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娟
摘要:為了使小學陶笛教學能夠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3+1陶笛分級課程”,其中包含“小樂器進課堂”的普及教學、校本課程、學生社團三級課程和一個線上課程,每級課程的學習內容和競爭機制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陶笛的內動力和興趣。
關鍵詞:小學;陶笛教學;課程開發
按照教育部《“體育、藝術2+1項目”實施方案(試行)》,學校應該在音樂課堂中開展小樂器進課堂的教學活動;根據新課標中提出的“制定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以提高課程的適應性,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要”,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依據小學新課程標準,積極開展“學生社團”工作,促使社團建設,有效實施素質教育,學校應組建學生社團。
根據以上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陶笛教學為主要內容的“3+1分級課程”,即“小樂器進課堂”的普及教學、校本課程、學生社團三級課程和一個線上課程。該課程含有以學生為主體的分級競爭評價方案,有助于形成層層遞進的梯隊教學模式,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陶笛的內動力。近年受疫情影響,線上教學更加突顯了自身的優勢,為了實施“停課不停學”的陶笛教學活動,在“樂舞飛歌”微信音樂平臺上開發了“陶笛線上教學”的相關內容,相信對陶笛教學的良性循也會有所幫助。
為了使陶笛社團能夠在小學形成持久的良性循環和發展,“3+1陶笛分級課程的構建,顯得更加有必要,雖然萬事開頭難,但要想把一門課程形成自己的體系,還需要結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教學實踐,形成一套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體系。
(一)明確各級課程的實施步驟
(1)第一階段:點——校本課程(種子學生)
在“點”這一環節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拔“種子學生”。對于沒有開設校本課程的老師來說,可以通過實踐與理論形結合的形式進行選拔。一方面,通過“杯子節奏”進行身體協調能力的實踐檢驗,不但可以了解學生的節奏能力,還可以更好的看出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這兩種能力對學生學習樂器來說至關重要;另一方面,通過簡單的識譜讀唱,掌握學生的音樂素養能力,這一點也同樣很重要。陶笛和唱歌不一樣,不需要太過于看中嗓音條件,但是身體協調能力和音樂素養能力還是應當具備的。
種子學生組成了校本課程的學生團隊,每周進行一至兩次陶笛校本課程教學,教師應提前制定好本學期的課程綱要和教學設計,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做出教學進度的調整。教師可以在音樂課上設置“小小演奏家”的陶笛演奏環節,讓種子學生在班集體進行表演和展示,演奏形式是跟著音樂伴奏吹奏陶笛樂曲,這樣,就為每個班集體對陶笛藝術氛圍的熏陶,提前做好了鋪墊和準備工作。
(2)第二階段:線——全年級普及教學(小樂器進課堂)
全年級普及教學是陶笛校本課程的升華階段,也是開設陶笛校本課程的最終落腳點,讓全年級學生都能學習一門樂器,不僅能學有所獲,還能學有所用。全年級普及教學的時候,不像校本課程那么簡單,需要對全年級幾個,甚至十幾個班級和學生進行教學管理工作,主要表現在課堂紀律和培優補差兩個方面。
一方面,課堂紀律管理。課堂紀律的管理是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問題,紀律好壞直接影響了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一些音樂老師認為:班級學生多是一個很大的弊端,但是,只要轉換一下觀念,這個劣勢也可能變成優勢,例如:為了能讓每個班的學生知己知彼,教師用幾張A4紙粘連在一起,用磁鐵將其吸附在黑板上,每張紙上記錄一個班級所得榮譽,每次上課對紀律表現好的班級進行“小小音樂家”勛章的獎勵,這樣每個班的學生不但能看到自己班級的表現情況,也能了解其他班級的表現,有助于提升班集體的自律性。通過該方法的實踐,成功將班級數量多的劣勢直接轉化為優勢,音樂老師上課也不必再為課堂紀律浪費太多教學時間了。
另一方面,培優補差的評價管理。培優補差的教學活動決定了全年級陶笛吹奏的平均水平,避免出現優等生越來越優秀,學困生越來越被動的局面,對于陶笛而言,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針對班里個別不會吹奏的孩子,師徒結隊無疑是個培優補差的好辦法。一個優秀的學生自己選擇一個需要輔導和提高的學生,課下進行一對一幫扶和指導陶笛演奏練習,如果下節課,需要幫助的孩子學會吹奏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會給予一定的個人獎勵,所對應的師傅獎勵更多,無論是師傅,還是徒弟,都不愿意放棄這么好的獎勵機會,甚至有些優秀的學生主動提出來要給某些孩子進行課下輔導,以便能夠爭取到更多的過程性獎勵。
(3)第三階段:面——陶笛社團
陶笛社團是學校陶笛教學建構中最高級別的表現形式,作為教學形式中上層建筑,需要有陶笛社團、陶笛社區和普及教育作為堅實的基礎,才能使根基更加穩固。進入陶笛社團的學生將會擁有很多優勢和特權。陶笛社團成員可以代表學校參加各類展示交流活動,除此之外,在音樂課堂中,還可以享受其他的獎勵和特權,比如在師徒結隊中,陶笛社團的隊員可以擔任師傅的角色,對需要幫助的學生進行一對一扶持,不但增加了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而且還學會了如何進行陶笛的教學與輔導,當師傅聽到徒弟某個地方演奏出現問題時,師傅自己在演奏的時候一定不會再出現同樣的錯誤,大大提高了師傅自身的自我糾錯能力。
