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劍
摘 要:中央一號文件對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鄉村振興戰略、旅游+、生態+等模式的全力支持,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的農旅一體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休閑娛樂、養生養老、宜居宜業等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農旅融合是在尊重農業產業功能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游資源,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游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文創·農旅,研學,跨界融合,特色小鎮
1. 文創·農旅+研學跨界融合特色小鎮創新設計選題的背景和來源
1.1項目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就要促進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大力提振農村經濟。2017年,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特色鄉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規劃建設一批特色鄉鎮(含國有農場、林場),推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鄉統籌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加快推進全省新型城鎮化步伐。
1.2項目來源
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靈感來自瑞士達沃斯、法國普羅旺斯等國外知名的小城鎮。它們往往擁有著獨特文化、典型產業和魅力環境,具有差異化定位的頭銜和標簽。作為國家戰略而言,它是繼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之后對于城鄉發展的重大布局,旨在破解產業轉型升級與城鄉協同發展的系統性難題。
研學旅行。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需求。體驗式教育理念和旅游業的跨界融合,使研學旅行成為市場熱點,研學旅行已經被列入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
2.文創·農旅+研學跨界融合特色小鎮創新設計選題意義
2.1研學旅行政策支持
教育部對中小學研學旅行重視,促使研學旅行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各省紛紛印發政策文件,各景區、農旅項目紛紛成立研學基地,加快研學旅行多樣化發展。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出臺,《意見》明確指出各地要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每年每生至少有2-5天研學旅行必修課時間,同時還將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社會實踐能力考核范疇。此后,全國各地市相繼發文落實具體執行措施,研學行業人才的需求缺口出現井噴。研學旅行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組織部分,將成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這個行業將持續深入發展;它也被視為未來旅游投資的十大重要領域之一,研學旅行已成為大勢所趨,我們即將見證研學旅行這頭“萬億體量”的行業大象起舞。
2.2親子消費市場需求
2017年全國旅游人次可能達到48.8億人次,2018年我國新生兒數量達到了1523萬人,從2018年的數據看,新生兒數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絕對數量仍然巨大。且預計后期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國家在“全面二孩”的基礎上或仍有鼓勵生育的政策,新生兒數量有望在未來企穩回升。相較于上一代的父母,以80、90后為代表的新生代父母對于科學育兒觀念的塑造和正確育兒方式的培養更加關注,并且他們更愿意投入時間和金錢對孩子進行生活照料、早期教育,以及社會交往、情感需求等方面的教育。在休閑度假中,有47.5%以家庭親子為單位,休閑指數以海島、美食、自然探索、戶外運動、家庭親子為最多。
2.3鄉村休閑旅游政策調控
中央一號文件對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鄉村振興戰略、“旅游+”、“生態+”等模式的全力支持,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的農旅一體化是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途徑。
在農旅融合發展初始階段,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科學制定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產業融合發展的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 ?整合分散于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休閑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扶持政策,發揮資金合力的作用。在農村土地、金融等方面為農旅融合發展提供一定優惠措施。 ?加強對貧困地區開展農旅融合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加強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適應農旅融合發展的需要,調整農村用地政策,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用于農旅融合發展項目。 ?對發展休閑農業的農戶,擴大貸款抵押物范圍,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信用貸款,拓寬農戶融資渠道,鼓勵利用農村“四荒地”發展休閑農業。
2.4體驗旅游新消費時代
以"體驗"為經濟提供物的體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的新經濟形式。在體驗經濟時代,隨著旅游者旅游經歷的日益豐富,旅游消費觀念的日益成熟,旅游者對體驗的需求日益高漲,他們已不再滿足于大眾化的旅游產品,更渴望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休閑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經歷。旅游消費已由服務經濟時代的觀光消費轉向新消費時代的體驗消費——更加追求體驗感、參與感,更看中場景和情景營造。
3.文創·農旅+研學跨界融合特色小鎮創新設計選題的主要內容
