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法中沒收違法所得為一種常用的處罰類型,其本身并不帶有行政處罰的屬性,而是被作為一種違法行為的糾正方法被廣泛應用。然而在司法實踐中,沒收違法所得可能會造成其他權利人合法權益受損的現象,為此本文分析行政法中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明確沒收違法所得的法律實質,借鑒刑法中有關違法所得的法律規定,總結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標準,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行政法;沒收違法所得;違法行為糾正
沒收違法所得出現于我國《行政處罰法》當中,在司法實踐中被頻繁應用,然而因概念界定、計算方式、認定標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該處罰方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法律矛盾,成為司法研究所關注的重點。為順利發揮沒收違法所得的違法糾正作用,合理維護案件相關權益人的合法權利,需要對其適用做深入分析。
一、沒收違法所得的法律實質
我國行政法體系形成時間較晚,因此國內對違法所得的定義多參照刑法進行。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范圍非常廣,因其分布過為分散,目前為止依然缺少較系統的定義方式。
(一)糾正違法行為
有關沒收違法所得行政處罰與糾正違法行為的辨別可從兩個方面呢入手。
第一,行政處罰指的是對違反行政法規定的責任主體進行法律制裁,從性質上看,行政處罰以被處罰人違法行為的否定性法律評價為前提,其具體體現為制裁性。制裁性指的是剝奪或限制被處罰者的權益,為其增加新的義務或負擔,具體來講,就是損害違法者的權益來達到懲戒的目的[1]。行政處罰中制裁性的本質包括權益損害,因此行政機關促使違法者守法、糾正違法行為不應歸屬于行政處罰。
第二,沒收違法所得中,行政機關所沒收的對象僅為當事人的違法所得,這與行政處罰中剝奪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存在本質區別。我國《行政處罰法》中將沒收作為一種財產處罰的形式,被剝奪的財產最終歸國家所有,包括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兩種對象。該規定存在三層含義:一是剝奪當事人的財產所有權;二是被沒收的財產歸國家所有,其所有權變化為國有所有權;三是被沒收的對象僅為違法所得或非法財物。被沒收的對象既然是非法的、違法的,沒收的處罰形式就有別于其他行政處罰措施,因非法和違法性的存在,表明被沒收對象并不受到法律的保護,當事人無權繼續占有。
(二)司法實踐矛盾
我們對行政法中沒收違法所得適用的分析,關注點在于沒收違法所得或非法財產時對合法權利人利益的侵犯以及對當事人的懲戒作用的發揮。從目前的法律要求上看,被沒收的財產均納為國家所有,若這部分財產本身即為國家所有,該要求尚且合理,但實際情況是,違法所得或非法財產很有可能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此時歸國家所有的處置方式即可能侵犯了部分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在現行行政法中,也并未對此種情況作出詳細的解釋。當出現司法矛盾后,若直接沒收忽略損害方利益,則是對私權優先理論的違背,同時也有害于社會秩序的維護,與其他法律之間存在抵觸。若將違法所得的所有權賦予國家,那么國家將存在代替侵權的嫌疑。
綜上,在討論行政法中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時,就是要合理解決違法所得。非法財物的歸屬權劃分問題。
二、行政法中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
(一)對刑法中沒收違法所得規定的借鑒
在刑法中,違法所得及非法財物的處置也是司法實踐的重點任務,我國刑法體系將沒收財產當做一項附加刑罰手段,且針對沒收財產、追繳、退款、賠償、沒收違禁品等財物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財產沒收過程中,沒收對象為歸犯罪分子個人所有的全部或部分財產,在此基礎上,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扣除犯罪分子個人及其家庭的生活所需,并允許利用沒收的財產償還犯罪分子所背負的合理債務。對于犯罪分子來說,其取得的全部違法所得均應被追繳或退回。而對于被害者來說,屬于被害人合法權益的,應及時退還。若沒收的違禁品為犯罪者本身使用,應予以沒收。
從刑法中對非法財物處理的要求可以看出,刑法將財產劃分為合法和違法兩部門,分別采用不同的處置方案。其中,違法財產主要采用追繳、退還、賠償的方式進行處理;若為合法財產,則采用沒收的方式。
刑法與行政法雖然有著不同的適用范圍,但二者均為公法屬性,要求違法者向國家承擔相應的違法責任,二者在性質上存在相通性,因此在非法所得沒收方面也可相互借鑒。當不考慮懲罰的行政和刑罰屬性時,刑法中沒收財產、罰金與行政法中的罰款可被看做當強制沒收違法者財產歸國家所有時表現出的不同形式,但二者有著相同的目的,行政法中沒收非法所得的司法矛盾,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行政法與刑法銜接不到位的問題,若能夠統一違法所得的沒收方法,則可有效消除行政處罰與刑罰中有關違法所得的處理矛盾。
