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科技方興未艾,對傳統金融業態形成了一定沖擊,同時也考驗著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和金融監管水平。近年來,地方金融監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我國地方金融監管中金融穩定與金融發展之間的矛盾導致監管不足。區域監管與國家管理之間的矛盾使統一風險處置責任難以統一,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之間存在矛盾。削弱了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究其原因,在于央地行為邊界尚不夠清晰、中央對地方的激勵約束機制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監管資源分配不均,因此結合美國日本等國的監管經驗,可以從央地關系的協調、地方金融監管職權的分配、地方監管責任的落實、地方金融監管能力的提升等多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金融科技;金融監管;地方監管
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金融業相結合形成的當前金融技術將極大地促進經濟轉型和金融升級。但是,與此同時,如何規范這些金融技術開發方法并減少金融創新對市場的影響已成為各國金融監管機構思考的重要問題。
自2017年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開始,逐步形成了尊重金融中央事權的、不斷壓實地方金融監管責任的監管形勢,并在此基礎上明確地方金融監管的范圍為"7+4"類機構和"兩非"領域。
一、金融科技迅速發展,金融監管面臨挑戰
我國的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得益于互聯網用戶規模巨大、智能手機滲透率高,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的金融壓抑導致金融領域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金融科技在推動金融市場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國內,很多民營企業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的新的血液,比如百度、阿里、騰訊。但是,在金融技術發展中,思想與利益的沖突也很明顯。尤其是在P2P失控的趨勢之后,有關妖魔化互聯網金融的言語泛濫成災。但細究問題的根源,不難發現這些問題的產生并不完全是由于金融科技自身導致的,這也與監管部門長期的監管真空密切相關,后者導致不良資金驅逐了良好資金。
在對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業態進行監管時,法律"父愛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傳統金融業態的法律"父愛主義"固然在防范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對金融業的抑制作用也逐步體現出來,很多正常的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者疏導,也滋生了地下錢莊等非法金融組織的產生和發展。
二、金融科技背景下地方監管成為防控風險的重要防線
我國金融監管體制自1978年以來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遷,監管權下降的垂直制度變遷反映了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財政資源分配的動態博弈,原先只屬于中央事權的金融監管權逐步分解下放給地方政府,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經常鼓勵地方金融組織進行創新,并努力分配更多的財政資源。中央政府建立縱向監管體系后,地方政府無法直接對財政資源分配產生更大的影響。以金融技術為代表的地方非傳統金融形式已經逐漸成為中央監督的真空區,成為地方金融組織創新的重要載體。這進一步促進了各種互聯網金融組織的形成,例如P2P在線貸款,股權眾籌和區域金融資產交易中心。
地方監管的重要性在轟動一時的"e租寶"案例中也可見一斑。"e租寶"平臺以高額利益為誘餌,虛構融資租賃項目,持續采取借舊還新、自我擔保等方式大量吸收公眾資金。同時,由于鈺城融資租賃公司是跨地區注冊的,分屬不同金融監管機構管理,且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理財產品,又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地方政府秉持"先發展、后規范"的路徑,忽視了長期風險管理。在風險演變過程中,地方政府雖然掌握了"假項目、假擔保"等問題,但都以"風險不在本地爆發"的策略,要求平臺外遷、切割國有擔保公司風險,而并沒有在風險增長期采取徹底的處理措施,為日后"e租寶"更大危機的形成埋下的一顆炸彈。
三、地方金融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金融穩定與金融發展之間的矛盾導致缺乏監管。
從目標的角度來看,地方財政部門不僅要履行財政監督職責,滿足中央政府維護財政穩定的要求,而且要負責地方財政發展計劃,以滿足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標。地方金融機構已成為中央金融監管機構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三明治餅干",兩者容易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當地金融辦公室一直面臨著金融穩定與金融發展之間的權衡。由于我國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或對地方金融監管的統一要求,地方政府經常從現實出發并有自己的指導方針,開始進行金融監督工作。金融穩定目標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標的約束,這將吸引資本流入。增加融資規模可以將短期經濟利益作為優先任務,同時將防范金融風險和保持金融穩定放在第二的位置。地方金融機構通過鼓勵金融創新來尋求金融發展。金融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非傳統金融格式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便利。但是,我國的金融技術和金融監督制度還沒有完善,沒有獨立的適用法律制度和監督規則。特別是,適用于非傳統金融格式的金融技術的大多數監管規則都是摩擦性和自適應性的,并且它們多數源自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
(二)屬地監管與全國經營的矛盾導致風險處置責任難以壓實
地方金融機構對"7+4"機構進行領土監督,并負責批準設立和處置風險,但是金融技術的發展給領土監督帶來了挑戰。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這些機構在依賴互聯網的非物質化運營和銷售渠道中擺脫了對實體門店的依賴,許多線下業務已經轉移到了網上,互聯網金融如P2P網絡貸款和股權眾籌已啟動。產品。盡管它們在某個地區成立,但是其業務范圍是全國性的,地方金融機構很難對其進行領土監督?;ヂ摼W金融收入的本地化和風險外部化的特點,很容易引起地方政府之間的惡性競爭,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進入壁壘。區域監管與國家運營之間的矛盾很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監管競爭",使得金融風險較高的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傾向于省級以下行政管理部門和監管相對薄弱的互聯網金融部門。與地方風險處置的責任很難統一。
(三)壓實地方金融辦的責任
履行地方金融機構職責,加強對金融技術應用帶來的金融風險的監督和處置,防止收入本地化和風險外部化的趨勢,切實保護投資者利益。屬地監管和全國經營的矛盾將會持續存在,地方事權與財權的不對等性也會加重這一矛盾,金融穩定的目標讓位于金融發展的現實也便具有了其產生的根源依據。地方金融監管雖然已經確定了"7+4"類機構和"兩非"領域的監管,但也應區分不同的具體部門,分管對應的業務,并在此基礎上實施對應的績效懲獎機制。監管權限雖然有地域之分,但投資者利益的保護不應因地域之隔而有差別。對投資者的保護工作也應成為衡量各地金融監管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
(四)充實基層監管力量,提升地方金融監管能力
在我國目前"一行兩會"的監管模式之下,地方政府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只起到輔助作用,及時在新型金融業態中一直強調中央和地方合作監管,在鑒于現實的監管能力而言,地方政府依然屬于從屬地位。地方政府的金融監管能力受限、手段闕如,尤其是縣域級金融監管尚存在明顯空缺。應更加注重提升基層金融監管人員的監管能力,加強基層人員配置,建立人才交流和能力提升機制,不斷充實地方監管力量。當然,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基層金融監管的需求也有較大差異,區縣一級是否需要金融監管也應由省級監管部門統一設定安排,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動態調整,做到金融監管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參考文獻:
[1]王華慶、李良松:《地方金融監管制度思考》,載《中國金融》2019年第1期。
[2]王煜宇、何松齡:《金融監管腐敗:結構性制度成因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載《現代法學》2018年 第5期。
[3]孫笑俠、郭春鎮:《法律父愛主義在中國的適用》,載《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董偉霞:《行 政強制中的父愛主義及其司法控制》,載《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1期;吳元元:《法律父愛主義與侵權法之 失》,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4]桂祥:《我國金融監管縱向變遷與地方金融監管創新研究》,載《西南金融》2017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季尚存,1984年1月16日出生,性別:男,籍貫:福建省浦城縣,職稱:中級經濟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醫療領域的金融投資.
(云南省醫療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