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智凡 盧國華 李文
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和分析現有課程改革成果和行業發展需求,結合工程教育模式的發展,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改革方向給出建議。
關鍵詞:建筑施工技術;教學現狀;工程教育
1引言
建筑施工技術是講授施工技術一般規律的課程,內容包括了各主要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工藝和工藝原理,與大部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連接緊密。本課程綜合了大量專業基礎知識并具有較高的實踐性,長期以來一直是“教”與“學”的難點。
2教學改革現狀與行業發展需求
建筑施工技術如何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國內的同仁們已展開了多種的探索和課程改革研究。嚴小麗[1]通過借鑒加拿大外語教學“浸入式”教學法概念,構建“浸入式”教學環境,以幫助學生縮短認知進程,提高課程學習效果。倪國棟、鄢曉非等[2]通過教材內容與工程前沿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等“六結合”策略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寧寶寬、白泉[3]等將生產實習有機結合到理論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解決課時不足、施工實習流于形式的現狀,以保證課程的教學質量。袁杰、趙倩怡[4]等研究虛擬現實技術(VR)及其理論與教學結合的路徑和模型,將VR應用于施工教學,以豐富當前的教學方式,解決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避免施工實習中的危險,保障學生的安全,給學生帶來全新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本課程授課教師們不斷地探究新方法、新模式以克服課時不足、實習基地缺少、教學與實踐脫節等教學現狀。通過改革和探索,本課程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很難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具備一名參與施工過程工程師應有的基本素質,即學生所具備的能力依然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地成就,全球300米以上高樓接近70%由“中國建造”, 我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已是世界第一,近年來世界級的橋梁更是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我國建筑業的體量巨大,但工業化、智能化程度低,如何提供生產效率和生產力,加快智能化的步伐是現今的發展方向。國家對于建筑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與需求,教育部已經由相關的政策指引,2017年6月全面啟動、系統部署新工科建設,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建筑業的升級轉型的智能建造專業位列其中。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課程在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中占重要地位,也需要更進一步改革與發展,以適應新的形勢,助力行業發展。
3 工程教育模式的發展
上世紀末美國工程與認證委員會(ABET)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展開了全面且系統地審視和改革,以解決工程教育與工程實際嚴重脫節的現象。1995年10月頒布新的認證標準EC2000,進過2年的試點和3年的過渡期,2001年新標準正式實施。新標準強調以成果為導向,采用目標管理的方式,由注重輸入性要素評估轉向注重輸出性結果評估,并且注重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5]。此后,各國也開始了工程教育和認證評估的改革。《華盛頓協議》是工程教育本科專業學位互認協議,其宗旨是通過多邊認可工程教育資格,促進工程學位互認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國際流動。《華盛頓協議》很大程度上借鑒了ABET以成果為導向的思想與認證方法,其成員國大多采用成果為導向的認證標準,以教學成果作為認證目標以促進專業持續改進。我國2013年成為《華盛頓協議》成為預備成員,2016年6月正式成為該組織會員,以此為推動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契機,進入OBE工程教育時代。OBE的全稱為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以結果為導向。該模式以學生學習結果為導向,以此使學生獲得預期能力。
4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方向
建筑施工技術作為專業核心課程,課程與工程實際結合緊密,學生從業后無論在建設項目任何一個參建方單位工作,都將直接運用該課程知識體系到實際工作中。本課程應以學生中心,學生培養成果導向展開課程改革。
掌握目前學生就業需求和區域性的人才需求。分析授課學生畢業后的從業崗位和單位以及所在公司或項目的地域分布,完全了解學生的就業走向。同時調查走訪畢業生企業和相關企業,了解企業需求和企業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校土建類學生基本都從事建筑業企業及相關單位工作,90%以上畢業生就業選擇廣東省,從事的工作崗位基本上與建設項目施工有關,就業企業合同充足、對資質升級需求強烈,人工成本壓力高,部分企業有智能化升級的需求。
根據學生就業和企業需求確定課程培養結果,該課程目標和產出結果應使學生在從業時具備使用施工技術解決相關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難以完成課程目標達到產出結果,需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改進。傳統的教學內容由土方工程、基礎工程、混凝土工程、結構安裝工程等章節組成,過注重理論知識的建構忽略實踐技能的培養。教學內容的重構勢在必行,應把教學內容是實際施工案例結合在一起,通過講解實際施工案例以達到各個施工工序的講授與學習。
教學內容變革的同時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進。施工實例教學注重技能的培養,僅僅才采用講授和圖片視頻展示已不合適,如何將課程有機的與施工實訓實驗室結合在一起時課程教學方法改進的重要部分。施工實訓實驗室不能只是參觀和展示,應用課程教學聯系在一起。除了加入實驗實訓室改進教學方法外,還可以通過施工模擬的軟件輔助教學,補充教學,利用可視化的技術促進學生理解,也可以使學生掌握更多更廣的施工情形。作為一門實踐課程,授課教師能力的提升、對課程的設計、對學生的引導也是重要一環,教師如何使用好改革后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也是課程實現預期成果的關鍵。
5 結語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強調具體技術的實際應用,在人才培養中起關鍵作用,綜合性強,教與學兩方面都有相當的難度。傳統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一直是一個難以突出的問題,難以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嚴小麗.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浸入式”教學環境構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04):72-74.
[2] 倪國棟,鄢曉非,寧德春.工程管理專業建筑施工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1):54-58.
[3] 寧寶寬,白泉,黃志強.基于生產實習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論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3):118-120.
[4] 袁杰,趙倩怡,童華煒,宋金良.基于VR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改革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3):99-101+129.
[5]余天佐,劉少雪.從外部評估轉向自我改進——美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EC2000的變革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28-34.
基金項目:廣東理工學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項目“《建筑施工技術》”(JPKC2018001)
作者簡介:韓智凡,男,講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結構工程、風工程。
作者簡介:韓智凡,出生年月:1989.12,性別:男,民族:漢,山東省濰坊市,
當前職務:教師,當前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結構工程,風工程
(廣東理工學院 建設學院 ?廣東 ?肇慶 ?5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