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芋江
摘 要:本研究是基于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而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提出的,在研究中采用了文獻引用與自我觀點論述的方法。分別從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定義出發,在肯定工業化成果的同時提出了工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在肯定城市化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提出城市化引發的社會問題。在基于當前中國工業機械率不斷得到提高的這一論斷中,得出了工業化與城市化分離是完全有可能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分離后,由于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而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將得到相應的解決。本研究的意義在于在論述中提出了解決工業化與城市化污染問題的有效方法,更是在呼吁人類應該重視環境保護。
關鍵詞:工業化;城市化;環境污染;分離與協調
正文: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呈直線上升,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這一成就離不開工業的貢獻。1978年中國的GDP總量為3678·7億元,而工業生產總值就達到1607億,2000年中國的GDP總量為100280·1億元,工業生產總值40033.6億,GDP總量是1978年的27倍多,工業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24倍多,2019年中國的GDP總量高達990865·1億元,工業生產產值為386165億,工業總產值是1978年的240倍多,是2000年的9倍多,是2000年的8倍多。從這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改革開放是中國正確的道路決策,正是因為改革開放,中國的工業化才正式步入正軌。五大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的設立,為該地區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原料以及巨大的市場吸引了外商和華僑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工業化的發展由此起步,并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成為了工業大國,制造大國。可以說,正是因為工業的發展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中國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因此,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必須堅持走下去。但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說對農業是有所犧牲的,因為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同時期中國大多數的人民都束縛在土地上,靠著經營土地為生的龐大農民群體,看到參與工業生產的報酬遠高于農業,于是大量的農民放棄農村原有耕種的土地進入工廠務工。這就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但是農村土地卻出現了荒蕪現象。特別是2015年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下,多數農村農民享有移民搬遷政策。于是多數的農民搬遷到鄉鎮或城市,農村的土地荒廢率大幅度提高。一邊是農村的荒涼之景,而另一邊大量農民進入工廠,集聚于工廠周邊,于是城市就此崛起。伴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轉移,城市化率也隨之升高。
一:工業化的定義:
在《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協調研究》一書中一共總結了幾種關于工業化的定義。第一種是工業化即是實體產業中制造業(尤其是重工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逐漸增加。第二種是從生產工具的角度來看,工業化可以說是機器大生產對手工勞動操作的更替。第三種,是從產業結構轉換的角度將工業化定義為第一產業比例持續下降,即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對于這幾種工業化的定義,我認為第三種是最合理同時也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定義,第一產業(農業)的比重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比例下降,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這也是符合中國發展國情的一種理性的定義。
二:工業化引發的環境問題:
工業的發展伴隨著城市化,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于是城市的土地大多用于修建住房,而沒有多余的空間修建污染凈化設施。在這樣的條件下,工業發展排放大量廢水、廢渣、廢氣。這些污染物的的排放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廢水的排放,污染了地下水和城市飲用水,在靠近海邊的工廠將廢水排入海洋,還會形成海水污染。導致大量海洋生物減少,海洋生物多樣性銳減。廢渣的隨處堆放不僅占用城市土地,而且廢渣在雨水的沖刷下還會滲入地底,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廢氣的污染來源最廣,同時也是困擾城市最大的環境問題。汽車尾氣、化工廠塑膠廠、冬季居民的煤炭燃燒等都是其來源。廢氣中會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鉛氧化物、硫酸硫化物等重金屬成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會使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同時全球氣候變暖也會造成物種的減少,原本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在全球氣候變暖之后發生變化,生物生存空間縮小。二 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容易形成酸雨,不僅污染了土壤,還使植被的枝葉遭到酸雨的侵蝕,同時也危害人體健康。
三;城市化的定義:
關于城市化的定義也存在多種,第一種指出所謂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變的過程或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的過程。也就是說, 既包括一個區域城市人口或非農人口地區分布的變化,也包括城市建設的現代化水平或新型城鎮化等內容。第二種指出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區的人口比重不斷上升,而農村人口比重不斷下降的過程。即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身份轉變并向城市集中的這一過程。持有類似觀點的學者還有胡欣。他認為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化的過程或現象。同時城市人口數量和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而且伴隨著城市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持續提高。
四:城市化引發的環境問題:
