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5G時代,網絡文化呈井噴式發展,成為當今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特點等方面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并且網絡作為一種傳播范圍廣、受眾人群多的傳播工具,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應用,對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網絡文化;傳統文化;發展
0 引言
我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文化繁榮的大國,孔孟之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等等都是每個時代特有的文化。人類從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到如今的信息時代,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當今5G時代,網絡文化呈井噴式發展,成為當今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國這個積淀了5000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面對當今來勢洶洶的網絡文化的沖擊,應該何去何從?
1 網絡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概念
1.1 網絡文化概念
互聯網時代催生了網絡文化,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給網絡文化帶來了勃勃生機,它將手機等各類電子產品作為物質載體、以無數網民為主體,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一種新的文化載體、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誕生了。網絡文化是新興事物,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媒介,以傳輸信息為核心,從而使人們的行為和交流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轉變[1]。周毅認為,網絡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網絡文化是一種以網絡技術的傳播為特征的信息時代的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狹義的網絡文化僅指精神創新活動及基于網絡技術和網絡經濟的成果[2]。
1.2 傳統文化概念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在5000年歷史中創造出來的文化,從小到大背的三字經、唐詩、宋詞等,這些長存在人們的腦海里,其最大的特征是歷史傳承性和持續性,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
從廣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具有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誕生的民族特色。從狹義上講,它是指社會意識形態及其相匹配的組織,可以分為物質形態(文物、建筑物、工具、衣服等)和精神形態(思想、品德、民俗、文學等)這兩種類型。
2 網絡文化沖擊傳統文化的現象
2.1 傳統文化的群體性受到沖擊
中國人從來都是喜歡熱鬧的,過節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許多人參與其中,溫馨又和睦,這是從古至今的文化傳承。而如今網絡文化下,許多人不愿意四處走動,通過視頻、語音等代替了親自參與,從而缺少了人情味。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群體性文化,以國家以及社會為中心,忽視了對個人的關注。中國人缺乏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參與政治的意識。網絡文化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西方的個人思想通過網絡文化傳播,國人逐漸認識到了個性主體,有了對個人的認識以及參與政治的意愿,開始主動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在社會性事件中出自己的一分力,雖然微不足道,但也希望獲得社會的公正、公平待遇,體現個人價值。
2.2 傳統文化的等級性受到沖擊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民是民,商是商,官是官,不可跨越。雖然科舉制度的誕生給予了普通老百姓一個向上晉升的通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才能和財力缺一不可,還是無法跨越社會等級的限制。當今,雖然等級限制不復存在,但存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而網絡文化的發展改變了這一現狀,無論什么人、什么身份,沒有了各類權限的束縛,只要有一部手機、一個賬號,就可以在網上暢所欲言。在網絡社會,只要不違反法律,不觸碰道德底線,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講述自己的觀念,抒發自己的情感,發表意見。但目前網絡法律法規尚不完善,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導致一些人做出違法亂紀的行為。這些人的道德責任和自律意識都較弱,網絡中出現了許多不文明的行為。
2.3 傳統社會人際交流方式發生轉變
傳統的人際交流方法依賴于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交流,通過交流了解其他人,這就是傳統人際關系形成的過程以及人際交往的方法。但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下,每個人在網絡上都是虛擬的,通過互聯網可以輕而易舉地和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交流,基本上沒有限制。傳統的通過人與人之間近距離交流,然后產生信任、發展人際關系的方式受到了沖擊。除此之外,傳統的人際交流方式通常是以單向交流為主,而網絡社會的交流是雙向的,共享信息是大勢所趨。但網絡文化具有虛擬化的特點,它產生的虛擬化環境造成了虛實、真假難辨。當網絡文化顛覆傳統文化,它也存在弊端,給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帶來了沖擊,導致網絡成癮等“文化疾病”的出現。
2.4 文化傳播方式發生改變
傳統的文化傳播方法包括石墻雕刻、甲骨文碑文和古代竹簡等,當如今的報紙、雜志等都是有形傳播。從言傳身教,到校、官學與私塾的建立,到如今的教育方式,都是有形傳播。文化產品,如地方文化、風俗文化和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有形傳播。由于傳統的有形傳播是基于中國傳統的“眼見為實”的觀念,因此大多數傳統文化選擇的是有形傳播方式。這當中也有歷史條件的客觀局限性。如今網絡的出現使傳統的有形傳播受到了沖擊,網絡文化通過虛擬網絡傳播,與有形傳播相比,文化通過網絡無形傳播沒有各類限制,傳播的速度與途徑更多。只要有一臺聯網電子設備,人們就可以傳播和獲取信息。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幫助下,人們可以通過電腦、網絡電話、資源共享等了解文化信息,在網絡上還可以娛樂消遣,打游戲,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當前傳統書面存儲方式已經過時,通過數字化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儲存手段成為新時代的信息存儲與傳播手段。
3 網絡文化沖擊下傳統文化的機遇與困境
3.1 網絡文化為傳統文化提供了發展機遇
