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琨
摘 要:歐利坨子油田一直以來低滲透油藏的開發難度都很大,結合近幾年的勘探開發實踐,提出了適合歐利坨地區沙三段低滲儲層的勘探開發技術和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實施效果,為下步該區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同類型油藏的勘探開發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低滲儲層;開發技術;實施效果
引言
歐利坨子油田鉆井揭露地層自下而上依次為中生界、下第三系房身泡組、沙河街組三段、沙河街組一段、東營組、上第三系館陶組和明化鎮組及第四系等地層,其中沙三段為主力含油氣層系,屬于低孔低滲儲層。針對復雜斷塊低滲油藏的勘探開發難點,通過近幾年的研究實踐, 尋找出一套合適的開發技術手段來提高歐利坨油田的整體開發效果。
1 地質特征研究
1.1 構造特征
歐利坨子油田構造上位于遼河坳陷東部凹陷中段,南與熱河臺油田相接,北與鐵匠爐構造相連,構造面積約40km2。歐利坨子構造帶主體是長軸沿北東向展布的斷裂背斜構造,整個構造被界西斷層和沙嶺~大灣斷層所夾持,屬洼中之隆。區內斷裂系統主要分為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其中北東向斷層延伸長、斷距大、活動期長,是本區的主干控油斷層,控制著地層沉積、構造和油層展布,使構造東西向具有分帶性;北西向斷層屬于次級斷層,它們對構造帶和油藏起分割作用,使構造進一步復雜化,將本區分割成多個斷塊,使構造南北向具有分塊性,該組斷層不僅控制本區圈閉的形成,同時也控制油氣的分布。歐利坨子構造帶被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層所切割,形成一系列成北東向展布的斷鼻、斷背和斷塊,構成了多個多種類型的局部構造圈閉。這些圈閉從沙三下段及沙三中段直至沙三上段大都迭置存在。
1.2斷層特征
歐利坨子油田構造復雜,斷層極為發育,其主要特點是沿主干斷裂發育一系列反向補償的斷層,發育有走滑斷裂特征的花狀斷層。這些斷層在平面上可以分為三個方向。a.北東向斷層:北東向是本區斷層的主要方向。由東向西為界西斷層、歐 27 斷層、歐 26 斷層、歐 35-45-27 斷層、歐 35 斷層和歐 10 斷層。這些斷層斷距較大,一般為 200-300m,最大的可達到 500m 以上。早期斷層主要為正斷層,晚期表現為逆斷層,形成時間在 S3-d 時期。b.近東西向的次級斷層:該方向主要為歐 36 斷層。這些斷層被北東向主干斷層所限定,延伸長度大約為 1-2km,是東營組時期構造反轉派生出來的逆斷層,斷面較緩,斷距較小,一般為 20-30m,但對油層有控制作用,油層通常發育在逆沖上升盤的前鋒。c.近南北向的次級斷層:該方向落實了歐 41、歐 8 斷層等。這些斷層都具正斷層性質,斷面較陡,斷距一般在 50-200m 之間。根據歐利坨子斷層的組合特征,進一步將研究區進行了斷塊劃分,共劃分出 24 個微斷塊。
1.3儲層特征
沙三段是一套水進-高水位體系域沉積,沉積厚度大、分布范圍廣,地層厚度800~1600m。依據沙三段沉積特征、巖性組合可分為沙三下、沙三中、沙三上三個亞段。沙三下段地層的上部以大套深灰色泥巖為主,下部為凝灰質泥巖和凝灰巖不等厚互層夾薄煤層,與下伏地層平行不整合接觸;沙三中段地層具有明顯的區域性,逆斷層的西側主要以大套的砂礫巖為主,夾深灰色泥巖及火山巖,此套砂礫巖為本區砂巖油藏的儲集層,本區鉆遇砂礫巖儲層最大厚度為196m;沙三上段地層的上部為深灰色泥巖、灰黑色炭質泥巖夾薄層淺灰色砂巖,下部為厚層狀砂巖、砂礫巖與深灰色泥巖、黑色煤層不等厚互層,該層儲集層較發育,油氣顯示豐富,是歐利坨子油田的主力開發層系。