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導致城市人口劇烈增加。城市用電用水燃料等用量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造成城市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城市缺水現象更是時有發生。城市用電量的增加,不得不加大電力的供應,而中國現在的普遍發電設施中,是以水力或者燃煤發電占主導。利用水力發電也就不得不擴充水庫,在水庫的擴充過程中將會使大量的陸地被水淹沒,陸地可用面積將減少。水庫的修建導致河道水位上升,使水庫沿岸遭到流水的巨大侵蝕,可能會造成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利用燃煤發電將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渣。再者城市中大量人口因取暖需要,不得不大量燃燒能源,這些礦物能源的燃燒也將排放出大量的廢氣,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另外,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不斷向郊區擴張,郊區不斷向農村擴張。從而造成鄉村可利用土地面積的減少,使原本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五: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性探究
從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定義來看,似乎工業化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過程,工業化推動城市化,而城市化的發展卻不一定推動工業化。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原因,但城市化不是工業化的原因,工業化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城市化的發展。但城市化對工業化的作用卻不明顯,出現了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現狀。即工業化與城市化沒有形成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這一論斷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時也是中國現代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現狀。但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但是工業的發展速度并沒有因為這一滯后而減緩,反觀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的發展速度一直都是位于世界前列,也就是說工業化并不一定伴隨著城市化。
六: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分離:
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得到不斷提升,機器人代替人工的現象時有出現,工廠的生產更是以機器作為主力。機械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因此工廠對于人工勞動力的需求大為減少。我們前面提到的是,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從定義出發,工業的興起與發展使農村人口向工廠周邊聚集,形成城市。而現如今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是那么旺盛,涌向城市的大多數人口即將面臨失業的風險。在工廠機械化不斷提升的同時,失業人口將急劇上升。這些失業人口不得不面對極強的城市生活壓力,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是租房子居住的,失業后面對城市高額的房租和巨大的城市生活開銷,他們不得不考慮再次回到鄉村,于是大范圍的返鄉潮出現。同時這也是這幾年中國社會的現狀,大量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對于家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前面提到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導致鄉村大量的土地荒廢。如今大量失業人員返回鄉村,鄉村的發展也將迎來至高點。農業的從事人數將得到極大提升,可以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鄉村不但是農業發展的圣地,更是服務業發展的最佳選擇。城市因為工業的發展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而鄉村因為人口較少且分散。同時也沒有工業的污染,所以鄉村的環境非常好。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就想著如何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于是鄉村就成了人們旅游休閑度假的圣地。于是大量的返鄉人員可以抓住這-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服務業。這一產業的發展,不僅推動鄉村經濟結構的轉變,而且可以推動鄉村的城市化。而這一城市并不是因為工業發展而興起的工業城市,而是由這些失業人員在發展服務業過程中推動的城市化。它不同于工業城市人口的穩定性,在鄉村城市這一新型城市中, 人口的流動性極強。因為大部分是來鄉村享受服務的,而不是在鄉村長期居住的人員。由于這種城市人口流動性極強的特點,所以這種城市的污染極小。至此,勞動力與工業完成了分離,分離出來的勞動力又因為無法面臨城市生活的壓力而向農村轉移,于是,又實現了人口與城市的分離,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分離最終完成。分離出來的勞動力也并沒有造成社會問題。而是返鄉從事農業或服務業,從而推動了農村社會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動。
七:分離后的原有工業城市:
但是不管工業化與城市化如何分離,在原有工業城市中仍然存在大量人口。因為工業不可能實現完全機械化,同樣需要勞動力輔助機械生產。但是,與分離前的人口數量相比。完成分離后,城市的人口數量將大大減少。因為人口過多而造成的環境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生活垃圾的排放將大量減少,廚余垃圾造成的大量氣味也將得到有效抑制,城市噪音也將減少,大氣污染得到控制。而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水污染等也將得到有效解決。前面提到工業污染嚴重而得不到有效解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城市人口過于集中,而城市土地面積有限,所以大部分土地都用于修建住房,而沒有更多的空閑土地來修建污染凈化設施。而現在城市人口大量涌向鄉村,城市人口減少,城市中的大量土地,也可用于修建污染凈化設施,污染凈化設施的修建和投入使用使原本直接排放的污染物,將通過凈化設施凈化后排放。那么工業造成的污染自然也會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在工業化與城市化完成分離后,無論是城市污染,還是鄉村的發展問題題都將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書名:《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1953—2011)北京大學出版社年份:2019作者:郭慶然
[2]篇名:《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城市化問題》來源:《城市規劃1979年05期》年份:1975作者:吳友仁
[3]篇名:《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來源:《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年份:2010作者:鄭麗
[4]篇名:《中國當代城市化理論研究(1979-2005)》來源:《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年份:2006作者:何念如
[5]篇名:《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及戰略創新》來源:《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年份:2007作者:高峰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