網絡文化給傳統文化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發展機遇。第一,一種新的文字保存方式即數字化存儲。傳統保存方式如書籍,保存方式費時費力,很不方便,受到的影響因素頗多,如天氣、環境等因素,導致很多傳統文化孤本因為保存不當在漫長的文化長河中永遠消失了,這是民族文化的流失。網絡具有便捷性、存儲海量等特點。與書本存儲相比,利用網絡保存文化,避免了氣候、環境的影響,而且保存便利、便捷。第二,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即網絡文化的載體。網絡的共享性、多樣性、便利性,使人們更容易、更方便地接受傳統文化。由于所有人在互聯網上都是自由和平等的,因此人們都可以了解和接納傳統文化,不受自己的身份限制。互聯網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使人們可以在線議事和交流,從而幫助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第三,網絡載體為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如知網、知乎等。人們可以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建議等寫成文章并發布在各類交流平臺上。一種文化想要發展,就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吸收好的營養,去除詬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到如今風采依舊,就是因為它具有海納百川的特點。融合其他優秀文化,不斷豐富自己。通過網絡平臺,各式各樣的文化在沒有空間限制下傳播交流,在碰撞中相互融合,誕生更優秀的文化。網絡載體的多元性為傳統文化取長補短、順應時代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3.2 網絡文化沖擊下傳統文化的困境
第一,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特點。網絡文化雖然具有諸多優點,但也帶來了許多“文化疾病”現象,如網絡成癮、“網絡暴力”等。在網絡上,許多人污言穢語、“出口成臟”的行為,正是網絡文化主體本身缺乏自律以及品德缺失造成的。第二,網絡文化具有虛擬性、即時性、交互性特點,它產生的虛擬化環境造成了虛實、真假難辨,導致謠言滋生和傳播。網絡文化的多元性還提供了多種娛樂方式,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使許多人沉溺在虛擬世界中,從減少和外界交流,到逐漸封閉自己,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離,性格變得孤僻、冷酷、情緒化。第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道德當作為人處世的第一要素,政治成為“德主刑輔”,經濟上推行平均主義,教育也是以德育為主[3]。網絡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思想,有西方先進文化,也有“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等不良思想,一些人受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做出違反法律、觸碰道德底線的行為,破壞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4 網絡沖擊下傳統文化發展對策
4.1 增強網絡道德責任感,懲治網絡中的不良行為
網絡越來越普及,應更好地發展網絡文化,然后讓其服務大眾。要繼續加強教育,建立一套與文化相適應的道德標準,增強公眾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意識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增強網民的自制力。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下,可以對網絡文化產生的一些問題起到規范與指導作用。傳統文化中的“自律修身”和“慎獨養性”等觀念有助于增強道德責任感,提升網民的自律意識,加強道德約束。對網絡上發生的好人好事進行宣揚和倡導,依法嚴辦壞人壞事,借助社會力量懲治那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言行。同時,也要加強網絡法律制度的建設,依法懲治不良網絡行為。優化網絡文化環境,建立一個規范化的模式,需要每一個網民的共同努力,相互監督,對暴力、不健康的言行說不,及時向互聯網安全管理服務平臺舉報,對于互聯網違法行為和不良信息絕不姑息。
4.2 創新傳統文化,增強傳統文化的競爭力
沒有創新就會落后,沒有創新就無法生存,就會在“弱肉強食”的時代被淘汰。為了讓傳統文化在網絡時代脫穎而出,必須進行創新。首先,我們要接觸先進的本土文化,吸收本土文化的精華,進行整合和創新。中國傳統的先進文化,包括各民族文化的先進部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在上下5000年歷史積累下,早已滲透到每個人的血液中,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傳統文化要大放異彩,還必須吸收其他地方文化和優秀的社會主義文化,增強競爭力和活力,這也是中華文化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繼承文化的基礎上,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精神,接受優秀文化的養分,去除詬病。事實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只有不斷地取長補短和創新,才能在時代變遷中、在各類文化的沖擊下千錘百煉,更加純粹和凝重。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融合,可以創造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4.3 建立有效的監管程序
在監督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被視作文化傳播的主要監督者和領導者,促進傳統文化和網絡文化的融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一是構建網絡文化制度,通過不斷宣傳,在網絡法律制度的牽引下,懲治不良的網絡文化與行為,構建良好的網絡文化環境,傳播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加快公共文化網絡建設。改善一系列社會服務系統,如數字圖書館、數字實驗室和數字電視,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化的第一步。三是加強互聯網安全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流程,加快處理速度。
5 結語
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下,傳統文化既遇到了困境,也迎來了機會。人作為文化主體,其一舉一動都至關重要。應積極主動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抵制消極文化。因此,要培養文化主體尊重傳統文化的意識,充分利用網絡文化帶來的積極影響。明確當前網絡文化沖擊下引發的問題,并分析產生的原因,解決問題,并合理運用網絡文化帶來的機遇,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與創新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鄭文寶.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化的區別探略[J].理論探討,2005(03):125-126.
[2] 周毅.網絡文化釋義[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15-18.
[3] 胡立.網絡文化沖擊傳統文化[J].知識經濟,2009(08):60.
作者簡介:張俊杰(1995—),男,上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