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 張鑫慧
摘要:當前,鄉村旅游已成為傳統村落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策略之一。鄉村旅游開發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傳統文化的“濫用”,使傳統文化的生存又遇到了新的挑戰。手工技藝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難以生存。本文聚焦民族性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從鄉村旅游開發對其的影響入手,以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銀飾的手工技藝為例,針對鄉村旅游開發以及當前時代背景,對如何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手工技藝;苗族銀飾
0 引言
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對傳統文化的迫害,特別是對傳統民族手工技藝帶來的巨大沖擊。如何在促進鄉村旅游開發的同時對傳統民族手工技藝進行保護與傳承是當前迫在眉睫的問題之一。本文從鄉村旅游開發入手,以苗族銀飾為載體,剖析傳統民族手工技藝的生存狀況。
1 臺江縣的銀飾工藝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鄉村旅游開發中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筆者選擇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作為研究對象,該地屬于典型的苗族村落,當地的民風民俗、物質文化、苗族銀飾的鍛造技術都保留著原始苗族的習慣。施洞鎮的許多傳統民族節日都與銀飾有關,比如姊妹節、龍舟節、吃新節,服飾、首飾、生產工具都與銀飾有很大的關聯。
1.1 當地的苗族銀飾文化
當地的苗族服飾,會將銀飾縫到繡好的苗族服飾上,成為當地的苗族盛裝。幾乎每個苗族女孩都會有一套盛裝,只有在節日或是婚禮上才穿。每家都會自己繡好衣服,再縫滿各種銀飾,它是苗族姑娘出嫁的“禮服”,新娘從女方家出發直到到了男方家都要穿盛裝。銀首飾對于沒有苗族人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項鏈、耳環、手鐲等。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手鐲,每個苗族人都會有一只手鐲,無論性別和年齡。男生會將銀手鐲戴在左手上,女生則會將手鐲戴在右手。苗族的生產工具如鋤頭,也會在把手部分鑲上一層薄薄的銀,以祈求保護,祈盼勞作物能有個好的收成。銀飾應用在生產過程中蘊含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期許。銀飾也會應用在日常用品如梳子上,木梳外側會鑲上銀,苗族婦女通常都會將梳子插在頭上。
1.2 當地的苗族銀飾技藝
臺江縣是以傳統銀飾打造為主要生產活動的地區,銀飾制作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漸有單位或個人前來臺江縣購買銀飾,將其作為禮品送人[1]。到了21世紀,由于在家無收入,許多苗族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村子也漸漸變成“空巢”,只有一個職業的年輕人不會離開村子,那就是銀匠。在施洞鎮中,銀匠這種職業由整個家族持續傳承下來的,一代傳一代。擁有鍛造銀技術的人,在當地屬于“寶”。施洞鎮的銀匠有在臺江縣城里開銀飾店的,也有自己做銀飾,別人慕名而來上門購買的。銀匠在當地是十分受人尊敬。
2 臺江縣銀飾工藝的傳承問題
臺江縣施洞鎮是一個典型的苗族地區,銀飾是苗族地區的重要文化載體。本文從施洞鎮苗族銀飾的生存問題來看整個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問題,為什么施洞鎮當地人都認為苗族銀飾手工藝即將失傳呢?
