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 要:從滾筒結構、加工工藝、材料等方面對開裂原因進行了分析,主要是筒皮鋼材厚度不足,且焊接質量不佳導致的應力集中,最終在復雜的交變載荷下產生的疲勞。
關鍵詞:滾筒;開裂分析;交變應力
1情況介紹
管帶機配重90度改向滾筒共有2件,使用過程中先后出現筒皮開裂,且開裂情況基本相同。開裂的滾筒型號為?630*2150膠面改向滾筒,為找出開裂原因,避免系統性風險,對滾筒從設計選型、材質、制造等面面進行分析。
2斷裂原因分析
2.1斷裂具體情況
2.1.1滾筒在運行過程中發出異響,停機檢查發現滾筒包膠出現一圈裂口。將開裂處的包膠清除后,發現筒皮已經呈貫穿性開裂。斷裂口距滾筒端部邊緣約150mm。
2.1.2滾筒裂口整體沿筒皮圓周形成環形,局部地方形成蛇形且存在并列的裂紋和向軸向裂紋。檢查筒皮與接盤之間角焊縫外觀完好,接盤、軸、軸承和軸承座均無異常。
2.2滾筒設計情況
2.2.1管帶機主要技術參數為:
額定輸送能力:2000噸/小時;帶寬1850mm;帶速5米/秒;筒皮厚度:18mm
滾筒型號:DTII(A)180B306
2.2.2滾筒受力計算
Fn=FUmax+2S1=115kN
根據Fn按照帶式輸送機設計手冊可查得,DTII(A)180B306型號滾筒許用合力為160kN,因此所選擇的滾筒型號能夠滿足使用要求。
2.3滾筒受力特點分析
2.3.1此滾筒為配重改向滾筒,輸送帶對滾筒包角較小,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壓強相對較大,而且輸送帶邊緣長期在滾筒環縫處施壓,滾筒除受彎曲力以外還受到剪切應力。
2.3.2為提高滾筒包膠與筒皮的附著力,出廠前在改向滾筒表面車削U形槽,槽深1mm。U形槽的設置一方面造成筒皮減薄,另一方面造成滾筒所受應力在局部較為集中。
2.3.3開裂滾筒加工工序如下:
筒皮卷制----中軸與接盤熱裝----軸組件穿入筒皮----兩端環縫焊接
由于滾筒長2.15m,受其加工工序的限制,筒體中間位置未設置支撐,導致其抗彎能力較弱。
滾筒的以上幾個特點,都增加了滾筒開裂的風險。
2.4接盤處焊接質量分析
2.4.1焊接工藝
滾筒結構形式見上圖,接盤與筒皮采用焊接連接,從外觀檢查來看,焊接平滑均勻。
受結構形式和加工工序的限制,接盤與筒皮只能是單邊焊接,且焊接坡口只能在接盤上加工。接盤厚度約20mm,焊接過程中坡口最里側容易出現焊不透的情況。
根據GB/T11345和GB/T10595的要求,角焊縫的檢測位置如下:
而筒體表面為曲面,檢測存在困難,對焊縫是否焊透沒有確定的依據,而實際開裂位置正處于焊縫上方。
2.5對筒皮厚度進行測量,數值如下
根據GB/T10595的要求,筒皮最小壁厚b1應符合:
b1》=b-1的要求
設計要求名義厚度b=18mm,b-1=17mm
由表可得知筒皮最小壁厚為15.1,遠不能滿足要求。
3失效原因綜合分析
3.1檢驗結果
3.1.1滾筒設計選型滿足相關標準要求;
3.1.2滾筒筒皮鋼板厚度比設計值小2.9mm,筒皮表面車削出深1mm的U形槽,造成滾筒筒皮鋼板厚度嚴重不足,導致滾筒強度嚴重下降。
3.2結論
滾筒材質為普通碳鋼,對熱影響并不敏感,因此滾筒開裂主要是強度不足和焊接質量不佳。結合上面分析,可判斷此滾筒開裂的主要原因是筒皮厚度嚴重不足,且筒皮與接盤的焊縫未焊透。
4改進建議
4.1筒皮卷制前應選擇厚度略大于設計要求的鋼板,避免在后期進行車外圓、車U型槽時減薄,造成滾筒強度不足。
4.2筒皮在進行外圓校正以及接盤加工時應保證足夠的圓度,避免在焊接時由于間隙過大而產生局部的應力集中。
4.3滾筒環形焊接前應進行預熱,消除應力;滾筒焊接過程中除選擇合理的電流、焊條外還應保證合適的焊接角度。建議將滾筒以30 o-45o角放置在可轉動的焊接平臺上,確保焊透。
5結語
經過以上幾項分析,在后續實際生產中,將筒皮厚度提高到23mm,提高了滾筒整體強度?,F場更換后,使用至今未發現異常情況。在滾筒的設計選型時,要充分考慮到實際生產工藝對理論強度存在一定的減弱,另外還要充分考慮到滾筒運行過程中所受的復雜應力,因此要盡量提高滾筒設計的安全系數。
參考文獻:
1《圓管帶式輸送機》(JB/T10380-2013)
2《某拉緊改向滾筒開裂分析及改進方法》(《科技與企業》2012年12月下)
3《DTII(A)型帶式輸送機設計手冊》(冶金工業出版社2013)
(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 ? 安徽? 淮南? ?2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