陶笛社團之所以被稱之為“面”,是因為社團隊員可以是全校任何一個年級的學生,只要對陶笛感興趣的學生都可以報名,但是必須要順利通過社團考核,才可以成為陶笛社團的一員,這樣一來,全校每個班級的“種子學生”也就應運而生了,再將這些種子播撒到每個班級,讓陶笛的藝術之花得以在每個班級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久以往,便形成一個陶笛教學的良性循環,然而在這個循環中,“點、線、面”三個環節缺一不可,順序不可顛倒,一旦顛倒就有可能出現脫節現象,甚至是以失敗告終的結局。
(4)第四階段:線上教學
近年受疫情影響,線上教學更加突顯了自身的優勢,打破了樂器學習的空間性和時間性,雖說樂器教學在小學教育中只是小眾課程,但樂器的線上教學給學生帶來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為實施“停課不停學”的陶笛教學活動提供了基本保障,利用“樂舞飛歌”微信音樂平臺的圖文信息功能,開發“陶笛線上教學”的相關內容;其次,引導學生實現了學有所用的學習目標,教師通過每周上傳的陶笛演奏視頻作業,為每位學生建立自己的電子檔案,形成過程性資料,以便通過學生表現情況,進行教學反思和總結,最終選出表現較好的學生,參與線上陶笛教學視頻的錄制,學生不但體會到了學有所用的真諦,還提升了自我成就感和價值感;最后,成為課堂陶笛教學的輔助教學手段,當學生在家需要復習和預習陶笛課程的時候,就可以參考線上教學的課程內容。
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分析和說明,在實際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不但要給學生們傳道受業,更應該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去學習陶笛,現在很多孩子不知道學一門特長有什么用,頂多就是為了考試,臨時抱佛腳,如果孩子學一門樂器是為了考試,那么等考試結束后,孩子一定再也不想演奏這個樂器了,因為她認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找不到再繼續學習的理由了。正常的孩子應該是將樂器的學習作為自己的興趣,先了解自己學到了什么,再考慮學這個是為了做什么,比如可以參加活動,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特長,或者是可以演奏樂器來緩解自己不愉快的心情,最后在由自己去決定要不要學有所成,如果不是這樣的順序,那么樂器的學習一定是一個痛苦不堪的過程和經歷。
(二)完善各級課程的競爭機制
陶笛教學評價中的競爭機制,直接影響到學生內動力的培養。當全年級或全校都開設陶笛課程的時候,教學管理顯得更為重要,“一個雞蛋從外部打開只是食物,而從內部打開才是生命”,各級課程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制定相應的競爭機制。
在校本課程的教學活動中,選拔演奏陶笛的佼佼者,給予“陶笛之星”的榮譽,參與線上教學視頻的視頻錄制;在普及教學中,可以設計陶笛成長檔案冊,每個學生通過成長檔案冊,檔案冊共有十個關卡,每通過一關,就把打印的樂譜粘貼在闖關頁面,記錄自己所闖關成功的演奏曲目,熟知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陶笛社團中,可以引導學生代表學校參加各種公益性的展示活動,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各種競爭機制的設置,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動力,使學生在陶笛學習中不僅能“學有所獲”,還能體驗到“學有所用”和“學有所成”的成就感。
(三)建立各級課程的電子檔案
為了了解各級課程中,每位學生的過程性學習情況,電子檔案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將每次課后學生在微信群或釘釘群內,提交的演奏視頻作業進行歸納整理,為每個學生建立一個文件夾,其中包含每次作業的視頻,教師可以將每個學生的所有作業制作成每篇,這樣學生、家長和教師對過程性學習就有了更加詳細的記錄,方便進行教學反饋信息的數據統計和分析。
“3+1陶笛分級課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僅加強了各級課程之間的聯系,明確了各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還完善了陶笛教學在學校的良性循環發展,為梯隊建設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競爭機制的建立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培養和提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陶笛教學凝聚了我國民族藝術文化的結晶和精華。陶笛課程的開設,充分體現了陶笛教學自身內在的文化價值。在強調和弘揚本民族器樂教學的同時,學生們更加懂得了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化的民族音樂文化,從而引導學生樹立平等的文化價值觀,以便能夠共享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充滿競爭性的社會生活中,審美價值觀的日益轉變,對陶笛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陶笛課程的教學活動中,不但要繼承傳統,更要鼓勵創新;不但要關注傳承,更要注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藝、姚莎莎.?十二孔陶笛初級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