2.1 利益的博弈
當地人的利益、游客利益和管理者利益之間存在著聯系,后兩者對當地人的利益都有影響,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當游客利益和管理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升時,當地人的利益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然而,部分管理者會不顧游客的利益獲取利益。
在姊妹節、龍舟節期間,當地銀飾銷量會異常好。在平時的淡季里,購買銀飾的基本上都是施洞鎮當地的村民或者周邊村鎮的居民。而施洞鎮政府以及外來商扶持當地的苗族銀飾產業,與施洞鎮當地村民之間的利益是存在正相關關系的。
對于到施洞鎮旅游的游客而言,他們不僅是對銀飾抱有很大的興趣,更是對施洞鎮這個苗族村莊的文化有很大的興趣。政府和外來商有時候更多地考慮經濟收益,而沒有考慮游客的感受。施洞鎮政府并沒有設置相關的部門或是相關的投訴熱線為顧客提供投訴通道。施洞鎮所售賣的銀飾中,一些是村民自己售賣,有些是外來商進行售賣,有些不良商販會售賣假銀,當地的政府也沒有出具相關政策等來規定商品“如假包換”,也不提供銀飾含銀量的具體證明。而當地人利益與管理者利益息息相關,市場的不規范最終導致了施洞鎮村民利益的損失。
施洞鎮的村民以前的經濟發展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主要通過種田或是養殖家禽、采摘野菜謀生,他們會在趕場天的時候將這些東西售賣出去以獲取利潤維持生計,這種靠天吃飯的收入使施洞鎮村民的生活十分艱難。當地政府扶持旅游業,為施洞鎮的村民開辟了另一收入渠道,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2.2 文化內涵的忽視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銀商在售賣傳統手工藝品時,當地人、游客、管理者都忽視了其真正的文化內涵。大家不重視文化內涵,導致了傳統文化的式微。旅游開發對銀飾工藝的影響,也體現在旅游對傳統文化造成的沖擊上[2]。
通過對施洞鎮的實地調查可以發現,施洞鎮對文化的忽視是極為嚴重的。具體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為賦予銀飾文化性,將其亂冠以文化內涵。施洞鎮售賣的銀飾,會說某個“苗王”佩戴的,或者能去除病痛等等,這些文化內涵往往是由管理者即當地政府和投資商們冠以的,缺乏真實性,像去除病痛這種說法也沒有得到科學的論證。第二,文化符號的忽視。銀飾最重要的是其手工技藝,其中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而在施洞鎮的銀飾販賣過程中出現了不重視傳統手工技藝文化符號這一現象,使得游客在來到施洞鎮旅游卻沒有受到其文化的影響。
對于傳統手工藝品來說,其文化內涵為其文化符號,忽視其文化內涵,就會使手工藝品與現代化產品無異。一旦失去了文化內涵,其中蘊含的手工技藝也將被忽視。在鄉村旅游中,文化內涵有可能被曲解,管理者和當地人有時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給某些工藝品強加文化內涵,而這恰恰是不尊重文化內涵的體現。造成這樣的結果的最大原因在于施洞鎮政府以及投資商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都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他們沒有了解施洞鎮銀飾即苗族銀飾真正的文化內涵,沒有形成要保護施洞鎮苗族銀飾這種傳統手工技藝的意識,致使其忽視了社會效益。
2.3 傳承方式的單一性
當前臺江縣的銀飾工藝傳承方式過于單一。在開發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管理者并沒有優化傳承方式,沒有將其向一個好的方向引導。由于管理者利益與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關系不大,因此管理者在開發鄉村旅游過程中會忽略對傳承方式的探索。
施洞鎮銀飾這種手工技藝的傳承方式只有兩種。一是家族傳承。許多從事銀飾制作的家庭都是通過父傳子這種方式傳承手藝,基本不外傳。但由于現在許多家庭僅依靠售賣銀飾難以維持生活,所以他們會放棄銀飾制作而選擇外出務工。二是政府扶持傳承人。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要性,在施洞鎮當地,政府在有意選擇愿意從事銀飾制作的傳承人傳授技術。但由于各種原因,這種傳承方式的效果甚微。
傳承方式的單一化以及政府扶持傳承人的效果甚微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第一,產業單一化、入不敷出。在施洞鎮,很多傳承人都因為覺得制作銀飾的收入甚微,所以選擇外出打工。當地經濟依然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雖說政府在努力扶持第三產業,但還沒有得到具體收益。第二,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當地許多制作銀飾的傳統家族會選擇到縣城里或者外出到廣東省生活,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后代。施洞鎮當地的教育資源并不理想,當地人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會將他們送到縣城上學,這也導致當地居民外流,造成傳統手工技藝的失傳。第三,觀念束縛。在施洞鎮,很多人認為制作銀飾的技術是一個家族的珍貴財富,不可外傳,“傳內不傳外”的固有思想使傳承具有局限性,所以在政府在扶持傳承人時,當地許多擁有相關技術的家族都不愿意傳授這種技藝。
