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遼東學院師范學院數學系,遼寧丹東118003)
自1974年日本學者SUGENO[1]首次引入模糊測度概念以來,模糊積分理論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但由于模糊測度不具有一般可加性,因而無法建立類似于經典測度論的理論體系。為克服這一缺陷,許多學者在模糊測度限定條件下做了大量探究。1984年,WANG[2]首次提出集函數的自連續、偽自連續、零可加和偽零可加等概念,并依此討論了可測函數列和積分序列的收斂性。1987年,SUGENO 等[3]再次通過公理化方法引入擬加法和擬乘法,并初步建立了擬可加積分模型及其理論框架。1993年,蔣興 忠[4]基 于 文 獻[3],引入 了2種算子(K和t算子),建立了tK積分和Kt積分,并討論了這兩類積分的基本性質和收斂定理。1998年,王貴君等[5]將K算子和t算子統一化,提出誘導算子概念,并建立了K-擬可加積分,進而討論這種積分的絕對連續性和自連續性[6]。2010年,李艷紅等[7]在K-擬加模糊測度空間上對廣義實函數建立了廣義Sugeno模糊積分,繼而通過誘導算子研究了廣義擬Sugeno模糊積分的3種確界式等價表示,并通過實例計算驗證了該積分的等價性[8]。這些結果不僅豐富了模糊積分的研究領域,而且也為模糊積分的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此外,雖然已有文獻研究一些模糊積分的次可加性[9-10],但其絕大多數都是針對被積函數的,即使考慮積分區域,也是以限定兩可測集不相交為前提。基于文獻[7-8],本文將廣義擬Sugeno積分整體看成取值于非負實數的集函數,突破以往兩可測集交為空集的約束條件,給出該集函數的次可加性,進而利用次可加性討論廣義擬Sugeno積分的自連續性和零可加性。
設X是一個經典集合,R+=[0,+∞],?是X上若干子集構成的σ-代數,(X,?)代表給定的任一可測空間,N表示自然數集。
定義1[4-5]設K:R+→R+是嚴格增加的連續函數,且滿足條件:(i)K(0)=0,K(1)=1,(ii)則稱K為R+上誘導算子,并約定(+∞)?0=0 ?(+∞)=0。
顯然,K的逆算子K-1仍遞增,且K-1也是誘導算子。詳見文獻[4-5]。
定義2[4-5]設K是給定誘導算子,?a,b∈R+,界定a與b的K-擬加運算⊕與K-擬乘運算?為:

故?a,b,c,d∈R+,不難得到以下結論:
(i)a⊕b=b⊕a,a?b=b?a,a?(b⊕c)=(a?b)⊕(a?c);
(ii)a⊕0=a,a?0=0,a?1=a;
(iii)若a≤b,c≤d,則有a⊕c≤b⊕d,a?c≤b?d;
(vi)K(a⊕b)=K(a)+K(b),K(a?b)=K(a)?K(b);
(v)K-1(a+b)=K-1(a)⊕K-1(b);K-1(a?b)=K-1(a)?K-1(b);
定義3[3]設(X,?)是可測空間,K是誘導算子,若集函數?:? →[0,+∞]滿足:
(i)?(?)=0;
(ii)若A,B∈?,且
則稱集函數?為K-擬加測度,相應地稱三元組(X,?,?)為K-擬加測度空間。
定義4[8]設(X,?,?)是K-擬加測度空間,K是誘導算子,f:X→[0,+∞]是非負可測函數,A∈?,令


注1實際上,擬加⊕和擬乘?算子均借助誘導算子K給出,特別地,當K(x)=x時,顯然有a⊕b=a+b;a?b=a?b。故⊕和?算子分別是普通加法和乘法的推廣。此外,從基于值域 [0,+∞]來看,K-擬加測度μ?已不再具有模糊性,故所定義的積分也不必稱之為模糊積分。另一方面,依據文獻[4-5],顯然可得supK-1(?)=K-1sup(?),再由定義2,立刻可得廣義擬Sugeno積分的另外2種等價表示:

其中μ(?)=K(μ?(?))恰是Lebesgue 測度。
下面,通過一個實例來計算這種廣義擬Sugeno積分的值,以便從中發現該積分的值是隨誘導算子的變化而變化的。
例1 給定一個非負可測函數f(x)=2x+3,x∈R+,取A=[1,3],?為K-擬加測度。取誘導算子:(i)K(x)=x2,(ii)K(x)=x3,分別計算積分值
解首先,依據截集定義,?α≥0,必有


因此,依據Lebesgue 測度可得

情況(i)K(x)=x2,由廣義擬Sugeno積分的等價表示式(2),容易獲得


則式(3)為


情況(ii)K(x)=x3,由式(2)可得


因K-1(x)=x3,再由式(2)~(4),立刻可得

顯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同誘導算子所對應的廣義擬Sugeno積分的值不同。
下面,為了繼續討論廣義擬Sugeno積分的自連續性和零可加性,給出可測空間上集函數的零可加(減)和上(下)自連續的定義。
定義5[2]設(X,?)是任一可測空間,集函數μ:? →[0,+∞]。?A,B∈?,若滿足μ(B)=0 ?μ(A∪B)=μ(A)(或μ(A-B)=μ(A)),則稱μ是零可加(或零可減)的。
定義6[2]設(X,?)是任一可測空間,集函數μ:? →[0,+∞]。若?{An}??,A∈?,滿足

