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現階段來看,中國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整體的經濟處于調整狀態。在“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在疫情中獲得了更多的成長空間。本文對后“疫情”時代自主創新面對挑戰進行了梳理,即自主創新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產業鏈進一步升級存在疑慮、區塊鏈技術的自主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并通過面對的挑戰針對的提出了對策建議:從發展趨勢角度,尋找自主創新之路;從不同行業領域,發現自主創新的新機遇;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大力度投資高新科技企業。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自主創新;挑戰
一、自主創新的概念及現狀
自主創新是以人為主體,積極的、主動的并獨立的發現、發明、創造的活動,從內容來劃分包括自主科學創新與自主技術創新,從主體來劃分包括個人自主創新、企業自主創新、國家自主創新、民族自主創新。我國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驅動區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上廣等地區對人才質量的培養,充分發揮了人力資源的價值,保證創新創業擁有足夠多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選拔對示范區的科技創新和持續發展有推進作用的人才。在創新創業大的背景下,自主創新孵化基地、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助力示范區不斷擴張,各方面都不斷向好的方向邁進。
二、后“疫情”時代的自主創新挑戰
(一)自主創新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疫情作為外在誘因,給當前中國經濟踩了一腳“急剎車”。實際上,長期困擾中國企業轉型和升級增長的隱憂和矛盾并沒有得到有效重視的重視和解決,在疫情突發的時候,就集中而充分地爆發出來。這些矛盾糾結在一起,原因雖然復雜多變,但是總結到一點,是中國企業在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面對新技術和產品迭代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引發的“創新窘境”。不少企業密集開啟云辦公、云招聘、云采購等臨時應變做法,提升復工復產效率,但實施起來并不十分順利,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力。企業在進行市場推廣過程中,不能像互聯網企業那樣精準定位,接觸和到達目標客戶;線上線下融合、銷售過程跟蹤和預測困難;降低成本時,由于缺乏大數據的分析支持,只能采取簡單的營銷手段,比如砍業務,砍價等。
(二)產業鏈進一步升級存在疑慮。新冠疫情帶來前所未有的全球大停擺,中國疫情戰有從“殲滅戰”轉入“持久戰”的趨勢。動能轉換、政策刺激、貿易摩擦,再加上新冠疫情,讓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硬科技項目,成為當下的熱點題材。從新冠疫情沖擊中國在全球需求鏈來看,新冠疫情的爆發及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停工和停產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制造”的上下游兩方面,一方面由于停工停產下企業需求減少,使得相對應需求鏈的上游國家和行業面臨訂單不足的情況,而與此同時產出的減少也使得中國供應鏈的下游國家和行業面臨訂單取消或延遲交貨的問題。而對于供應鏈來說,在全球需求相對穩定,而我國由于疫情帶來供給減少較多的背景下,部分需求或轉向其他地區,而對于這部分分流的需求,一部分會隨著產能的逐漸恢復而回歸國內,而另一部分或將隨著對中國依賴性的降低而發生產業轉移。
(三)疫情之下創新之爭,面臨諸多對手。自疫情發生以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發了被稱為“病毒陷阱”的抗病毒涂層面罩,正在加班加點制作,送往醫院的抗疫一線;以色列推出了僅用掃描皮膚就可檢測癥狀的感應器;韓國發明病毒檢測電話間,快速、安全;中國啟用無人機向隔離區派發物資,研發出實時監測是否戴口罩的機器人,用大數據管理隔離觀察人員,使用3D打印出隔離區和呼吸機配件等。這些從3D打印的口罩,到爭相推出新設計的呼吸機,從無人機實時監控,到用大數據跟蹤進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這場新冠病毒大流行,反而開創了一個快速創新的新時代。病毒會對我們的行業、社交生活和個人認知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但同時也會促使創造力大量涌現。
三、后“疫情”時代的自主創新對策
(一)從發展趨勢角度,尋找自主創新之路。在疫情發生期間, “宅”家里的消費者們試圖在“疫情”中找到娛樂,線上娛樂快速崛起和社交媒體的深度陪伴,之前的有些垂直場景,低頻非剛需的領域現在反而變成了剛需,比如,“疫情”期間常用的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應用場景服務得到了很多的機會。5G也大顯身手:“非接觸”商業領域的無人送貨車,醫療領域的智能機器人等。此次“疫情”也讓我們認識到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健康商業邊界正在不斷的被打破,人們越來越關注免疫力,與健康相關的產品,以家庭為主題的消費都將迎來很好的機會。可以看到,“疫情”其實給新的創新機遇打開了很多的窗口和試驗地,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找到更多的新品類的機會。
(二)從不同行業領域,發現自主創新的新機遇。疫情發生后,新的需求的出現,意味著新的機會來臨,根據創投企業的不同情況,采集創新機會。在企業服務領域,遠程辦公在疫情期間得到普及,企業將更多的培養員工遠程辦公工作的習慣,以此來應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不確定性情況。此外,在細分領域中,具體在企業“軟實力”和抗風險領域,將會產生企業文化服務、企業保險等新型服務品類。在C端的消費領域,原本快要在市場上消失的社區團購、到家服務重新綻放了活力。在教育領域,線上教育實現了零獲客成本,更多專業老師們也從線下變身為線上主播。同時線下教育培訓機構的整合,使得教育業整體在線上和線下的結合程度大大提升,將吸引更多的資本,繼續推動著產業的裂變。
(三)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大力度投資高新科技企業。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與17年前的“非典”相比,雖然仍然要面對未知的問題,但是“互聯網+防疫”模式,使人們對防控疫情的效率和效果都得到增強。像在此次疫情期間,這些基礎設施應用最廣泛的莫過于醫療領域的自主創新,人工智能全智能自動掃描全線CT產品,醫患不需要摘下口罩也不用接觸患者,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對于工業自動化及智能制造將是個契機與挑戰,紅外測溫儀、額溫槍、呼吸機、制氧機……這些平時可能從未進入人們日常生活視線的產品,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頻繁接觸且格外關注,這些背后都蘊藏著“機器視覺”技術:長波紅外體外測溫系統、嵌入式無人機送藥、口罩制造的產品質量檢測。
總之,各行各業對其面對著巨大的防控壓力,自主創新企業不管是轉型升級,打造數字化技術,還是在產業鏈發展下進一步優化,都是創新對手之間的競爭都是必不可免的急需處理。后“疫情”時代,發展趨勢和行業情況也不能忽視,這意味著新的機會在醞釀之中。創新作為發展的靈魂,需要不斷的砥礪前行,疫情給“中國創造”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那么就要在激烈的變革時代中生存,最終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吳振順.現階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09):12-13.
[2]朱冬.掌控“后疫情時代”的五大商業趨勢[J].中外管理,2020(04):113-115.
[3]后疫情時代,創新社會治理的路徑[J].北方經濟,2020(03):16.
[4]王文,姚玉萍,王銘瑤.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企業經營與發展對策探討[J].經營與管理,2020(05):6-9.
[5]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報名企業數再創新高[J].華東科技,2020(05):10.
作者簡介:
伍翊君(1997-)女,漢族,籍貫:湖北襄陽市人,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單位: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