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治國
摘 要:我國是一個各類突發事件頻發的國家,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無數次戰勝各類突發危機,在不斷探索應急管理客觀規律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為原則,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嚴格按客觀規律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經驗。
關鍵詞:應急管理;經驗
一、黨中央、國務院的果敢決策與堅強領導
從近年來我國成功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經驗來看,如2003年的“非典”(SARS)事件到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地震、平安奧運工作、全球金融危機、新冠病毒等,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和堅強領導在應急管理工作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應急管理實踐證明,國家領導人在突發事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做出快速準確的決策,通過政治動員的力量,整合與調動各種資源回應危機,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加強與民眾的溝通,獲取人民的信賴,展現公信力。每一次應對突發事件,中國國家領導人都親赴應急管理第一線,使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政府與人民在一起”,這或許是中國式應急管理的基本方針。從這幾次應急管理實踐中可以看出,每次應急管理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總是站在第一線,果敢決策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二、以人為本,依靠科學、法治、人民群眾和社會力量
應急管理中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因此,我國應急管理秉承“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崇高原則。“5.12”汶川地震中全國上下同心協力,不惜一切代價,搶救生命,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對人的關愛和對生命的尊重。我國籌辦奧運會就是用與人為本的思想作為指導,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奧運會成果惠及全社會、惠及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中國特色應急管理模式提倡以人為本,尊重應急管理的科學規律,強調依靠法制、科學、群眾和社會力量。
三、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管理相結合
現代應急管理強調管理重心前移、實行預防為主、防備在先,平時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一旦出現突發事件,能夠在最快時間調動各種力量和資源,有序、有效、有力地控制事態進一步發展。我國已經建立重大突發事件風險評估體系,對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綜合評估,以減少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最大限度減輕重大突發事件來帶的影響。
四、實施軍民合作,充分發揮人民軍隊的作用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捍衛祖國的鋼鐵長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以高度的組織性、紀律性和機動性在我國近幾年突發性公共事件應對、搶險救災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人民軍隊作為我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主要力量,走軍民合作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近20年來,人民解放軍共參與搶險救災10萬多次,出動官兵2300多萬人次,機械車輛100萬輛臺,飛機和艦艇1.5萬架(搜)次,搶救遇險群眾1000多萬人,搶救各類物資2億多噸。一般情況下,我國解放軍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主要發揮兩方面作用;一是穩定民心,維護社會秩序。突發性災害發生后,當地民眾通常會驚慌失措、情緒低落、心理承受能力差。此時,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子弟兵出現在災區群眾面前,將極大地穩定人心、激勵士氣,有利于消除突發事件對當地民眾的心理沖擊,動員和協調各方資源到搶險救災中去。二是運輸物資,支援救援。人民解放軍除具備強大的精神鼓勵作用外,還承擔著物資運輸、搶險救援的任務。
盡管人民解放軍和專業隊伍在我國應急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往往突發公共事件所造成危害的深度、廣度,單靠他們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或與事件有關的單位開展有組織的自救和個人自救,形成軍民合作、相互支持、協調發展的救助網絡,從而有效及時地緩解突發事件來帶的危害。
五、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中國突應急管理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應急管理運行模式,以開放心態接受國際社會救援和幫助。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第1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突發事件的預防、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方面,同外國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開展合作與交流。”通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領域積極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不僅使國際社會及國際友人更多的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民,而且在共同經歷災害危機過程中增進中外人民的友誼,加深不同文化的交流,為構建和諧世界而努力。在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國政府和人民以開放姿態接受國外救援,醫療專家、志愿組織奔赴地震災區協助搶險救災。俄羅斯、韓國、日本、德國、新加坡、古巴、意大利、印尼、英國、巴基斯坦等先后派出了本國最精銳的救援組織和醫療人員,一批又一批國際救援與醫療隊伍在第一時間內完成集結奔赴中國。在地震搶險救災過程中,國外救援和醫療人員用他們辛勤工作贏得了中國人民的稱贊和敬佩。
六、政府主導下的多種力量合力應對危機模式
突發事件“多種力量合作應對模式”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以人為本為理念,依靠法制、依靠科學、依靠人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運行。政府主導的多種力量主要包括黨、政、軍、企事業單、社會團體、公民個人、外國援助及國際友人等。實踐證明,在多種力量中,黨的正確領導和政府的有效組織及軍隊的迅速突擊,成為我國應急管理中的中堅力量和主導力量。從力量格局來看,政府主導下的多種力量整合應急管理模式,體現了在突發事件面前,堅持政府強有力的領導、指揮和組織協調,綜合調動社會各種資源,及時準確有效參與危機應對。突出以政府的領導為核心,組織和整合社會各種力量形成巨大合力共同應對,在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間兩種關系與多種資源相互協調配置的機制間形成多維度力量整合,特別是民間組織和自愿者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結束了以前政府在對應危機時包攬一切的局面,單獨應對的做法,體現了我國社會制度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新思路與合作善治的救災新模式。
從動態運行角度來看,我國政府主導下整合多種力量應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模式,表現出決策迅速、出手快、力度強、措施準、工作扎實、應對有力的鮮明特征。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發生,客觀上要求政府迅速做出決策以應對緊急事態,在有限的時間、信息和資源的情況下,及時迅速地做出正確決策,并且用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借助統一協調的組織體系使之得到最好的執行。
七、應急管理的基本力量及作用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組織在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在我國國家政治生活中處于核心地位,以及中國政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決定了黨政組織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中居于領導地位。通過黨的政治領導,使各個階層力量統一到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來,為進一步調動和運用各方面資源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在應急管理過程中主要發揮著行政領導和指揮的作用。在實際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中國共產黨與政府組織兩種領導力量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領導應急處置工作的開展。二是人民軍隊和專業技術應急隊伍的作用。人民解放軍介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夠迅速調集應急處置所需要的人員、物資和裝備,還能起到穩定人心和維持程序的作用,消除事件對人們心理的沖擊。專業技術應急隊伍在應急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一系列應急管理所需的技術和設備,因而有他們的參與,可以有效地預防、減少突發事件發生或造成的危害,最大可能地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三是社會組織與志愿者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社會組織與自愿者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減災救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這是我們從過去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得到的基本經驗。四是國際救援組織在應急處置中的作用。由于發達國家的現代應急管理發展比我國早,因此,來自這些國家的國際救援組織積累了豐富的應急管理經驗、技能、設備等。國際救援組織參與我國應急管理工作,他們的組織、技術、設備優勢為我所用,成為我國應急管理有益的補充力量。我們在應對突發事件國際合作中,我們必須加強與有關國家、區域或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聯合建立預警監測、應急救援等方面的合作機制,積極參加國際應急管理救援,與國外應急管理研究組織聯合開展項目合作。
八、應急管理中多種力量的整合的原因
(1)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政治領導,是各種力量得以有效整合的首要原因。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中國共產黨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相對于其他幾種力量來說,同樣處于領導核心地位。
(2)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
中國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運行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功應對近幾年來歷次重大突發事件,其根本原因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從應急管理的實踐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能夠在突發事件緊急狀態下快速形成巨大的戰斗力與號召力,能有效調動各方資源與各部門和公民的積極性充分參與到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去。
由此可見,中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各種力量并不是分散的,而是在黨政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各種力量相互協調、優勢互補,形成強有力的應急管理體系。
(中共濉溪縣委黨校 ?安徽 ?淮北 ? 2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