。該建筑對于天窗的設計也非常具有特色,它是采用鉆石形的屋面,這樣當室內燈光比較充足的時候就可以折射光線,從而營造一個藝術氛圍。每到夜晚降臨,在各種燈光的作用下,就可以感受到歌劇院高雅的氣氛,而且還與珠江的夜景交相輝映。
(三)自上而下涌現式的非線性設計
結合非線性的設計理念,RUR事務所又深入研究和闡述了建筑的復雜性,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坐落于迪拜的商業大廈。該大廈總共有22層,其中該建筑外壁的混凝土功能性非常強,既可以當做建筑的外殼,還可以起到節能調節的作用。并且該建筑通過采用非線性設計方式,真正實現了無柱建筑,使建筑材料的內外在關聯更加突出,最終形成一個自上而下涌現式的風格。
(四)FOA表皮非線性設計
有的設計師會將設計重點放在建筑材料的內外關系,也有的設計師貴更加強調建筑“表皮”的非線性設計。FOA是一種折疊式的建筑方式,在日本橫濱就是采用這種設計手法,它比較注重建筑“表皮”的設計。通常情況下,該設計通常采用拓撲學的方式,以加強建筑“表皮”空間張力的豐富性。該設計手法改變了以往的“表皮”設計的思維觀念,不論是建筑、花園還是港口都可以與外部空間進行交融,將建筑與城市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最終成為建筑景觀的一部分。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非線性設計在我們國家環藝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隨著現代技術的更新和發展,該技術也必將面臨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例如三維建模技術可以準確的表達沒有規律的定位點,而計算機技術可以優化環藝設計的參數體系。基于此,有關部門應該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促進我們國家愛的環藝設計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先知.淺議環境藝術設計個性化的體現[J].藝術科技,2016,29(11):308.
[2]張子涵.非線性思維下的中國建筑設計解讀與思考——中國特殊國情下的“高技思維”與“低技建造”[J].建筑與文化,2016(01):191-193.
[3]王堞凡.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探究——兼評《環境藝術設計概論》(第二版)[J].中國高教研究,2017(01):113-114.
作者簡介:
閆曉萌,女,河南洛陽人,漢族,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