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鋒淵 梁睿
摘 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為本
改革開放多年來,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偉大實踐和不斷創造的歷史輝煌,中國經濟學理論研究成績斐然,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閃爍著中國智慧、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成果,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重大指導意義,對世界經濟也有重要的理論貢獻和現實意義。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主流經濟學,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而具有深刻的內在原因。目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面臨著改革、發展等重大問題。怎樣解決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問題完成經濟轉型成為目前十分重要的課題。總書記指出,要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展轉型等問題都需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現實作出回答,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經濟發展實際中的應用也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在經濟學學科建設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依舊是其他分支學科的理論基礎,缺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經濟學是不完備的。因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經濟。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我黨“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內容之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滿足人民的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能成為商品。不拿來進行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說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的時候才是商品。在中國社會,出現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完全一致,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品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貨幣的本質,它的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在我國社會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決定了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隨著非公經濟的不斷壯大,一方面,資本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重要的生產要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導致了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解決市場經濟中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不能僅僅從市場經濟本身尋求答案。這就要求我們要秉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精神實質,妥善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的貧富差距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了公平效率的原則。這也正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本質要求。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毋容置疑,貧富差距拉大和剝削問題是現實存在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伴隨著資本形式的多樣化存在,出現了資本對“個人抽象的統治”。一方面,這種現象在經濟活動中表現為資本對勞動者的勞動剩余無償占有,人成為經濟活動中工具化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人自身的生活中則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這樣的生活會導致人們身心受折磨,不能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造成了人的身心不和諧,即人與自身的不和諧。也就是說,“一旦物質財富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時,則是可悲的,甚至是恐怖的。”當前,加快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本身的發展。為此,我們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重視社會公平與公正,使個人在勞動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享受由勞動帶來的精神愉悅。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價值的多元化,利益訴求的多樣化,一定要注意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尤其是要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努力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抵制資本不利于人的自身和諧的弊端,才能做到讓人的精神生活有物質生活的支撐,讓財富找到心靈的家園。只有當物質上的繁榮富庶成為推進精神生活的更高的善的手段的時候,才能促進人自身和諧的生成,才能實現個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和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以“現實的人”為前提、以人的勞動實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以人的發展程度為衡量社會發展的尺度、以人的自由全面為價值旨歸,這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財富得到了快速的增長,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然而,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重物輕人”的價值取向依然存在,人本精神仍然相對缺失。因此,我們應當秉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精神實質,倡導“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導向。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于能夠促進和實現人性(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中,不斷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把對人的物質關懷和精神關懷統一起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陳湘舸,張修紅.論幸福視界中的和諧社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
(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 ?西安 7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