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 張錚巖 鄧永軍
摘 要:在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面臨著改革壓力,故而應高度重視其優化效果。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并通過有效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合理調整農業產銷聯合結構、積極加強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全面打造高素質管理人員團隊等路徑,以此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
關鍵詞:新農村;農業經濟管理;產銷聯合
前言:我國早在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在農村經濟水平條件有所改善的情況下,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了59.2%,且人均GDP已然超出了1萬$,這表明在城鄉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成果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故而應予以重視,以此促進農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現狀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管理機制不完善,從現下農村富余勞動力調查結果中可知:富余勞動力多以留守老人、婦女為主,且富余勞動力數量呈現遞減趨勢。據了解:發展速度較快的浙江淳安縣,共計勞動力有26.38萬人,其中富余勞動力僅占據11.8%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將不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的穩步提升。因其對于農業生產的認知度較低,若單純依靠現有富余勞動力將增加閑置農業資源數量。因此,需重調農業經濟管理機制[1]。
(2)產銷聯合不到位,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除了涵蓋農業資源分配以及農業銷售等內容外,還包括生產環節。一旦農業銷售脫離農業生產的支持,將導致農業經濟水平趨于遲緩發展。此外,在產銷聯合過程中,最為主要的因素在于資金的大力協助。但就目前實際情況,農村地區所具備的資金鏈明顯不足,造成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規劃,從而不利于產銷聯合機制的有效落實。
(3)農機科技待創新,農村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與科技水平是保障農業經濟管理質量的重要依托。而我國大部分農村在先進的農業科技管理經驗積累上明顯不足,甚至有少數地區仍采用常規人力種植方式,在低效生產下對農業經濟管理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帶來了阻力。
(4)人員素質待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屬于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類別。要求管理人員具備敏銳的農業市場洞察力與責任感,一旦出現信息不對稱或市場認知不明確等問題時,將嚴重影響農業發展質量。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路徑
(一)有效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
要想確保農業經濟管理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應從管理制度以及富余勞動力轉移等兩個層面上針對農業經濟管理機制予以完善,以此為新農村發展帶來促進作用。其中在管理制度上,相關部門需針對各個階段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成果進行總結分析,之后找到待補充的制度內容,由此提高農業經濟管理的實效性。
比如在土地流轉管理方面,需做好閑置土地調查工作,運用“土地征用流轉管理規范”提高閑置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并在土地流轉補助中改善農民的經濟收入。
而在富余勞動力轉移上,可鼓勵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2]。
好比上文提到的淳安縣,曾在2020年開展了“農產品電子商務”項目,新增4080個就業崗位,并設有1460家網點,妥善解決了當地50%以上勞動力的回鄉就業問題,由此為農業發展積攢了充足的勞動力。同時,還專門就“婦女富余勞動力”開展了“婦聯組織”共同創富活動,其中為4.5萬人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而且還鼓勵勞動力自主創業,現有1000余家個體經營戶,由此為當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二)合理調整農業產銷聯合結構
基于新農村建設背景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為了達到預期管理效果,需針對農業產銷聯合結構予以調整。實際上,農業生產與農業銷售具有較強的關聯性,一旦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未能意識到產銷聯合的重要性,將不利于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對此,應從下述兩個部分優化產銷聯合結構:
其一,農業生產者往往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故而在農業資源利用方面可借助區域優勢開創農業品牌,由此拓寬其銷售渠道。
好比湖南安化黑茶,在經歷過年虧損300萬難關后,通過轉型升級措施,在品牌力量下達成了年銷售額3億元的目標。故而品牌設立可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重要輔助作用,由此實現農業經濟的集中化管理[3]。
其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銷售者也是重要參與者。在農產品銷售期間,需依據農業生產特征為其選擇適合的農產品物流運輸渠道以及加工方法,以便農業資源展現出真正的價值,必要時還可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以“集團化”管理模式提高農業產業發展水平。
(三)積極加強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階段,農業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是影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時效性的重要因素。對此,農業生產與管理需充分借助高新技術提高其科技水平,確保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改善。
一方面,相關人員需全面做好農村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調查工作,包括了解其機械化水平、基礎設施匹配度等,若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數量不足,可設立專項基金用于采購機械化農機設施,進而強化農業生產效果。另一方面,在推進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進程時,還需要依靠第三方平臺與經營者、生產者實現三方聯合管理,依據農機設施的市場推廣率制定適合的農機設施采購規劃,以此確保我國農業領域逐漸朝著科技化、信息化方向發展[4]。
(四)全面打造高素質管理人員團隊
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職業素養是決定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托。因此,需從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角度出發,使其在農業經濟管理事項的落實上展現出真正價值,以免受人力因素影響造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下降。相關部門在打造高素質管理團隊時,可聘請專家對其進行專業知識的講解,由此增加管理者對我國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等政策的認知度。
比如農業部曾在2016年開展了“農業遠程教育管理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會”,在20期培訓活動中分別從農墾改革文件、農業大數據發展、農村信息化技術等部分進行深度講解,進而在專家指導下加深農業經濟管理者對農業經濟發展重要性的理解,同時在提高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應通過“黨建教育”強化其責任意識。
結論:綜上所述,基于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要想得到全面提高,理應從完善農業經濟管理機制、調整農業產銷聯合結構、加強農業信息化管理、打造高素質管理團隊等方面著手,以此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使農業產業在新農村建設階段發揮出真正的效用,由此滿足新農村建設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冬敏.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路徑探究[J].山西農經,2020(17):69-70.
[2]羅利麗.探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評《農業經濟管理》[J].中國食用菌,2020,39(05):45.
[3]王舒冰.探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評《農業經濟管理》[J].中國蔬菜,2020(02):118.
[4]胡小鬧.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方式研究[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8(01):64.
作者簡介:
張錫(1997-),男,仡佬族,貴州省遵義市人,本科學歷。
(南京郵電大學 ? 江蘇 ?南京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