則稱μ是上自連續(或下自連續)的。若μ既是上自連續的,又是下自連續的,則稱μ是自連續的。
若將廣義擬Sugeno積分的等價表達式(1)或(2)整體看成可測空間上的集函數,則可進一步討論這種集函數的基本性質,如次可加性。故為證明廣義擬Sugeno積分(看成集函數)對任意2個可測集關于擬加法⊕滿足次可加性,首先給出一個引理。
引理1設(X,?,μ?)是K- 擬加測度空間,?A,B∈?,且A?B,則?(A)≤μ?(B)。
證明因當A?B時,有B=A∪(B-A),且由定義3 必有故K-擬可加測度?是單調遞增的。
推論1在定義4 條件下,若令v(A)=,則集函數v也是單調遞增的。
引理2設(X,?,?)是一個K-擬加測度空間,μ(?)=K(?(?)),A∈?,則廣義擬Sugeno積分內部表達式在α≥0和α>0時的上確界相等,即

證明由定義1,誘導算子K滿足K(0)=0,則有

當α=0時,即使μ(N0(f)∩A)=+∞,依定義1 約定也總有K(0)μ(N0(f)∩A)=0。
下面,在廢除2個可測集交為空的限定條件下給出重要結論:廣義擬Sugeno積分(看成集函數)對任意2個可測集關于擬加法⊕滿足次可加性。
定理1設(X,?,μ?)是給定的K-擬加測度空間,?A∈?,若令,則?B∈?,集函數v必滿足v(A∪B)≤v(A)⊕v(B)。
證 明因A∪B=A∪(B-A),且A∩(BA)=?。由式(2)和Lebesgue 測度μ的可加性得

此時,由于對任意非負有界函數f(x),g(x),總有sup(f(x)+g(x))≤supf(x)+supg(x),且B-A?B,更有μ(Nα(f)∩(B-A))≤μ(Nα(f)∩B)。再由K-1的遞增性可得

注2需要強調的是,雖然有些文獻討論了某模糊積分關于積分區域的次可加性,但大多是在A∩B=?情況下進行的討論。而定理1 正是在2個可測集為任意的條件下獲得的廣義擬Sugeno積分(看成集函數)的次可加性。當然,上述次可加性v(A∪B)≤v(A)+v(B)也可等價表示為

類似第2節的方法,若仍將廣義擬Sugeno積分的等價表示式(1)整體看成可測空間上的集函數,則由這種集函數的次可加性還可繼續探究廣義擬Sugeno積分(集函數)的零可加性和自連續性。
定理2設(X,?,μ?)是給定的K-擬加測度空間,?A∈?,若令則集函數v是零可加的,進而v也是零可減的。
證明由定義5,若要證v是零可加的,只需證:若v(B)=0,則有v(A∪B)=v(A)。
事實上,由引理2和式(1),若令

則對?α>0,必有

再由B-A?B,有

故K(α)K(μ?(Nα(f)∩(B-A)))≡0。
因K(α)>0,則有

由A∪B=A∪(B-A),且A∩(B-A)=?,?α>0,及定義3可得

再由式(1)立即可得

因此,集函數v是零可加的。
下證集函數v也是零可減的。
事實上,?A,B∈?,若設v(B)=0,則總有A=(A-B)∪(A∩B),且A∩B?B。由推論1,有0≤v(A∩B)≤v(B)=0。故v(A∩B)=0。再 由 定理2中v的零可加性,自然有
v(A)=v((A-B)∪(A∩B))=v(A-B)。因此,集函數v也是零可減的。
定理3設(X,?,μ?)是K- 擬加測度空間,?A∈?,若令,則v是自連續的。
證明首先,證明集函數v是上自連續的。不妨設A∈?,集合列 {An}??,且滿足往證
事實上,依定理1(v的次可加性)及v的單調性,顯然有

由定義2(vi),顯然有

其次,證明v也是下自連續的。假設同前,只需往證實際上,?n∈N,總有A?(A-An)∪An,再由定理1,必有

因暫無法確認數列{v(A-An)}的極限是否存在,故兩端不宜直接取極限。但由可得,?ε>0,?N∈N,當n>N時,總有v(An)<ε。故有K(v(An)) 由定義2,將式(5)等價變換為普通加法,然后進行移項處理,即 再由A-An?A?v(A-An)≤v(A)?K(v(A-An))≤K(v(A))。 故有 令n→∞,由誘導算子K的連續性,易得 再基于式(6)和夾逼定理,知數列{K(v(A-An))}收斂,且滿足 由K的嚴格單調性(或K-1作用兩邊),必有即集函數v也是下自連續的。因此,集函數v自連續,或者說廣義擬Sugeno積分是自連續的。 注3在定理3中,若取An≡B,顯然可由v的上自連續推得v零可加,由v的下自連續推得v零可減。因此,此事實與集函數上(下)自連續蘊含零可加(減)是一致的。 在廢除2個可測集交為空的限定條件下重新給出了廣義擬Sugeno積分(看成集函數)關于擬加法⊕滿足次可加性,進而利用次可加性證明此廣義擬Sugeno積分的零可加(減)性和上(下)自連續性,并給出自連續和零可加(減)的蘊含關系。所得結果豐富了傳統非可加積分理論,為進一步研究廣義擬Sugeno積分的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結 論