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樂華昭


摘 要:為了研究商業信用、企業盈利能力和行業競爭之間的關系,我們選取2009-2018年中國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數據為樣本,運用HHI指數對行業競爭進行測度。研究結果表明:商業信用確實在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行業競爭可以顯著刺激商業信用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商業信用;盈利能力;行業競爭
一、引言
金融危機后,作為緩解融資約束的有效途徑,各國企業越來越頻繁地利用商業信用與下游企業進行交易,以保持良好合作關系。從我國商業信用的應用情況來看,由于大量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商業信用在我國可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2016年我國上市公司中,商業信用占總資產的比例僅不到16.45%,這種情況需要改善。此外,企業盈利能力一直是重要課題。因此,分析商業信用與企業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對于揭示商業信用的影響,改善我國目前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商業信用是賣方允許買方延遲支付其產品的貨款(Mian和Smith,1992年)的一種安排。本文將重點關注賣方用于緩解客戶財務摩擦和增加銷售額的商業信用供應方面。有許多論文分析了商業信用存在的原因,一些學者發現,企業是在同業競爭對手的壓力下提供商業信用的。因此,在我國特定的制度背景下,各行業的競爭壓力是否會左右商業信用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本文想研究商業信用、企業盈利能力和行業競爭之間的聯系。
二、研究假設
本文探討了兩個具體問題。第一個是提供商業信用是否增加了公司盈利能力。提供商業信用增加了公司的銷售,從而可能導致更高的利潤率。它也可以通過減少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和保持與客戶的長期關系來獲得未來利潤。因此,本文假設H1為:
H1:提供商業信用將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Fisman和Raturi(2004)證明了商業信用是企業應對激烈競爭的有效工具。通過提供各種商業信用合同,供應商可以實現對不同消費者的價格歧視。此外,對于競爭更激烈的行業,企業如果沒有方式能夠吸引消費者,則必須退出市場,因此他們有更強烈的動機來增加商業信用的供給和尋求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本文假設H2為:
H2:在同等條件下,與競爭較弱的行業相比,提供商業信貸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更為明顯和積極。
三、實證模型
2.1 數據來源
為了保證數據的可用性,本文以2009-2018年滬深兩市A股民營上市公司為初始研究樣本,并經過后續的數據處理。本文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
2.2 模型設計
模型因變量為企業盈利能力,用ROA代表;自變量是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用(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總資產來表示;行業競爭程度則用HHI來表示。
為了驗證第二個假設,我們在方程中加入了互乘項REC*HHI。我們將關注互乘項的系數,來探討行業競爭是否會對盈利能力與貿易信用的關系產生影響。
控制變量為企業的規模、上市年份、資產負債率和營收增長率和宏觀GDP指數。
回歸模型如下:
三、實證結果
為了探討商業信用、企業盈利能力與行業競爭的關系,我們采用OLS回歸和固定效應回歸。從第(1)列可以看出,提供商業信用可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增加1個百分點的商業信用,企業的ROA可以提高0.068%左右。控制時間固定效應和公司固定效應后,結果顯示:在1%顯著性水平下,系數為0.147,同樣證明假設1。
在第(3)和(4)欄中,我們考慮了不同行業的競爭情況。我們在回歸中添加一個交乘項。第(3)列中,REC系數顯著為正,但交乘項系數并不顯著。在控制固定效應后,在1%顯著性水平下,交乘項REC*HHI的系數為-1.033。因此可得出,由于較低的HHI代表高水平的競爭環境,對于那些HHI較低的行業,企業有更強烈的動機增加貿易信貸和尋求更多的市場份額;在同等條件下,與競爭較弱的行業相比,給予商業信用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正向影響更為明顯,假設2成立。
四、總結
在我國特定的金融環境下,大量的民營企業沒有渠道向銀行借款。因此,作為一種短期融資策略,商業信用對于這些企業處理財務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給予更多商業信用的公司顯然可以刺激銷售,增加利潤。此外,我國不同行業的競爭態勢差異很大。競爭更激烈的行業中的公司有更強烈的動機來增加商業信用和尋求更多的市場份額。有學者發現,當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時,企業更有可能提供商業信用。因此,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行業中,商業信用是否在刺激企業銷售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是本文要回答的關鍵問題。
本文利用2009-2018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業的數據,進行OLS回歸和固定效應回歸,得出商業信用確實與企業盈利能力正相關。同時,較高的行業競爭水平可以顯著刺激貿易信貸對企業盈利能力的正向影響。
參考文獻:
[1] Fisman R , Raturi M . Does Competition Encourage Credit Provision? Evidence from African Trade Credit Relationship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86(1):345-352.
[2] Mian S, Smith C, 1992. 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policy: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 47, 167-200.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 海淀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