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應用社會科學,具有自身的理論和方法優勢。社會工作秉承的多種價值理念和方法值得高校體育藝術教育者借鑒。本文從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的優勢角度出發,探討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在高校體育藝術教育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希望能為高校教育者與管理者提供一點參考意見和新的教學視角。
關鍵詞:社會工作;體育藝術教育;高校體育
0 引言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專業,因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認識和認可。社會工作與體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高校體育藝術教育中的運用,能幫助高校體育藝術教育者與管理者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有效地幫助學生適應學習與生活,實現自身的成長和學習目標,具有深刻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 社會工作概念界定
本文采用王思斌教授對社會工作的概念界定,他認為,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開展的助人服務活動[1]。
2 體育與藝術相互融合的關系
2.1 體育中的藝術性
在生活中,體育中的藝術性每時每刻都在體現著。例如藝術體操、健美操、形體舞蹈、體育舞蹈、花樣滑冰、大型團體操等,這些都是體育中藝術性的體現。體育中的藝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體育運動本身所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的完善美、運動形式的變化美、意志品質的堅毅美;二是體育運動所包含的音樂、舞蹈、服飾等帶給人們的愉悅與振奮;三是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場地、器材等所展示給人們的科技價值與藝術價值。體育與多種藝術的融合,使體育的社會功能不斷完善,成為展示人類精神風貌、文化修養、科技水平的一個舞臺[2]。
2.2 藝術中的體育性
體育是藝術的內容,在我們的藝術世界中,耳目所及之處,到處都充斥著音樂、繪畫、文學、影視、廣告、服裝等藝術品,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在再現體育風采、弘揚體育精神的同時,發展與完善了自己的領域,并且不斷地創造出與體育內容相關的藝術門類。如,在校園里育墻畫、體育項目的標志和健將的雕塑隨處可見,營造了濃厚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以體育為主題的電影或紀錄片也精彩上映,將體育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不僅豐富了體育的內容與作用,同時也為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與源泉[3]。
3 高校體育藝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教育觀念落后,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21世紀的今天,國家和社會越來越強調終身體育的價值觀念。盡管這一理念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并且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這一理念在高校的體育藝術教育中的體現卻非常缺乏。例如,在高校的體育藝術教育中,老師更注意體育基礎知識的教授,傾向于按照常規完成教學工作。但是這種教學模式會導致一種后果,即教學的內容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體育課產生無趣感。目前,大部分學生奉行只要能通過體育期末測試就可以的理念,即使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也更愿意選擇在寢室睡覺或者玩電子游戲,而不愿選擇體育鍛煉或者體育項目訓練[4]。另外,高校體育藝術教育中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多關注的是教師本位的教學模式。高校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偏向于普適化模式,對所有學生采取同一套教學模式,忽視學生在體育藝術教育中的主動性與主體性,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體育學習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如果體育藝術教育者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更多關注學生,從學生的思考角度出發,了解學生真正的興趣點,在體育教學中融入藝術性的教學,增添教學的樂趣性與創新性,就能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從而培養學生的體育藝術思維與體育藝術審美能力。
3.2 忽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傳統體育藝術教育理念更傾向于讓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和運動技能,忽視了對學生在體育綜合能力方面的指導和培養。體育藝術教育的本意更多是強調高校體育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把體育與藝術相結合,在體育中強調藝術性,在藝術中融入體育性。體育+藝術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體育與藝術相結合的能力,學生在體育與藝術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中還能培養個人綜合能力,例如團隊意識、群體合作能力、實踐能力、體育心理健康、體育熱情和參與性、終身體育觀念。此外,目前多數高校的體育設施和師資不足,學生的體育鍛煉只停留于傳統體育項目,學生對非傳統體育項目的體驗不足,對體育綜合運動的掌握能力有限。
3.3 體育藝術教育不受高校重視[5]
一方面,在高校體育課程設置中,體育僅僅只是作為選修課的形式存在,這會在無形中給學生帶來體育課不如專業課重要的錯覺。一方面,學校的體育專業從教人員少,師資力量與學生的體育需求不對等,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一方面,學校對體育設備的投入不足,體育運動供小于求,體育器材配備不全,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學校體育教育者對體育藝術教學這一教學理念的實踐運用度不高,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靈活運用,遇到棘手問題不能充分解決,導致學生對體育藝術這一理念的實踐程度不高。體育藝術教育這一教學理念不應受到輕視,體育與藝術的融合是雙向的律動,體育的發展離不開藝術,同時體育運動的發展可以促進藝術升華。
4 小組社會工作基本理念和原則
4.1 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社會工作中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強調以人為基礎,尊重人的個性和獨特性,根據個人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服務計劃。在高校的體育藝術教育與體育藝術教育管理中,可以借鑒這一基本的價值觀念,樹立“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而不是“教師本位”,根據學生身體的健康狀態和個人的興趣特質,對體育課程、體育藝術教育內容編制、體育藝術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發展需求。例如,針對身體素質不是很高甚至體弱多病的學生,應該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保健類的課程,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對于性格外向活潑的同學,可引導其多參加一些偏動態的體育項目,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對于一些性格內向或性格急躁的同學,可安排一些靜態的體育項目,如太極、圍棋、瑜伽等。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藝術教育過程中,需要將性別角度融入體育,針對不同性別的學生,引導學生參加適當的體育訓練項目。將社會工作的以人為本價值觀念融入高校的體育藝術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奉行終身體育的價值理念。
4.2 案主自決的價值理念