沙三段儲層主要發育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物源來自北西側的中央凸起,受物源和沉積相帶影響,總體上呈片狀展布,近物源區砂體較厚,遠離物源區砂體較薄。巖石類型以碎屑巖為主,成分以巖屑為主;巖石粒度變化較大,粒度中值主要分布在0.1~2 mm之間,平均為0.8mm;磨圓較差,顆粒以次棱角~次圓狀為主;膠結物主要為方解石、白云石、菱鐵礦等碳酸鹽礦物;膠結類型為接觸型,以線接觸為主,反映了較低的結構成熟度。隨著埋深的增加,儲層物性逐漸變差,沙三段平均孔隙度13.1%,平均滲透率16.2×10-3μm2,屬于中低孔-低滲儲層。
1.4 油藏特征
沙三段砂巖油藏主要分布在西翼的構造高部位,低部位過渡為水層,同時油層的發育程度又受到砂體分布及儲層物性的影響,油藏類型主要為邊底水巖性-構造油藏。該區低滲油層主要分布在一套含油砂體中,油層分布集中,平面上疊加連片,分布形態受構造控制,構造高部位油層發育最厚,向周圍油層變薄;縱向上含油井段集中,油層埋藏較深,在2790~2900.0m之間。
2 勘探開發技術手段
2.1 三維地震精細解釋技術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歐利坨地區部署實施了三維地震勘探,在三維地震勘探資料解釋的基礎上重新落實了構造,并先后鉆探了歐14、歐26、歐29、歐31等井,均見到良好的油氣顯示。2000年以來,引進Landmark地震地質解釋軟件,通過對歐利坨油田三維地震資料的精細解釋,相繼發現了歐35塊、歐36塊和歐37塊等一系列低滲透含油氣圈閉,作為一個勘探整體先后部署3口探井(歐35、36、37井),在沙三段均見到良好的油氣顯示,試油均獲工業油流,新增探明儲量424萬噸。
2.2 低滲儲層壓裂改造技術
針對歐利坨油田目前的勘探對象基本為低滲透油氣藏的特點,為了提高開發效果,必須先對儲層進行改造,油層才具有一定的生產能力。低滲透油藏儲層不壓裂改造一般達不到工業油流標準,因此我們在投產前多采用填砂分壓、加砂合壓、橋塞分壓和進井下管柱分層壓裂技術。油井經壓裂改造投產后, 日產油可增加10噸以上。
2.3 整體完善注采井網技術
歐利坨油田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區塊產量下降明顯;二是局部注采井網不完善,存在大面積空白區,對儲量控制不充分。沙三段作為低滲油藏較適宜的開發方式為注水開發。當區塊產量出現下降則說明注水效果不理想,由于區塊內注采井網不完善,我們通過斷塊邊部外擴、內部加密調整的方式整體部署新井,合理規劃注采對應關系,滿足整個油田的生產需求。
3 實施效果分析
歐利坨油田從2001年至2006年底為天然能量開發階段,2006年底轉注部分油井實施注水開發,從2006年底至今為注水開發階段。目前,沙三段的日產油量較轉注前增長一倍,區塊平均動液面由轉注前的1712m目前上升到1470m,升高了近300m,采油速度為0.98%,采出程度為9.05%,累積注采比為0.68,效果良好。
4 取得的主要認識
4.1對于復雜斷塊低滲透油氣藏,堅持滾動勘探開發一體化及滾動勘探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是提高勘探開發效益, 實現少投入、多產出、早受益的有效途徑。針對歐利坨油田復雜的斷裂系統,利用三維地震精細解釋技術有效識別各條斷層,落實了可靠的油氣圈閉,提高了鉆井的成功率。
4.2探井的成功實施及開發井的穩定產能,實現了歐利坨油田兩側擴邊及內部加密,發現區塊南、北兩側均具有較大部署空間,證明了老油田仍有潛力可挖,使我們對研究區沙三段油藏有了新的認識,為下步勘探開發打下基礎。
4.3整體注水開發是針對低滲透油藏較為有效的開發手段,經過本次實施,基本解決了研究區沙三段的開發矛盾,下步可以針對不同地區的同類型油藏,探索建立一套適合該區特點的低滲透油藏開發技術模式。
參考文獻:
[1] 柳廣弟等.石油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 ? 遼寧 盤錦 1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