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微
摘 要:我國自90年代以來,實行林業生態建設為主體的林業發展戰略,近年來,林業產業經濟發展迅速,也出現了不少的挑戰與機遇,隨著林業生態建設的健全,傳統農林生產模式得到了更多優化,我國南方林業資源豐富地區順勢發展了當地的林下產業經濟,例如桉樹林下種植中藥材和食用菌類,林下農業畜牧養殖等;林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托森林資源產生并延續,但隨著林業開發改造的程度深入,很多地區出現林業資源趨于匱乏,農林經濟產業走向下坡路的形勢,為保證林業產業的可持續長久發展和林下產業的長期發展活力,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林業生態相關經濟產業的發展制度,因地制宜、生態優先、有的放矢地協調發展林業生態與林下經濟產業。
關鍵詞:林業生態;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
引言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林業產業的發展需要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推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林下經濟是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政府明確了發展林下經濟的要求,促使林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許多地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結合本地資源優勢探索了具有地區特色的林下種植、養殖以及森林旅游等發展模式,且成效顯著。但是在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只有二者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確保林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1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基本概念
1.1林業生態建設
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已經得到了較好地推進。各地紛紛開展植樹造林等利于生態環境的活動,支援生態建設。眼下,已經有較多地區通過一系列生態建設手段,提高了植被覆蓋率,當地的生態環境有了顯著的改善,造福了百姓。有些靠近沙漠的城市,通過適應當地的生態建設手段,降低了城市沙漠化程度,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各種林業生態建設手段的運用,我國整體呈現出人與森林、人與自然關系更加融洽的趨勢,朝著生態建設的美好明天大步前進。但是,我們不能止步于此,我們有必要相應號召,進一步采取科學的方法,做好林業生態建設。
1.2林下經濟
林下經濟一詞是指對林業資源進行綜合利用、開發,融合農、牧等多行業的綜合經營方式。它是我國林業資源開發到現今程度的必然經濟走向,可以將林業資源通過特定經營模式轉化為經濟效益,同時在加快生態建設的同時,更加合理地使用林業資源,把控整體的能源循環體系,達到提高林業資源使用效果,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目的。林下經濟和生態息息相關,受當地氣候環境影響較大。所以,要注意讓林下經濟整體順應生態環境的形式,符合自然發展的要求,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2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
2.1積極擴大投資融資渠道
隨著林下經濟不斷發展,資金不足的困難日益凸顯,應該著重增加融資渠道。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通過各種渠道扶持促進林下經濟優勢產品集中開發、技術推廣、林下經濟園區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和大戶的發展。對于發改、財政、水利、農業、商貿、林業、扶貧等部門符合條件的項目和資金,實行捆綁整合,集中優先扶持發展林下經濟。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實施政府貼息政策,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便利,林農應主動爭取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有效利用林權進行抵押貸款等。三是拉動民間資金投入,鼓勵有一定實力的公司投入林下經濟產業,對一些專業合作社、示范戶進行獎勵支持。充分發揮社會融資的優勢,積極吸納民間資金投入。四是根據資源清查的結果,按林地資源豐富程度劃分林地生態補償等級,提高生態補償標準。通過財政投入、企業碳稅等方式,多渠道籌集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調動農民管護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提高林農的林下經濟投入水平。
2.2把握林下經濟發展方向
林下經濟發展要在林業生態建設框架下進行,采取森林圈地進行禽類養殖,可在發揮牲畜規模養殖價值的同時,不對森林資源造成過度傷害。林下經濟的種植類型可以多樣化,通過可食用植物或菌菜的養殖開發,形成從上游到下游的林下經濟產業模式。在林下牲畜的養殖上,以圈養為主,避免大規模散養,涵養森林水土。如森林區域內地下水富集,可針對性地開展投資金融少、創收穩定的林蛙養殖。即便現有森林資源缺乏必要的水源,通過規劃設計,采用挖溝引水、割灌及建壩等措施,也能夠在創造林蛙養殖條件的基礎上,對森林資源生態進行調節及改良。而在森林區域家禽的飼養上,可首選森林幼林地,一方面實現經濟及產業創收,另一方面通過家禽糞便,為林木充分生長提供養分。森林采伐跡地則比較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利用森林伐根開展菌類培育研究,既能充分利用森林資源,提高幼林撫育水平,又能為林下經濟增加創收價值。在林下經濟中的種植產業開發上,以高附加值中草藥種植為主,可最大化發揮森林資源價值,例如,借助森林區域種植大黃、三七、人參等貴重藥材。如種植作物及藥材需要連年采挖,應對種植地塊土壤做好回填,對采挖時間嚴格限制,如森林坡度超過30°,應嚴禁種植林下作物。
2.3提升基層科技服務能力
一是加強與省級乃至國家級農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企業、科研所及有關單位之間建立橋梁,加強科技推廣協作,形成完善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機制。二是大力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建立研發基地,積極開發林下資源,培育鄉土特色品種。準確核算新品種的種植投入產出效益,及時把新品種納入林下經濟補貼適當標準范圍。三是要吸納和整合林業專業化技術人員,對于市、縣、鄉三級都需建立林業技術推廣組織。與技術院校簽定向培養協議,定向培養林下經濟技術服務人才。采用先進的技術,建立一體化的林下產品技術服務鏈條,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合理保證林下經濟有效快速發展。四是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加強對合作社、種植大戶以及和一些林農骨干的信息咨詢和技術培訓服務,大力培育新型職業技術化農民,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水平。提高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認識,使廣大農民掌握科學技術。
2.4探索“互聯網+”林下經濟發展路徑
林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且受到自然風險影響的概率較大,林農一般較難預測產品未來的質量、數量和價格,而“互聯網+”作為一個交易媒介可以改變交易模式,減少信息不對稱,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拓寬了農戶獲取信息的途徑,林農可以通過林業信息平臺及一些電商平臺獲取價格信息,降低交易費用。近年來,農村淘寶的大面積普及也證明了“林產品+電商模式”發展大有潛力,“互聯網+”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還可以助力林下經濟產業升級,對數字林業和智慧林業的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結語
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林下經濟不是簡單的毀林種地、毀林養殖,任何與生態建設原則相悖的經濟形式都無法長久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規劃與開發也必然要結合林業環境的發展條件而制定,只有協調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產業的關系,才能促進整個林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傳輝,馬俊春,趙永寶.林業生態建設與發展林下經濟的對策和研究科技創新導報,2013(20):14.
[2]多翠英.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探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11):22.
[3]李勁松.試論林下經濟與經濟林產業的發展[農民致富之友,2017(21):117.
[4]賴衛明,鐘智雄.加強林政資源管理促進現代化林業生態建設[J].林業科技情報,2019(4):96-98.
[5]魏國建.探討林業產業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J].農民致富之友,2019(31):182.
(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林業局 1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