(二)行政法中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標準
行政法中沒收非法所得的適用必須充分起到警示、懲處違法行為的作用,因此在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標準中,可制定單獨適用與同步適用相搭配的標準。
1.單獨適用標準
司法實踐中,單獨沒收違法所得在適用中的出現非常少,觀察各地方性法規,其中并不涉及單獨沒收違法所得的法律條款,在司法實踐中,單獨沒收違法所得也主要用于情節較輕的違法行為。對于此類違法行為,僅需對相應違法所得予以沒收,無需再與其他行政處罰手段相結合[2]。基于該特點,單獨沒收違法所得在司法實踐中不輕易使用,主要是由于僅對當事人的違法收益進行制裁,能夠起到的懲戒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僅在非常輕微的違法案件中采用該標準,若單獨沒收無法發揮足夠的制裁作用,必須結合其他處罰手段。
2.并行適用標準
在并行適用中,沒收違法所得主要與罰款相結合。沒收違法所得與罰款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聯,且在整個行政法體系當中無法找到其他。在現有的法律文件中,涉及沒收違法所得的條款也多對罰款標準做出規定。
從作用效果上分析,沒收違法所得是對當事人所取得的非法財產進行沒收,罰款則是對其合法財產的剝奪,二者分別用以違法行為導致后果的恢復以及當事人的懲戒和教育,使其為違法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不敢再出現類似行為。
從目前的司法研究成果看來,未來二者的適用將采用以罰款為主、以沒收違法所得為輔的原則。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罰款為一種普遍適用的行政處罰方式,其基本能夠覆蓋全部與行政法有關的領域。基于違法所得的利潤說,當當事人未獲取利潤或僅存在未出售存貨時,違法行為與違法所得之間并不相符,此時沒收違法所得適用將受到極大限制。第二,沒收違法所得并不具備行政處罰的性質,但其設定的目的依然為對當事人的有效懲戒。依照前文提到的觀點:罰款與沒收違法所得分別用于制裁和教育,因罰款所發揮的懲戒、制裁作用更強,所以可將其作為主要懲罰方式。若在實際情況中當事人確實獲取了違法所得,再啟動沒收違法所得予以沒收。
(三)行政法中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優化
1.明確糾正違法行為屬性
在行政法修訂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沒收違法所得糾正違法行為的屬性,并參考刑法中的有關規定,對沒收違法所得的處置方式做分類說明:當事人獲取的違法所得,需責令退賠、返還給受害方,若沒有或無法查找受害方的,歸為國家所有;若當事雙方均存在違法行為的,做追繳處理。與此同時,行政機關有權對違法所得的退賠、返還過程進行監督。該調整既能明確沒收違法所得的法律屬性,同時又可合理維護受害方的合法權益,并提高行政法與刑法的銜接性。
2.統一違法所得處理規范
違法所得沒收在我國行政法、刑法及民法等多個領域均有涉及,為確保各法律體系間的銜接和統一,建議有關部門對違法所得的認定方式、計算方法等做出統一說明。首先,詳細定義違法所得的內容,明確哪些情境下需要全部收繳、哪些情境下需要扣除成本[3]。其次,明確成本計算中實物成本、折舊成本等項目的計算及扣除方式。再次,明確違法所得已納稅部分的處理方案。最后,明確違法行為使用工具的處理方案。
3.梳理違法所得有關條款
違法所得在多部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中均有涉及,其修訂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涉及到大量工作,因此可采用分層梳理的方式。例如,在行政法修訂過程中,新增自動廢除條款,要求從既定日期開始,均依照行政法中有關條款處理違法所得。同時,參考前文罰款與沒收違法所得同步執行的方案,以經營額為基數,設定合理比例的罰款。若為非經營屬性,則可依照違法行為所帶來的危害性確定其罰款金額或與其他類型的行政處罰手段相搭配。
結論
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已經發展成為司法實踐中不可規避的矛盾問題,在繼續對其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需要依照目前違法所得的司法實踐現狀,盡快完善有關法律說明,對沒收違法所得的適用標準、處置方式等做詳細規定,以指導司法所活動的合理化開展,充分維護受損方利益,同時強化沒收違法所得的懲處、警示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吉喜.違法所得沒收程序適用中的相關問題研究[J].現代法學,2019,41(1):136-148.
[2]王青斌.行政法中的沒收違法所得[J].法學評論,2019,37(6):160-170.
[3]黃金煜.淺論我國違法所得沒收程序之缺陷[J].職工法律天地,2018,(6):66-67.
作者簡介:
陳俊,1985,女,籍貫:湖北,職稱和學歷: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或專業:法學。
(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