案主自決在社會工作倫理原則中一直被高度強調,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案主自決就是指社會工作者尊重案主的自我選擇和決定權,由案主根據自己的決定作出裁定。學校體育教育管理者與體育藝術教育者需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人價值與尊嚴的前提下,利用優勢視角的價值理念充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潛力與專長,積極鼓勵并且引導學生在體育項目選擇上或者體育鍛煉頻率周期上自己做主、自己決定,切實做到學生主導而非教師主導。不管是高校體育的管理層還是高校體育的教育者,引入案主自決這一價值理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4.3 平等與尊重的價值理念
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除了以人為本、案主自決以外,平等與尊重也是不可忽視的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平等性強調人與人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人生而平等。尊重意味著一視同仁,這也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傳統高校的體育藝術教育模式是單一的,多樣與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缺乏。教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一味從自己的角度來培養學生,忽視了學生對自身發展的想法。這就會導致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很容易產生教學觀念上的沖突,甚至在教學體驗過程中形成沖突對立的局面。引入社會工作中尊重與平等的價值理念,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價值,運用民主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緩解學生與老師的對立氛圍,從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和體育鍛煉。
4.4 個別化的價值理念
社會工作中強調的個別化價值理念是指每個人都應當有權利和機會發展個性,社會工作者應當尊重服務對象的個體差異,不應當使用一般或統一的服務方法回應他們的獨特需要。高校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和特質,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這一價值理念在高校體育藝術教育中的運用,強調體育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與個性,需要管理者在設置體育藝術教育課程的時候考慮到部分學生的獨特性,不用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對待所有的學生。另外,對于教育者來說,在教學傳授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學的方式方法,注重教學的新穎性與創新性,對待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體育藝術教育者既要懂得在體育中強調藝術性,讓高校學生懂得在體育中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從體育升華到藝術層面,又要在高校藝術教育中融入體育元素,在藝術中領略體育的美感與獨特性。這樣一來,高校體育藝術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社會工作價值理念介入高校體育藝術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5.1 是國家人才發展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說:“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這顯然是一項重大戰略工程,是決勝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重要工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艱巨歷史使命。加強職業體育隊伍建設,是推進中國新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強調體育運動是響應國家的號召,也是國家對當今青年人的強烈期望。充分將社會工作價值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藝術教育,能更好地讓新時代的青年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培養學生的個人藝術素質,同時這更是國家對未來綜合素質青年的殷切期望和實現人才強國的需要。
5.2 是社會市場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傳統的高校體育藝術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社會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當代青年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社會不再如以往一味強調個人技術能力的強弱,而是在強調個人技術能力的同時也需要個人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和綜合能力。例如,目前社會人才市場的招聘標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求每個求職人員的身體條件良好。另外,社會人才招聘面試環節也會重視求職者的個人綜合能力與藝術修養能力。可見,身體健康是所有擇業的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健康的身體是成功和一切的根源。藝術修養能力是每位求職者的加分項,在體育教育中對每一位學生藝術性的培養,都可以增加學生之后求職任職的機會。人才市場對人才的剛性需求代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應把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念充分融入高校教學,讓學生熱愛體育,形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使每個學生在進入社會的門檻時,都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5.3 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傳統高校體育教師對學生健康發展開展的教育偏重于灌輸性教育和規范的約束,忽視學生主體能力和人格的獨立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社會工作與體育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高校體育藝術教育中的應用,能讓學生在愛上運動的同時,營造藝術氛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同時還能保證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
6 結語
社會工作與體育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高校體育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是一種創新和探索,同時也是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盡管目前這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在高校體育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程度不高,但是將社會工作中的以人為本、案主自決、平等與尊重、個別化等價值理念融入高校體育藝術教育是可行和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4-250.
[2] 李彤,錢平.體育藝術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11(04):76-78.
[3] 李衛東,李洪波,王晶晶,等.高校體育藝術教育與校園文化互動關系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2,31(01):80-83.
[4] 符強.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問題與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207-208.
[5] 張月霞.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3):158+160.
作者簡介:徐燕(1996—),女,貴州銅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