3 民族傳統工藝的傳承和保護建議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施洞鎮制銀的工藝、工具都有了迅猛的發展和變化[3]。從上文中可知,鄉村旅游開發對民族性手工技藝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當地人利益、管理者利益、游客利益、手工藝品類型、文化內涵、傳承方式等。通過實證研究可以得知,施洞鎮在鄉村旅游開發以及民族性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上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利益的博弈、忽視文化內涵、傳承方式單一。
3.1 重視可持續發展
在施洞鎮一系列節日旅游項目開發如姊妹節、龍舟節中,常常會進入這樣的誤區:認為游客可能只來一次。因此,相關部門沒有針對游客利益給出相關措施,當地人也很有可能出現“宰客”這樣的行為。當地政府要解決投訴通道不暢的問題,一則可以給游客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同時這也是尊重自己的文化的表現,可以為當地樹立一個好的口碑。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施洞鎮的銀飾售賣以及施洞鎮的旅游開發作出一些改進。首先,當地人以及管理者即施洞鎮的村民和政府,要以一種友好的態度對待游客,使其能體驗到施洞鎮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時又能買到價格合理的銀飾銀器。其次,施洞鎮的相關管理部門要對施洞鎮相關的銀飾行業作出規范,避免“宰客”這種行為,并且要設置相關的投訴途徑如電話投訴等,保障游客在買到假的飾品后也可以退換。
3.2 重視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的忽視是施洞鎮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面對的一大問題。傳統的手工技藝即銀飾的制作工藝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許多游客在購買銀飾時,除了在意其美觀性,同時也是看中了它的手工性。我們要賦予銀飾這種商品獨有的文化內涵。
第一,施洞鎮在售賣銀飾的過程中可以讓游客觀看制作銀、洗銀等過程。這種方式既可以讓游客了解到手工性,也是一種宣傳手段。第二,要使其擁有文化符號。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與現代工藝品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傳統手工藝品擁有文化符號,這給它賦予了一種文化理論,使其在許多華美的現代工藝品中脫穎而出。我們可以通過深挖故事等方式給當地的銀飾附上文化符號,但是在這過程中,不能為了附上文化符號而胡編亂造。
3.3 傳承方式的多樣化
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從當前來看,傳承模式是以家庭傳承為主。但是當前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而選擇外出打工,傳統手工技藝沒有傳承人,技術也在逐漸失傳。我們在面對傳統手工技藝逐漸失傳的情況要如何行動呢?
第一,政府要對擁有傳統手工技藝的家庭即制作銀飾的傳統家庭給予一些補貼,使其能夠繼續做下去,留住家庭傳承的方式。第二,給那些對傳統手工技藝感興趣的人提供并傳承培訓等。可以在施洞鎮當地了解有哪些人對銀飾的傳統工藝有興趣,然后進行培養。為了克服銀匠傳統的不傳外的觀念,要在施洞鎮中的家族中選擇傳承,采用多種傳承方式。傳統手工技藝者還要結合先進的技術,改進鍛造方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其不被時代淘汰。第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分布。施洞鎮很多制銀技術的失傳都與教育有關,當地政府應該在施洞鎮建立好的學校、召集優秀的老師,使施洞鎮擁有較好的教育資源,這樣傳統的銀飾制作家族就不會選擇外出,這也是對銀飾制作這種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
4 結語
鄉村旅游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保障。鄉村旅游的開發能促進銀飾手工藝的交流,只要做好規范,重視可持續發展,牢記“開發是途徑,保護是目的”,就能使這項傳統技能得到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建世.黔東南苗族傳統銀飾工藝變遷及成因分析——以貴州臺江塘龍寨、雷山控拜村為例[J].民族研究,2011(01):42-50+109.
[2] 周真剛,閆玉.西江苗族銀飾工藝的文化生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04):101-106.
[3] 陳靜靜,俞曉菁.貴州施洞苗族銀飾鍛制工藝的發展探究——基于塘龍寨的田野考察[J].人民論壇,2015(33):83-85.
作者簡介:楊菊(1998—),女,貴州織金人,民族學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
張鑫慧(1996—),女,貴州臺江人,民族學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