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霖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MOOC、SPOC、藍墨云班課等學習方式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己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本文將針對《審計學》課程,從課程培養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思路、教學環境與教學方法、創新特色、教學效果評價與比較五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審計學》課程培養目標定位
結合我校的辦學定位,與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要求學生通過《審計學》課程的學習應達到以下知識水平:掌握審計學基礎理論及相關實務技能,并能夠運用相關理論和實務技能分析和解決組織管理、經營發展等相關問題;熟悉審計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在審計實踐活動中能夠理解并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準則。
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達到以下能力水平:能夠運用審計客觀、公正的立場和職業精神對相關問題形成解決方案;能夠與業界同行、社會公眾就審計領域問題進行有效溝通;能夠協調審計項目組的工作安排,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其他團隊成員密切合作;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持續學習能力。
二、《審計學》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思路
審計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知識傳輸次序得當,把握主線,不斷強化
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成員認真修改與完善教學大綱,合理設置課程的先導課程與教學內容,使知識的傳輸做到無縫鏈接;在知識與能力培養方面,做到把握主線,不斷強化。
前兩次對函證的介紹都是基于審計理論層面的介紹,而第三次的介紹則是與審計實務技能密切結合。通過這種對重要知識點不斷強化的教學設計,學生能夠較為輕松、熟練地掌握相關知識點的理論與實務處理。而在整個函證相關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強調審計人員要獨立控制函證的回收工作;客觀、謹慎地處理回函差異;對于不能實施函證程序獲取審計證據的情形要實施替代程序而不是武斷地中止審計工作或者出具保留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我們會潤物細無聲地將獨立、客觀、公正的職業判斷,專業的勝任能力,良好的職業行為教育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保駕護航。
(二)課程結束前,布置綜合業務題
作為能力培養拔高訓練環節,課程組教師會在課程結束前,布置綜合業務題,將本課程多章知識點進行串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踐中相關問題的能力,效果好。
(三)人文精神塑造和創新精神培養貫穿始終
課程組成員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將人文知識傳輸、人文精神塑造和創新創業精神培養與專業知識傳輸和專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組成員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審計人員謹慎的執業態度、站在財務報告使用者角度判斷財務報表整體公允性的換位思考工作方式、較強的溝通能力以及專業勝任能力等相關內容。
知識傳輸次序得當,把握主線;不斷強化、課程結束前,布置綜合業務題;人文精神塑造和創新精神培養貫穿教學始終的教學設計思路有效保證了夯實學生審計理論基礎知識,提升學生審計實務技能,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塑造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環境與教學方法
目前,審計學課程正在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已經完成兩個學期的教學運行。
借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審計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入情景導入式教學、探究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通過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案例教學涵蓋整個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其具體應用如表1所示。
四、《審計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特色
《審計學》課程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形成以下特色:
(一)實現人文知識傳輸、人文精神塑造和創新創業精神培養與專業知識傳輸和專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教學理念創新
要求學生在業務處理過程中應當公正處事、實事求是,不得由于偏見、利益沖突或他人的不當影響而損害自己的職業判斷;要求學生應當持續了解并掌握當前法律、技術和實務的發展變化,將專業知識和技能始終保持在應有的水平,確保為客戶提供高水準的專業服務;在應對重大錯報風險的過程中,通過財務報告整體層面的應對措施以及進一步審計程序,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創新精神。
(二)實現審計學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創新
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換為主動的思考。通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審計學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提高學生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的能力。
(三)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碎片化與系統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創新
基于知識點碎片化的在線開放課程,對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是有限的;而線下的課堂教學通過案例教學、系統化的綜合業務能力培養將學生在線上逐漸積累起來的知識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綱領化,做到綱舉目張。
五、課程教學效果評價與比較
從1987年,我校開設審計學課程以來,課程建設在三代課程組教師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4年被評為省級優秀課程 2010年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17年建設成為省級在線開放課程;目前,正在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已完成兩個學期的混合式教學。
在本次課改過程中,課程組在深入研究改革思路,精心設計改革方案的基礎上,按照課程大綱的要求,對審計學課程知識點進行碎片化,深入剖析其內容特點,進行相關知識點分類與特征歸納;評估各知識點教學模式的適用性,;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了隨堂重要知識點練習環節,對于重要的知識點在講解完就加入適當練習題,讓學生鞏固相關重要知識點;同時,課程組還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不斷地結合所講授的內容,提醒學生學習審計人員謹慎的工作態度,積極溝通的工作方式,并將所學到的解決審計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比如樹立遠大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制定計劃,按照計劃付出實際行動等等。
在最近一次學校對課堂教學的評價過程中,課程負責人被評為教學質量免檢教師,在最近一次學生、學院評價結果統計中,課程負責人被為最受學生歡迎教師。在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實習的學生,受到實習單位指導教師的好評,對學生們的審計執業能力給予高度評價,獲得了較好的課程改革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先聰. MOOC模式下《審計學原理》應用型教學改革研究[J]. 高教學刊,2019,(13):120-122+125.
[2]鄭立.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9,(25):166-167.
[3]陳麗蘭. 新審計報告準則下《審計學》教學改革研究——基于翻轉課堂理念[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01):124-127.
[4]孟志華,李璇. 基于問題導向和思維導圖的審計學教學改革探討[J]. 會計師,2019,(03):74-75.
[5]吳秋生,楊瑞平,王曉亮. 慕課下“審計學”研究性教學改革:結構、模式與條件[J]. 財會月刊,2017,(12):68-72.
(長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