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滿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上與滿族的形成是同步進行的,其相較于漢族文化來說,有著其獨有的特色,對中國藝術的發展有著獨特的貢獻。滿族藝術為各種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源泉。它不僅在東北地區有名,而且在國內外傳播。打造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是以滿族文化藝術為中心進行IP開發,最終實現商業價值的過程,使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得到弘揚與發展。
關鍵詞:滿族傳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
一、打造旅游文創品牌IP開發的三個階段
旅游文創品牌IP開發即憑借優質IP內容塑造品牌形象,從而聚集粉絲用戶,最終實現商業價值的過程。IP開發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IP塑造階段、IP擴大階段和IP變現階段。因此打造北方特色文少數民族創IP項目的具體問題也是處理好這三個階段。
IP塑造階段。通過塑造IP形象實現品牌的塑造。塑造IP形象就是要給品牌搭上“人設”,即“人物設定”。具體是指創造具有形象特征、內在性格特征和語言特征的標示性和辨識度并且符合“人設”形象。用戶通過對人設“的直觀理解,可以快速建立和掌握對品牌的理解,樹立起良好的情感關系。用一種符合這個IP形象的表達和交流方式,通過借助各種的內容表達形式去和用戶進行溝通和交流。將滿族的傳統文化同哈爾濱吉祥物結合起來是一種思路,讓吉祥物穿上滿族傳統服飾或者帶上滿族的掛飾增添文化氣息,讓其吉祥物濱濱作為滿族傳統文化的人設形象。
IP擴大階段。主要通過多維度的接觸目標用戶,為IP聚集粉絲用戶并增加粉絲的忠誠度與黏性。IP內容的傳播不能局限于某一個渠道,必須可以多方位多渠道的進行傳播擴展。如果IP內容無法連接廣泛人群,即缺乏傳播度,那么其追隨人群的基數是缺失的。在IP的擴大階段,分享是品牌滲透最大的特征,必須多渠道多媒介的不斷的加重加深品牌的印象,形成社群效應。通過這一階段讓更多的人了解滿族傳統文化。
IP變現階段。當IP影響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進入品牌IP的商業變現。在互聯網背景下,抓住了大眾消費觀念與形態轉變的契機通過多樣化的營銷方式實現旅游文創品牌IP產品的銷售,以此來創建文化的利益價值。
二、打造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途徑探析
滿族歷史悠久,對中國藝術的發展有著獨特的貢獻。滿族藝術為各種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主要的思想源泉。它不僅在東北地區有名,而且在國內外傳播。就比如,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錦州滿族民間刺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進入了”中國故事”文化展示現場。由滿族刺繡傳承人夏麗云帶來的”盛世龍”浮雕繡品技驚四座.滿族文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文化,歷史,情感價值等方面。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在工業化社會逐漸失去了其發展的沃土,市場需求量降低、從業人員減少、手工藝品老舊、與現代生活脫節等,這些問題導致現階段手工藝品的發展危機。而打造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進一步推動對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保護與傳承。
首先,隨著近年來經濟水平的逐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并大力推廣。因此,打造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既是順應時代要求,為生產、銷售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化產品提供基礎。
第二,在現階段的商品社會中,構建品牌是從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的主要手段,好的品牌能夠走進消費者的內心,精準的品牌定位、形象構建、產品設計、推廣與宣傳決定了品牌的價值。而打造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就是一個打造品牌的過程。因為文創產品的附加值往往比商品本身更為重要,文創品牌也不同于普通大眾品牌,相比較而言,一個好的文創品牌對文創產品帶來的影響力和附加值將會更大。
第三,文創IP的設計與大眾產品有所不同,其塑造更加強調文化性與創意性,要從社會、傳統、生活中汲取靈感,不斷挖掘IP的地域文化特色,講述動人的品牌故事,在品牌及其產品的經營中逐步形成文化積淀。因此,在打造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時,必定會挖掘黑龍江少數民族深層次的文化背景、民族習俗、歷史傳統等。這樣既增加IP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創意,更是對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使其更加豐富、飽滿地面向大眾。
第四,好的文創IP還會從感官形象上展開設計,使產品具有符合其內在精神的外觀和包裝。將抽象理念、民族文化轉化為具象的視覺符號,通過可視化的視覺表現向觀眾直接、間接地傳達信息,并對產品進行延續性的宣傳,從而達到預期的展示與傳播效果。通過視覺符號,讓受眾與手工藝品產生情感共鳴,既提升品牌的傳播效果,又能提煉北方少數民族的民族符號,完善視覺形象。
第五,打造哈爾濱哈爾濱北方特色少數民族文創IP,開發多維產品,如:刺繡、掛畫等工藝觀賞品,明信片、服裝、冰箱貼等生活日用品以及手工體驗材料包等,使得少數民族文化更加融入現代生活。
第六,黑龍江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的傳播主要依靠博物館傳播模式,包括主題活動推廣、展覽等,傳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現階段新媒體及數字化技術日新月異,各種傳播媒介應運而生。網絡社交平臺、移動應用APP等是人們接收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這也為黑龍江少數民族手工藝文創品牌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媒介與平臺。通過打造文創IP,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非遺網站、APP等,同時設置網上銷售網點;推出網絡小游戲,將少數民族工藝融入其中,讓受眾在娛樂的同時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利用抖音、斗魚等直播平臺,向受眾展示制作工藝、制作流程,激發觀者的興趣,吸引更多人了解少數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 劉國民,張彩云. 互聯網 + 冰雪旅游”產業發展路徑選擇——以黑龍江省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8,(01):130-134+176.
[2]常 征,梁振民,葛浩浩.滿族民俗旅游業 SWOT 分析及開發策略探究———
以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07):30-33.
[3]張靜."互聯網+"背景下河南民俗旅游開發研究[J].特區經濟.2016,(12).
[4]劉霞.秦皇島民俗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人民論壇>2015,(11).
[5]樊舒.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發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國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13,(06).
[6]常 征,梁振民,葛浩浩.滿族民俗旅游業 SWOT 分析及開發策略探究———以哈爾濱市南崗區紅旗滿族鄉為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07):30-33.
[7]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創新策略——以沙河四匹繒布為例[J]. 周福芹,李紫星,李潘坡,郭安.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06)
[8]以徐福文化為創意元素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產業化[J]. 張建民,張斕. ?大陸橋視野. 2016(11)
[9]“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旅游資源研究——以淮河流域民間美術為例[J]. 李森. ?美與時代(上). 2016(11)
作者簡介:
王國勝(1979—),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沈陽體育學院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黑龍江大學體育教學研究部 ?黑龍江省 ?哈爾濱市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