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政彬
摘 要: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該《意見》的貫徹實施標志著我國的農村產權制度已經與市場經濟發展逐步并軌,并保持一致步伐。在這一背景下,農村經濟所有制形式發生了質的轉變,一些新的經濟現象應運而生,這就給會計實務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了諸多影響。因此,本文將圍繞農村會計實務操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提升會計實務操作水平,突顯工作績效所采取的有效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會計實務;實踐操作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脫貧攻堅站的主陣地開始轉向農村以及偏遠山區,由于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導致地域性經濟發展出現較大差異,為了切實改善當前農村貧困落后面貌,盤活農村的集體財產,國家對農村的產權結構予以調整,并制訂出臺了一系列產權改革機制。但是,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加之監督管理機制欠缺,導致農村會計實務工作與產權改革機制不相適應,并由此暴露出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形勢下農村會計實務操作存在的問題
會計實務也稱之為會計做帳,是指會計從業人員進行賬務處理的全過程,包括填制各種財務憑證以及編制財務報表等工作內容。目前,在我國農村地區,雖然會計實務操作已經由專職會計全權負責,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不均衡,會計從業人員在核對帳目與編制財務報表時,常常出現紕漏,造成財務數據與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嚴重不符,這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一)票據管理不規范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農村經濟雖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與城市經濟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而會計實務工作任務量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直接關聯,因此,在這種集體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的現實狀況下,會計從業人員對票據、憑證的管理工作也缺乏主觀能動性,尤其在審核報銷憑證時,常常保持“睜一只眼閉一眼”的消極態度,以至于給一些思想意志不堅定的村干部留下了獲取個人私利的空子,會計與村干部聯手侵占集體財產的事件屢屢見諸于各個媒體端,給農村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1]。
(二)發票管理環節薄弱
發票管理是會計實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僅關系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而且也與國家利益直接掛鉤。就當前農村發票管理現狀來看,原則上,農村在各項經濟活動中的費用支出都需要開具正規的國稅發票,只有經過上級責任單位審核通過后,才可以執行退款程序,但是,對于一些農村股份制合作企業來說,為了規避繁瑣的審核流程,在發票管理程序上沒有相關的簽批手續,無形當中就給一些村干部提供了中飽私囊的機會。
(三)會計記賬方式落后
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各個企業普遍采用權責發生制的記賬方式,但是,由于農村經濟欠缺活躍度,產生的經濟活動相對較少,因此,在會計記賬時,依然沿用過去的收付實現制,這種記賬方式主要以款項是否已經收到或者付出作為計算標準,以確定本期收益與費用。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這種記賬方式明顯與新體制出現抵觸,使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相混淆,導致出現個人操縱成本的現象。比如現金收付確認出現漏洞,攤銷費用不均衡、不合理等,這就給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外部融資進程帶來嚴重影響。
(四)會計監督體系不完善
會計監督是對會計實務操作流程的一種制約與監控,以防止出現財務數據的造假行為,由于農村地域性特點較為突出,人際來往關系較為密切,在票據管理、憑證管理、賬目管理過程中,往往摻入一些個人感情因素,于是出現了“走后門”的不良風氣,尤其在費用報銷時,“白條子”滿天飛,但是財務會計人員仍然充抵核銷費用使用人員的個人財務帳目,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財務危機,給農村經濟發展造成諸多負面影響。而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一個完善的會計監督機制,會計從業人員與各項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員自律性差,視集體利益于不顧,導致農村財務賬目混亂不堪。
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的會計實務操作水平提升策略
(一)優化賬目管理模式,規范各種票據管理
受到農村經濟產業結構單一化格局的影響,目前,多數農村地區依然采取委托會計代理開展會計實務工作,這種管理模式給農村經濟發展設置了一道堅固的屏障,使賬目管理模式固化,不利于各項工作的順利展開。因此,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應當及時對賬目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和優化,基于農村集體所有制的經濟形式,建立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高效管理機制。
首先利用培訓教育的契機,向農村會計從業人員傳授國家財政法規,政策以及行業規范,使從業人員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意識與風險意識。其次,規范各種票據以及原始憑證管理,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原始憑證填寫工作進行有效指導,使原始憑證的填制符合財務管理制度要求,尤其在審核各種報銷憑證時,應當注重憑證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對失去法律效力的報銷憑證應堅決予以剔除。最后,結合農村現有的會計從業人員數量與崗位職責權限,應當借助于網絡平臺或者社會第三方招聘機構,大力引進會計從業人員,以充實會計實務隊伍。
(二)改進會計實務操作方法
會計實務工作應當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相吻合,尤其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后,集體所有制經濟所煥發出的活力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在這種形勢之下,農村會計實務的操作方式應當由原來的“收付實現制”向“權責發生制”轉變,使農村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所取得的經濟成果得到切實體現。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借助于集中培訓、線上培訓的方式,向會計從業人員講解權責發生制的工作原理與方法,使其在開展記賬活動時,能夠應對自如,輕車熟路。第二,與地方各高等院校之間建立長期合作往來關系,并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個施展個人才華的機會與平臺。第三,在實施權責發生制以后,為了幫助會計從業人員快速適應崗位需求,應當定期舉辦個人業務能力競賽或者比拼活動,在活動當中,通過團隊成員的精誠協作,突破理論知識難點,熟練掌握實踐應用知識,使農村財務賬目管理工作逐漸向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方向邁進[2]。
(三)依托信息技術,完善監管機制
近年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農村會計實務操作也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根據農村財務工作的性質、特點以及會計實務牽涉的主要內容,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會計從業人員在記賬、核算、報表制作等方面完全可以依托于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操作,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同時,也提升了工作效率?;谶@一背景,應當進一步加大會計實務操作的監管力度,確保會計實務工作透明化、公開化,進而打造一個良性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格局。首先,農村集體經濟的負責人應當樹立監督意識,落實上級審計部門制訂的監督機制,對會計實務操作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與管理。其次,借助于信息化平臺的信息共享功能,對會計從業人員的日常工作流程進行審核,如果發現賬實不符、賬賬不符的情況,應當立即成立財務賬目調查小組,對會計實務操作的相關人員進行調查,以核實財務賬目的準確性,避免侵占農村集體財產等惡性事件的發生。
結束語:
綜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會計實務工作發生了質的變化,“權責發生制”的操作處理方式取了過去的“收付實現制”,這就使會計實務操作的真實性、精確性得到切實體現,在各種經濟活動過程中,暗箱操作事件的發生率也大幅下降,農村財務管理工作也逐步趨于正規化與標準化,同時,農村經濟發展速度也節節攀升。
參考文獻:
[1]王立香.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的會計實務操作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27):124-125.
[2]聞春霞,曹明社,郭麗娜, 等.村產權制度改革后的會計實務操作[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2):97,99.
(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人民政府 ? ?山東 濟南 ?2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