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田寧

親自然課程設計是立足“小孩子”自然情感、能力和基礎認知的發展,圍繞身邊“大自然”中常見的自然事物,全面系統地架構幼兒園的大自然教育課程設計。
基于幼兒園植物生長探索親自然課程設計以促進幼兒完整健康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①基于幼兒園植物生長探索親自然課程設計,能夠使幼兒對大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激發幼兒的大自然觀,讓他們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懂得重視生命、珍惜生命,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②能極大地豐富幼兒真實的大自然體驗,有助于培養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有利于萌發兒童初步的嘗試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觀察、實驗、比較等研究方法,有助于幼兒全腦功能的開發和創造力的發展,對其終身發展都具有強烈的導向性。③開展幼兒親自然課程設計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質量求生存,特色創品牌”的辦園思路,開創園所的特色亮點;④開展課題研究,能使老師們掌握更多、更準確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老師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有效促進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反思能力,協調自己與幼兒、家長、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良好途徑。
一、課程設計目標體系建設應以幼兒體驗和探索自然的需求出發
一個整體的課程設計體系架構首先是系統的目標體系的搭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讓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培養幼兒“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的自然事物和現象”。基于《指南》的基本要求,基于植物生長探索的系列課程設計應從幼兒體驗和探究自然的基本需求出發,在橫向的維度上,將課程設計的目標體系聚焦于“自然品性”“自然能力”和“自然認知”三個基本方面。在課程設計中,每個教學活動設計都設定3條基本目標,分別對應“自然品性”“自然能力”和“自然認知”。
自然品性是指幼兒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良好的情感傾向,行為習慣和學習品質,孩子與自然的互動過程中引導孩子遵守一定的行為習慣,在向孩子明確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中敬畏自然、發自內心的熱愛自然。自然能力包括自然適應和自然探索兩個方面。自然適應,主要包括對于不同自然環境的適應、在自然中的自我管理及自我保護等,這是幼兒探索自然最為基礎的能力要求。自然探索,則是幼兒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自然觀察能力,自然探究(核心是問題解決)能力和自然表征能力三個基本方面。自然認知主要指幼兒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對周圍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是具體知識的掌握,而是形成一些基本的認知概念。包括對自然的多樣性、獨特性、相互關聯、生存要素、生命歷程、生存與適應、人與自然等基本方面。
二、課程設計內容的設定根據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特點及認知需求各有側重點。
一個系統的課程設計內容,需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發展的側重點不同。小班的幼兒更側重對自然的親近,即借助基本的感官感知自然的多樣性,感受自然事物的基本的顯性特征。中班的幼兒則更側重感受自然的樂趣。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探究發現自然更多的獨特性,并認識到自然中的事物是相互關聯的,初步認識到大自然之間的從因到果、從整體到部分等邏輯關系,并學會借助某些方式將自己的發現表征出來。大班,則更關注幼兒對于自己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更加側重對自然中事物的一些隱性特征的體驗或探索,更加強調深度的探究,形成整體性的概念或認識,并通過自然筆記、自然游戲等形式進行表征。
三、整體目標需要落實到具體的每一個教育教學活動。
大自然課程設計的內容以主題的形式組織。根據不同的內容,架構相關的結構框架,讓幼兒在不斷嘗試、探索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知需求,并進行解決,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豐富認知結構,嘗試形成系統的主題課程設計。
具體的組織形式取決于課程主題的內容及幼兒發展的年齡階段,例如概念主題:小班的《蚯蚓》《花兒朵朵》等,根據時間縱向確定的項目主題:《蠶寶寶的成長記》《果實與種子》等。
課程的組織形式取決于幼兒活動的基本場景。既有幼兒園里室外或室內教師引導下的集體性自然體驗,也有幼兒園區角或日常生活中自由自主的體驗,還有家庭中的自然體驗。
大自然課程設計,出發點是孩子健康成長,在全球新冠蔓延的今日,立足點更是整個人類的健康發展。該課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針對幼兒現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內容具體可行,對于幼兒園大自然課程設計及幼兒親自然能力培養有積極的作用。
(眉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