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12日,“王家增:鐵的事件”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今日美術館主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民安擔任學術主持,今日美術館學術副館長晏燕任策展人。展覽分為上下兩層展出藝術家81件作品,集中展現了他2019年之后創作的《物的褶皺》《縫隙》《游離》系列作品。從“工業日記”到“物的褶皺”,藝術家將對工業時代的記憶從二維圖像延展到物的抽象表達,不同材料的碰撞與轉換構成了更具儀式感的立體變奏,從中可見藝術家在藝術探索中的再次轉型。
王家增出生于20世紀六十年的東北,其記憶根植于這里的老工業基地并成為他日后藝術創作的不竭動力。自20世紀90年代,王家增就開始以北方大工業城市的廢墟為主題進行創作,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因此確立下自己的繪畫語言。但是他并沒有沿著這條道路徑直往前走,而是開始圍繞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延伸,不斷自我顛覆。而這種延伸和顛覆在此次展覽中展示得尤為清晰。在今日美術館王家增個展開始于一件他早期的版畫創作,但是參觀完整個展覽,我們似乎早已忘記了藝術家曾經的藝術模樣。從早期的平面繪畫,到開始對藝術語言突破性的探索,他開始嘗試將現成品帶入創作,而到了“物的褶皺”系列,則開始大量使用現成品。在此次展覽開幕式上,王家增直言:“在「今日」三次展覽,藝術家于今日美術館舉辦的第三次展覽。每一次都是在轉型期,每一個展覽都見證了我的轉向。”
王家增的創作有一種情感特質——與家鄉物理空間的遠離,但始終保持與那片土地緊密的精神連接。他繪畫中廢棄的工業景象、被遺棄的物與人,通過畫面色調渲染,以及一系列符號編碼,讓作品充滿隱喻與神秘感。從《工業日記》《城跡》《無名之地》《跡象》,再到當下創作的《物的褶皺》和《縫隙》系列,他創作轉向城市產業轉型過程中,已經消逝的和新興的城市景觀。一面是城市更新的活力,一面是消逝的但留在血脈中的時代印記。二者的混合,轉譯成藝術家當下作品所呈現出的抽象形態。這也是為我們盡管王家增的藝術語言進行了多次轉型,但不難看出他的作品始終圍繞著與個體生命經驗相關的記憶、感知進行藝術表達——代表時代階段發展的鋼鐵工業與他個人的故事,在時間里不斷發酵、變化與生長,不同的年齡,他以版畫、油畫,特別是近兩年創作的綜合材料繪畫與裝置作品來表達個人感知和反思。在藝術媒介語言拓展的同時,將藝術表達力再次提升——對鋼鐵、手工紙的敲打、揉搓,以身體參與的方式將情感、故事與思考投射于作品之上。
此次展覽,藝術家為公眾建立一條閱讀的時空線索,展出的作品即包含他2000年初《工業日記》系列的代表作,將其鏈接當下的創作,勾劃出創作主題的延續與生長,與不同媒介表現力的變化。與此同時,將2019年之后創作的《物的褶皺》《縫隙》《游離》系列作品作為展覽主體,延續對“物性”的觀察與表達,并進一步強調和突出對“物”與“空間”關系,與觀者關系的思考。藝術家關注的主題與選用的“余下”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與表達。他將“剩余”的時間感進一步強化,被時間篩出與剝離后,余下形式的碎片深藏于藝術家的記憶中和生命體驗中,最終以極為抽象的形態承載下來,并不斷延綿。通過他身體的打磨,敲擊,將這些對他者沒有價值、認知與意義的材料,進行個人化的創作,形成風格化的作品形態。這種扭曲的,擠壓的,剩余的形態,也表現為社會生存空間中人和人之間的一種抽象的關系。
作為生長在東北的藝術家,王家增曾在魯迅美術學院任職多年,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先生在展覽開幕式中對王家增的作品發表觀點。他說:“王家增曾經是在平面里進行創作,現在他又從平面走向立體,我想他在未來還可能會從立體走向室外,進入公共環境,從而會對公共文化起到一定的提升。
而回歸到展覽本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牛宏寶先生在看完“王家增:鐵的事件”之后,在開幕式發言中總結了三點感受。他說:“第一,本次展覽的主題非常有召喚力。在人類文明史上,鐵的發現和鐵工作的制作,標志了一個時代的開始,也標志著青銅時代的結束,鐵與人類相伴已經有幾千年。這不禁讓我想到‘鐵的隱喻‘鐵的邏輯‘鐵的事件,在這個隱喻里,滲透了怎樣的人類對自身命運以及自身與某種物質,再或者是某種工具的一種深層次的關系。這是我們今天思考這一問題的一個很好的線;第二,就是‘感覺的邏輯,王家增對于鐵施加的錘煉和作品最終形成一種肌理關系,無論是褶皺的鋼鐵材質還是生化紙,王家增一直在觸摸他與這些東西之間的一種感覺邏輯;第三,當我們看到一件作品時會不由自主的與我們自身之間建立一種關系。在這樣一個逐漸退離工業化的歷史空間里,我們每個人都在碾壓、力量和抗爭中,會與他這一系列的作品構建一種新的關系。感謝今日美術館在2020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提供這樣一個特殊的思考。”
“鋼鐵這種沉默無語的物質,構成了一個擠壓、凌亂和彎曲的世界。它們充滿著一種秩序難以容忍的災變,充滿著一種拉伸和壓縮反復拉鋸的飽和褶子。它拒絕中心、焦點、秩序和整飭。無論是紙的折疊還是鐵的折疊,都是這種非中心化的彎曲。彎曲就是‘事件(event),就是世界本身。在此,世界不是一個穩定而凝固的實體,它并不能吞沒和消化一切;相反,它是流動的靈活的包含坎坷的不屈不撓的彎曲。也可以說,事件就是彎曲就是世界本身。”在此次展覽學術主持汪民安看來,“鐵,曾經以鐵籠的意象出現在王家增的早期作品中。如今,畫布上那個幽靈般的密密麻麻的鐵籠在王家增這里消失了。或許,鐵,作為一個曾經壓迫性的道具和他達成了和解;但是,鐵,作為一個特定的硬朗的物質意象在他這里始終揮之不去。鐵不單是禁錮著他的身體,它甚至隱秘地生長他的體內。在這個意義上,王家增就是一個‘鐵-人裝置:他用手握住鐵器來捶打這些鐵。”在今日美術館的展覽現場,藝術家創作的鋼鐵作品藏匿著藝術家的勞動,映照著觀眾的探究,為我們展示出一個“鐵-人”王家增的藝術世界。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2月28日。
展覽信息
藝術家:王家增
學術主持:汪民安
策展人:晏燕
主辦機構:今日美術館
展期:2020.12.12-2021.02.28
地點:今日美術館2號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