以大連莊河青堆古鎮為例,文創·農旅+研學旅行——大連特色小鎮創新設計,通過發動產學官多方力量,協同當地居民,挖掘當地生態資源,精耕生態文化體驗旅游及開發歷史人文資源、生態保護、文化創意、游學教育等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典范。
3.1特色小鎮概況
青堆鎮位于遼寧省莊河市東部30公里處,面積193.3平方公里,人口約57000余人處于小城市轉型期。湖里河、板橋河縱貫境內,南瀕海,北靠山。亞熱帶氣候,特色資源以及旅游資源豐富,交通網絡發達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狀況發展迅速。
青堆古鎮歷史悠久。
青堆古鎮以農業生產為主,因此,在政策支持范圍之內,可以老樓拆建過程中,擇其優而打造一個集農業生產、農事體驗、農家休閑、農莊度假、觀光采摘、科普教育、會議會展于一體的農業生態綜合特色園區。全區以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為主導,鄉村休閑旅游、農特產品展銷等相輔相成。
大連籍女作家孫惠芬的長篇小說《秉德女人》正在進行改編成電視劇的籌劃中。小說的故事背景設置在1905年遼南沿海的一個小鎮:青堆子。而在歷史上,青堆子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其坐落于今莊河境內,為鶴大公路上著名的古鎮之一。
3.2研究主題特色分析及創新研究
①古鎮老街別致
青堆鎮歷史悠久,傳說,當年高句麗人作亂,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曾在附近登陸。凱旋后為紀念此地,便在一小坨子上豎起一塊石碑,高一米許,上書“青堆子”三個大字。盡管經歷了百年滄桑,但鎮中仍有幾條老街不曾改變舊時模樣。保存了許多商號客棧,也匯聚了許多老四合院,均為發跡后商人所建,比較有名氣的有二十多處,大多建于清末、民國時期,具有顯著的北方民居特色。黑門黛瓦,造型別致,有著濃郁的古舊風韻。對于這些原有特色要加以保存。
②宗教氛圍濃厚
提到以港興鎮的青堆鎮,首先想到的廟宇便是供奉海神娘娘的天后宮。而青堆鎮上最古老的寺廟則是始于唐代的普化寺。 青堆鎮是遼南地區的廟群鎮。鼎盛時期,建于唐、元、明、清4個朝代的12座廟宇,分布于老街巷之中。對于這些宗教文化,繼續弘揚。
③適宜的氣候及地理位置
全鎮擁有海岸線23.6公里,淺海面積25.4平方公里,灘涂11500畝,蝦圈 98個,專業海洋捕撈船300多條。漁業包括漁業生產和漁業旅游,生產包括水產養殖和海上捕撈。水產養殖主要以海蜇、海參、雜色蛤為主。旅游包括傍海的濱海公路,乘船海上兜風、垂釣,品嘗新鮮的漁家飯菜等。
④農業生態綜合特色突出
利用青堆古鎮現有的旅游資源加上后期開發出農業綜合性特色園區。園區內分為農作物種養、鄉村休閑旅游(吃東北特色農家宴、住東北火炕、增加娛樂設施、觀二人轉等東北特色演出)、農特產品展銷、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四大功能區。
⑤研學旅行及文創產品豐富
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功能區將為親子及研學旅行設立親子研學配套設施(比如農業文創產品制作體驗館、農耕博物館、野外拓展、體育競技、兒童樂園等游樂中心),將打造成集中于中小學素質拓展、文化學習、親子教育等一系列綜合社會活動的教育基地。
在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基地里,項目組將結合當地現有特色農作物為其設計造型不一的文創產品,在此基礎之上可開設文創產品設計大賽,激發到此研學的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出產品,如果做的好,即可獲得獎品,優秀的作品考慮投入生產等。進一步突出特色游、體驗游。
⑥親子+教育+有機農業適宜
為旅游者提供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有機食材,設計擁有糧食農莊、天空農莊建設成有機生活館,使其成為親子有機農業與度假地產融合典范。集有機農業體驗、農耕文化體驗、親子游戲體驗、休閑娛樂體驗、天空美食體驗為一體的的都市親子農業樂園。
基于以上特色,為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青堆鎮做了一個基礎規劃:將農業·教育+文旅創新融合,開發游學市場;傳統農業園轉型農教文旅融合特色產業小鎮;農產品轉換文創產品設計開發;有機生活體驗館——打造有機生活圈。
四、文創·農旅+研學跨界融合特色小鎮創新設計研究特色
經過研究整合,按照有利于鄉鎮經濟升級轉型,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產城融合,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科學編制全省特色鄉鎮建設規劃。按照全省特色鄉鎮規劃大綱,依據特色鄉鎮建設規劃,開展文創+農旅+研學旅行——大連特色小鎮創新設計專題研究。將分享主題:親子文創與農旅和商業項目的多樣融合創新,將生態觀光園總體定位、業態規劃、游學文創服務設置、運營管理融合創新研究分析,進行了旅游策劃、規劃、設計、建設及運營進行了全方位探討研究。
得出主要創新點:以文化堆疊生活溫度;以創意渲染產業彩度,提出營運模式先決;集中呈現生態餐飲、親子游樂、農耕文化、生態課程、藝術創意活動等多層次內容;綠色生態、文創、農旅項目規劃設計,精準策劃,定位準確;經濟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新興產業集聚加快區域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歷史文化傳承,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
通過不斷研究整合,樹立遼寧特色海島海洋文化品牌形象;構建鄉村民俗特色文化產業鏈條,展現鄉村特色文化的魅力,創造新的價值增長空間;辟建中小學學生為對象的鄉村文化教育基地。感受鄉村生活,體驗農耕文化;做好農村旅游產品開發和營銷,形成綠色品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住宿、娛樂等,注重以農為本、以鄉為魂,開展鄉村休閑娛樂、地方風味餐飲。努力實現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實現鄉村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熊正賢 , 吳黎圍 . 我國特色文化產業綜述與展望 [J], 中華文化壇 ,2015,(6).
[2] 鄧朦 , 杜廣強 , 張鵬 . 遼寧城鄉文化統籌發展的問題與解決路徑 [J]. 經濟師 ,2013,(4).
[3] 姜曉秋 . 互聯網時代遼寧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對策研究 [J]. 理論界 ,2014,(12).
[4] 李季,范玉剛主編.《中國文化產業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 宗錦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年。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大連市社科聯2019年第三批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dlsyb225
(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